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邱琳  赵修华  祖元刚  张印  刘艳杰  吴微微  李媛媛 《中草药》2018,49(10):2387-2393
目的优化熊果酸纳米粒(ursolic acid nanoparticles,UANs)的制备工艺,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以氯仿-乙醇(7∶3)为有机相、超纯水为水相、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和冻干保护剂制备UANs。利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制备UANs的最优条件,并以粒径大小作为单因素实验的考察条件。影响UANs粒径大小的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浓度、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匀浆速度和匀浆时间、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UANs进行表征。并就熊果酸(UA)原粉和UANs冻干粉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制备UANs的最优工艺:泊洛沙姆188的质量分数为0.05%,有机相和水相的比为1∶4,匀浆速度为7 000 r/min,匀浆时间为2 min,均质压力为50.0 MPa,均质次数为6次。在最优条件下制备UANs的粒径为(157.5±28.0)nm,电位为(20.33±1.67)m V。根据粒径正态分布曲线,UANs粒径分布均一;由SEM图像可知,UANs的形态近球形。通过XRD和DSC检测,可以确定纳米粒中UA已转变成无定形态。UANs冻干粉在人工胃液(SGF)、人工肠液(SIF)和去离子水中的饱和溶解度分别是原粉的13.48、11.79和23.99倍。UANs冻干粉在SGF和SIF 2种介质中的溶出速率分别比原粉提高了14.72倍和74.35倍。结论利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UANs改善了UA的水溶性,有利于提高U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葛云龙  赵修华  祖元刚  张印  祖畅  刘艳杰 《中草药》2016,47(14):2447-2453
目的优化姜黄素(Cur)纳米粒冻干粉(CNLP)制备工艺。方法以丙酮作为溶剂,去离子水作为反溶剂,聚山梨酯-80(P80)作为表面活性剂,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通过反溶剂法制备CNLP,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CNLP制备工艺的优化。影响CNLP粒径大小的因素有Cur质量浓度、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表面活性剂用量、沉积时间、搅拌速率、冻干保护剂用量;得到的CNLP与原粉进行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对比实验。结果制备CNLP最优工艺为Cur质量浓度8mg/m L、溶剂与反溶剂比1∶5、表面活性剂用量0.05%、沉积时间5 min、搅拌速率400 r/min、冻干保护剂甘露醇与Cur质量比4∶1;获得的CNLP平均粒径大小为(172.2±4.6)nm;CNLP复溶液Zeta电位为(-19.7±3.7)m V;SEM图谱显示Cur原粉呈不规则的大块状,粒径在20μm左右。CNLP呈不规则的均匀块状结构,粒径在170 nm左右,与原粉相比粒径明显减小。从以上CNLP的形态来看,由激光粒度仪测得的CNLP平均粒径是基本一致的。通过饱和溶解度检测,在去离子水中,CNLP的饱和溶解度是原粉的41.32倍;在人工胃液中,CNLP饱和溶解度是原粉的1.74倍;在人工肠液中,CNLP饱和溶解度是原粉的4.11倍。通过溶出度检测,在去离子水中,CNLP的溶出速率是原粉的14.51倍;在人工胃液中,CNLP的溶出速率是原粉的2.33倍;在人工肠液中,CNLP的溶出速率是原粉的44.79倍。结论反溶剂法制备的CNLP可以改善Cur水溶性,有利于提高Cur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中药微粉化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微粉化是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药微粉化是中药现代化新技术的研究热点。作者对国内中药微粉化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粉化对药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的体外溶出及药效的影响 ,提出中药微粉化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有 :微粉化制备工程学研究、微粉的稳定性研究、微粉最适粒度的筛选和确定等。  相似文献   

4.
赵丹丹  黄挺  黄绳武 《中草药》2015,46(6):822-831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增加难溶性药物VP-16的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P-16 S-SMEDD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情况以及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的大小,确定自微乳化浓缩液的基本处方组成;以VP-16的溶解度和析晶情况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优化,筛选适宜的促过饱和物质和最佳处方载药量;进行VP-16 S-SMEDDS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自微乳化速率为指标,考察制备工艺对过饱和自微乳液自乳化能力的影响,并对VP-16 S-SMEDDS进行理化性质、溶出度、稳定性的考察。结果确定最优处方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聚乙二醇400(PEG 400)-辛酸葵酸三甘油酯(GTCC)-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20∶20∶10∶1),其中药物用量为2%。最佳工艺条件为37℃,20 r/min磁力搅拌20 min。VP-16 S-SMEDDS的平均粒径为(82.7±3.3)nm,粒径分布较集中,3批VP-16 S-SMEDDS中VP-16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9.98 mg/g;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在60 min时累积溶出率接近100%。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温与光照均影响VP-16 S-SMEDDS的稳定性与自微乳化能力,而冷热循环对其无影响,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VP-16 S-SMEDDS的稳定性良好。结论优化处方的VP-16 S-SMEDDS能显著增加VP-16的溶解度,且质量稳定,可进一步提高VP-16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洁  邱利焱  胡敏新  丛宁  金一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2):1717-1722
 目的优选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提高多烯紫杉醇的体外溶出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不同载体,不同溶剂和不同药物载体比例的多烯紫杉醇固体分散体,并进行了体外溶出实验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同时采用XRD,DSC,ESEM法鉴别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对多烯紫杉醇增溶的效果优于PVPk3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且溶出实验2h时,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10∶90)的累计溶出百分率接近于原料药的4倍;XRD,DSC、ESEM显示多烯紫杉醇在固体分散体中以无定型态或分子状态存在;高、低剂量大鼠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1%和35.1%。结论固体分散体能明显提高多烯紫杉醇的体外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王宁  蒋燕平  牛丽娜  谢茵  王晓燕  梁桂贤 《中草药》2017,48(6):1139-1145
目的制备芦丁(rutin,Ru)胶态二氧化硅(colloidal silicon dioxide,CSD)固体分散体(Ru-CSD-SD),并对其促进芦丁口服吸收作用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Ru-CSD-SD制备处方及方法;采用平衡溶解度试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热分析法)及X射线衍射(XRD)法进行表征;通过检测其体外累积溶出率和犬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评价Ru-CSD-SD体内外释药行为。结果经过单因素考察所得Ru-CSD-SD的制备条件:载体为胶态二氧化硅AEROPERL?300 pharma(CSD300),药物芦丁与载体CSD300质量比为1∶2,方法为溶剂旋蒸法。制备成Ru-CSD-SD后,芦丁平衡溶解度(198.73 mg/L)是原料药(72.69 mg/L)的2.7倍;DSC及XRD法分析表明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SD中。Ru-CSD-SD在5 min的累积溶出率即达到(82.01±1.04)%。犬口服芦丁普通片剂和Ru-CSD-SD后,t1/2为1.078、10.899h,tmax为1.5、0.5 h,Ru-CSD-SD的Cmax(103.45μg/m L)为普通片剂(6.69μg/m L)的15.46倍,AUC0~∞(170.406μg·h/m L)是普通片剂(13.965μg·h/m L)的12.20倍。结论以CSD300为载体材料制备Ru-CSD-SD可以增加芦丁溶解度,提高其溶出速率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赵呈雷  黄一平 《中成药》2012,34(4):653-657
目的 制备葛根素固体自乳化微丸.方法 考察葛根素在不同乳化剂、助乳化剂、油相的溶解度,利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自微乳处方;制备含葛根素自微乳软材,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素自乳化微丸;并对葛根素自微乳微丸的释放度及自乳化后的粒径进行考察.结果 葛根素自乳化微丸的处方确定为葛根素-吐温80-甘油-IPM-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的质量比为0.7∶4∶4∶2∶70∶30,自乳化微丸溶解乳化后平均粒径为43 nm,40 min时的溶出度约为80%.结论 制备的葛根素自乳化微丸体外溶出度较高,粒径分布较好.  相似文献   

8.
陶少林  陈香  高峰  钟建江 《中成药》2011,33(6):950-954
目的 制备灵芝酸单体Me(简称GA-Me)β-环糊精(β-CD)包合物肠溶胶囊,以提高GA-Me的溶解度和避免在胃中降解,并考察其在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研磨法制备GA-Me-β-CD包合物,考察不同投料摩尔比对增溶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得包合物肠溶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及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 当GA-Me∶β-CD摩尔比为1∶3时,包合物的溶解度为5.28μg/mL,是原药的5倍;采用等量递加法将GAMe-β-CD包合物与适量微晶纤维素及微粉硅胶共150 mg;GA-Me静脉给药组:t1/2α为(2.88±0.36)min,AUC0-24 h为(237.08±8.25)μg·min/mL;GA-Me口服给药组:t1/2α为(4.06±1.02)min,AUC0-24h为(240.04±8.31)μg·min/mL,F为(21.70±0.75)%;肠溶胶囊口服给药组:t1/2α为(79.28±5.04)min,AUC0-24 h为(308.98±53.60)μg·min/mL,F为(27.93±4.84)%.结论 GA-Me-β-CD包合物改善了GA-Me的溶解度,包合物肠溶胶囊口服生物利用度为(27.93±4.84)%.  相似文献   

9.
反溶剂法制备叶黄素酯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叶黄素酯(LE)纳米粒(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水溶性的改善程度进行测试。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去离子水为反溶剂,泊洛沙姆18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反溶剂法制备LE-NPs,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优化LE-NPs制备工艺。并综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分析方法对获得的LE-NPs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GC)进行溶剂残留测定;并进行了体外溶出对比实验。结果 LE-NP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沉积时间10 min,叶黄素酯质量浓度50 m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7,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0.5%,搅拌速率950 r/min,沉积温度25℃;所得LE-NPs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64 nm,其中四氢呋喃残留量为344.3μg/g,低于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要求的最低标准(0.780 mg/g);在人工胃液环境中LE-NPs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分别是原药的2.91倍和9.65倍。结论反溶剂法制备的LE-NPs具有较好水溶性,在口服制剂中具有潜在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固体分散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优化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其固体分散体,提高葛根素的体外溶出速率。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复合物制备工艺,以溶剂法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共沉淀物;以体外溶出度法考察不同配比PVP共聚物胶囊的药物累积溶出度。结果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优化制备条件为:无水乙醇作溶剂,卵磷脂为药物的1.2倍,30℃搅拌0.5 h。3种不同pH介质中,葛根素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2.08,1.42和1.82倍,油水表观分配系数分别提高了1.11,1.25和1.30倍;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与PVP(质量比为1∶3)共沉淀物胶囊在人工胃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及磷脂复合物。结论磷脂可提高葛根素的溶解度、油水表观分配系数,葛根素磷脂复合物-PVP共沉淀物可提高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体外溶出;而葛根素磷脂复合物-PVP共沉淀物的体内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容  陆昕怡  韩加伟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8,49(19):4528-4534
目的将姜黄素(CUR)和胡椒碱(PIP)组合物制成固体分散体(SD),提高CUR、PIP口服吸收率。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以溶出度为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姜黄素-胡椒碱固体分散体(CUR-PIP SD)进行表征,并运用体外超饱和溶出法对制得的SD进行体外评价。同时应用UPLC-MS/MS研究大鼠ig给药后CUR和PIP的药动学行为。结果体外溶出实验显示,与原料药相比,SD中CUR和PIP溶出度均得到较大提高。大鼠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原料药相比,SD中CUR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71倍(P0.05),PIP提高至2.68倍(P0.05)。结论以PVP K30为载体制备的SD能够有效地改善CUR和PIP的体外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赵修华  刘影  王卫国  李娜  葛云龙  李永  祖元刚 《中草药》2014,45(15):2165-2171
目的以乙醇做溶剂,超纯水作为反溶剂,HPMC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反式肉桂酸(TCA)微粉,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TCA微粉颗粒大小和形貌的主要影响因子(沉积时间、药物质量浓度、溶剂与反溶剂比、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强度)进行考察。方法分别利用透射电镜(TEM)、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质谱分析(LC-MS)、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DSC)、溶出度对所得TCA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获得的TCA纳米粒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30 nm;纳米化后的TCA质量分数由99.0%提高至99.8%,溶出速率是原药的1.67倍。结论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TCA超微粉,能够提高TCA在水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为进一步的制剂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槲皮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韶静  廖应芬  杨慧慧  万昶宸  刘艳艳  杜青 《中草药》2017,48(20):4229-4234
目的制备槲皮素固体分散体(quercetin solid dispersions,QSD),提高槲皮素的溶出度及其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聚维酮K30(PVPK30)、聚乙二醇6000(PEG6000)和木糖醇为载体,用溶剂法、熔融-溶剂法制备QSD;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评价所制备的QSD;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MS)测定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结果制备的QSD均可以显著提高槲皮素的溶出度,其中槲皮素-PVPK30-木糖醇(1∶5∶1)制备的QSD效果最好,5 min和60 min时的溶出率分别为40.63%和68.58%,而槲皮素原料药在相同时间的溶出率只有0.26%和1.66%。DSC和XRPD证明药物槲皮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QSD中。大鼠ig给药后,QSD的生物利用度约为原药料的61倍。结论制备的QSD可以显著提高药物溶出度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李伟宏  高娟  王风云  郑岩 《中草药》2023,54(24):8031-8042
目的 制备橘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gereti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Tan-NLCs)和橘红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angeret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Tan-SLNs),考察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Tan-NLCs处方,并制备Tan-SLN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an-NLCs和Tan-SLNs外貌形态,考察在pH 2.0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情况。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和示差量热扫描(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对晶型进行分析,并考察Tan-NLCs和Tan-SLNs冻干粉的稳定性。以橘红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Tan-NLCs和Tan-SLNs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Tan-NL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穿心莲内酯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工艺,以提高穿心莲内酯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工艺初步筛选后,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以粒径、多分散指数和乳化时间为指标,确定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的处方;以析晶情况、粒径、多分散指数、乳化时间以及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促过饱和抑制剂。结果:穿心莲内酯过饱和自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聚山梨酯-80)-聚乙二醇40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20∶35∶45∶1)。穿心莲过饱和自微乳乳化后的平均粒径(29.26±0.56)nm,多分散指数0.19±0.02,Zeta电位(-10.23±2.34)mV,乳化时间(62.39±2.03)s,1 h累积溶出度高达91%。结论: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后可明显抑制穿心莲内酯自微乳液的析晶时间,增加自微乳的稳定性;相较于普通自微乳可明显提高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溶出度,进而提高该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谢慧  何佶彦 《天津中医药》2020,37(6):711-716
[目的] 采用介质碾磨法制备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借助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法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并确定了处方中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并以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布(Y1)和Zeta电位(Y2)作为评价指标,以处方中的药物浓度(X1),稳定剂浓度(X2)和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考察因素,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其处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微观形态;并比较了木犀草素原料药与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状况。[结果]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确定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参数为:碾磨介质与混悬剂体积之比为1:1,研磨速度为2 500 r/min,研磨时间为4 h,稳定剂为羟丙基纤维素(HPC SL),表面活性剂为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经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最优处方为:药物浓度为28.0 mg/mL,稳定剂浓度为1.5 mg/m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2 mg/mL;按照该处方制备的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24.3±21.6)nm,Zeta电位为(-31.4±0.9)mV,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呈颗粒状均匀分布;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药物溶出速率显著高于原料药。[结论] 本研究将木犀草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显著提高其体外药物溶出速率,有望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为参考,考察两者对小肠吸收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等指标对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自制制剂与市售黄豆苷元胶囊的体外肠吸收情况,考察了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在体内胃肠道的分布,并通过HPLC测定大鼠体内黄豆苷元的血药浓度,以考察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内容物为参比制剂,自制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小肠吸收促进率2. 49(P 0. 01),胃肠道生物分布评价证实了纳米混悬液的生物黏附性,相对生物利用度294%。结论: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的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冻干后可用于胶囊剂等剂型的生产,有益于增加药物的小肠吸收并改善口服以后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胡菲  沈成英  申宝德  朱卫丰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21):6485-6492
目的 制备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稳定剂种类对QT-NCs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羟丙甲纤维素E15(HPMC-E15)、普朗尼克F127(F127)和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为稳定剂,采用介质研磨法分别制备3种QT-NCs,即QT-NCs/F127、QT-NCs/HPMC E15、QT-NCs/GL,并进行形态、晶型表征,考察其体外溶出及口服药动学。结果 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粒径均约为200 nm,PDI约为0.2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QT-NCs均呈短棒状及不规则的颗粒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QT-NCs均以结晶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累积溶出度均明显提高,且30 min内累积溶出率QT-NCs/F127 (74.90%)>QT-NCs/GL(59.30%)>QT-NCs/HPMC E15(53.6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口服生物利用度均显著提高,且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E15(78.09±6.05)mg·h/L>QT-NCs/GL (61.72±7.59)mg·h/L>QT-NCs/F127(49.94±9.30)mg·h/L。结论 纳米晶能够显著改善槲皮素的体外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稳定剂种类对QT-NCs的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琳琳  李小芳  宋佳文  谢龙  廖艳梅  仲粒 《中草药》2020,51(11):2929-2936
目的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冻干粉(puerarinnanoemulsionlyophilizedpowder,Pue-NE-LP),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进一步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Pue-NE-LP。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处方及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Pue-NE-LP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以5%辛癸酸甘油酯为油相,2.0 mg/mL甘草酸为稳定剂,7%葡萄糖为冻干保护剂制得的Pue-NE-LP平均粒径为(215.1±0.7)nm,PDI为0.133±0.024。扫描电镜显示Pue-NE-LP呈不规则的小片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显示Pue-NE-LP呈无定型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ue-NE-LP的溶出度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结论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的Pue-NE-LP,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能显著改善Pue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为Pue-NE制剂的多元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