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变化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将本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年1月到2018年6月间收治)设为急性脑梗死组,取同时期本院60例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健康组,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检查,分析总结不同人员、不同预后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预后良好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检测可辅助患者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ACI组)47例,老年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NDACI组)45例。采用酶法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NDACI组相比,DACI组患者血清中TC、TG、LDL-C、ApoB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ApoA-I水平明显降低(P<0.01),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ApoA-I、ApoB和hs-CRP的水平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糖尿病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高危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照儒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40-2042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1次/日,疗程8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并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选琦  沈剑  聂书伟 《医学综述》2012,18(17):2917-29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SA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A组为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C组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ACS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A、B、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2周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熙 《吉林医学》2011,(2):257-25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后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AMI患者(均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在住院后24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的TC,LDL-C,hs-CRP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DL-C均有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脂和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罗春华  李国静  刘敏  李祖铭 《重庆医学》2013,(30):3676-367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将322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成青年脑梗死、中年脑梗死、老年脑梗死3组,对照组为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空腹血清Hcy、hs-CRP、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年脑梗死组Hcy升高、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升高(P<0.05),Tch、TG、LDL-C无明显差异;中年及老年脑梗死组Hcy、hs-CRP、Tch升高,HDL-C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C升高(P<0.05),TG未见明显改变。脑梗死各年龄组Hcy、hs-CRP、HDL-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年、老年脑梗死组LDL-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各组Hcy与血脂及hs-CRP水平未见显著相关性;hs-CRP与HDL-C呈负相关(P<0.01);Tch与TG、HDL-C及LDL-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cy在各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均升高,高血清Hcy水平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Hcy水平并对高Hcy患者进行适当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并对其相关程度做出评价。方法:分别采集3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血脂、血糖、血清hs-CRP样本进行常规检测,对比分析成分差异,关注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正常水平高(P<0.05),hs-CRP的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血糖、收缩压及年龄的增长呈正比(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增长呈反比(P<0.05)。结论: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敏  唐明山 《四川医学》2013,34(5):665-66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本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基础内科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情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hs-CRP、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直径、厚度、面积、积分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治疗后的TC(P<0.01)、TG(P<0.05)、LDL-C(P<0.05)、hs-CRP(P<0.05)、IMT(P<0.05)和斑块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斑块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4%vs.75.00%,P<0.05),显效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并降低斑块指标且提高斑块治疗有效率,可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脂与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方法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50名正常人纳入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血脂与炎性介体hs-CRP联合测定。同时检测Lip与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血清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iP明显高于对照组,IL-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脂与炎性介体hs-CRP联合测定方法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疾病诊断中,可知高TG血症是引发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血清hs-CRP指标为疾病诊断提供了依据,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蔡敏  马璟曦  罗春阳  彭雪梅 《重庆医学》2012,41(7):656-657,66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72例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并与63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其中69例患者于通心络胶囊治疗30天后再次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观察通心络的治疗作用。结果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1);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5或P<0.01)。经通心络胶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ACI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的明显异常;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的变化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8月来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7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48~79岁,平均年龄59岁,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并且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为对照组。将同期来我院治疗脑梗死的患者78例作为脑梗死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7~76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的患者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并经头颅CT检查证明为脑梗死,患者符合均按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采用空腹12小时后次日清晨采集肘静脉血4ml,在3小时内检测,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血清UA、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HDL),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处理。脑梗死组患者血屎酸浓度增加的检出率为46例(58.97%),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浓度增加的检出率为7例(7.14%)。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血清UA、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h)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无明显提高,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尿酸与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3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A检查,根据MRA所提示脑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n=125)和对照组(n=105)。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等危险因素,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胆红素、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狭窄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血脂水平差异。方法对183例脑梗死患者、同期住院的45例脑出血患者及15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TC、TG、LDL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5、P<0.01),HDL较对照组低(P<0.05);脑出血组HDL亦较对照组低(P<0.05),但同脑梗死相比较,TC、LDL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TC、TG、LDL及低HDL水平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反低TC、LDL水平则可能存在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酸与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头颅CT/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脑出血患者61例,分别于入院后48小时内检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尿酸水平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水平可以反映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必要重视脑出血患者尿酸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2例脑动脉硬化、43例脑梗塞、38例脑出血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测定,结果表明,脑动脉硬化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B100、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10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脂类代谢异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03-220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治疗组入院时、治疗1周和2周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治疗组入院时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血清钾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中丘脑病变者血钾浓度下降最明显(P<0.05);(3)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血钾浓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r=0.91,P<0.05)。结论:血清钾离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有关,丘脑病变者最容易出现低血钾;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血清钾离子浓度有一定相关性,低血钾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于血钾正常者,早期补钾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对家兔血脂影响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燕祥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4-15,18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于高脂血症模型组家兔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来自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动物中心80只家兔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0.4%茶多酚治疗治疗组及0.8%茶多酚治疗组,每组各20只,分别给予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0.4%茶多酚及高脂饲料+0.8%茶多酚,比较四组家兔体重、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结果空白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0.4%茶多酚组及0.8%茶多酚组家兔实验前体重、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高血脂模型组、0.4%茶多酚组及0.8%茶多酚组家兔体重、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同时0.4%茶多酚组及0.8%茶多酚组体重、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优于高血脂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能够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具有一定血脂代谢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验证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脑保护作用。方法: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A组(常规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加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E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血清VEGF、CRP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治疗后ESS、AD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清VEGF、CRP含量在治疗7d后达高峰,但B组较A组值低(P<0.05),治疗后28d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有脑保护作用,同时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VEGF、CRP水平变化对了解疾病发展、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