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宇婷  张晓雪  康荷笛  赵修华 《中草药》2022,53(20):6451-6461
目的 构建一种以肝靶向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两亲性纳米载体用于紫杉醇(paclitaxel,PTX)口服给药。方法 以丁二酸酐(succinic anhydride,SA)作为连接臂,将甘草次酸与BC进行偶连,获得GA-BC),采用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超声法制备GA-BC- PTX载药胶束,再通过粒径、ζ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进行表征,采用稳定性实验、体外释放实验、MTT、细胞摄取、小鼠活体成像实验及斑马鱼安全性实验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构建GA-BC载体,经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证明偶连成功,GA-BC-PTX载药胶束平均粒径为(292.4±3.7)nm,表面电位为(−16.8±0.9)mV,载药量为(17.89±0.61)%,包封率为(59.81±0.73)%,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063 mg/mL,呈均一球形,制备的载体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载体能在胃肠道环境稳定存在,MTT实验表明GA-BC-PTX胶束对HepG2细胞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HepG2细胞对GA-BC胶束载尼罗红的摄取明显高于游离的尼罗红。通过对小鼠活体成像证明GA-BC聚合物胶束具有肝靶向作用。通过斑马鱼卵安全性检测证明当GA-BC载体质量浓度小于2 mg/mL时,聚合物载体基本不具有生物毒性。结论 GA-BC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肝靶向作用,制备GA-BC- PTX口服载药胶束可以有效抑制肝肿瘤细胞HepG2的生长,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岩  祖元刚  张琳  赵修华  赵野  曹姗 《中草药》2011,42(10):2060-2064
目的探讨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甘草酸纳米粒,高压蒸气灭菌后制备注射用甘草酸纳米无菌粉;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模型组、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ig 50%CCl4-大豆油溶液8周以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随后甘草酸单铵组、甘草酸纳米粉组分别iv相应药物1.71×10?5 mol/(kg.d),连续4周;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匀浆液中羟脯氨酸(Hy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活性,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甘草酸单铵组相比,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血清中ALP、ALT、AST活性分别降低29.68%、5.51%、3.97%;肝脏指数降低3.42%,肝组织Hyp降低15.67%、SOD升高15.70%、GSH-Px升高6.56%。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甘草酸纳米无菌粉组肝组织变性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过程得到缓解。结论经过粒径改造的甘草酸无菌粉注射液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弧氧化改性二氧化钛生物活性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弧氧化是一种表面处理的新技术,在钛表面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将会得到一层多孔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二氧化钛膜。该膜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与组织结合强度高、愈合时间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微弧氧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基本原理、膜层的结构和性能、生物活性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松  王微  罗猛  赵修华  祖元刚  赵艳丽 《药学进展》2012,36(10):465-470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片剂和注射剂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分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WA264.7,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取复方甘草酸苷片剂和注射剂,制备供试药液。分别通过,MTT、Griess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等实验,测定在不同浓度的供试药液作用下RAW264.7细胞活力以及经脂多糖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1β、-6和-10等炎症因子分泌量的变化。结果:复方甘草酸苷的2种制剂药液在0~300μmol.L-1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活力无影响。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剂药液在75、150和300μmol.L-1浓度下对经脂多糖处理的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分泌抑制率分别为13.8%、40.4%和53.8%,并致细胞的TNF-α分泌量降低29.8%、41.5%和52.1%,IL-1β分泌量降低39.5%、55.6%和69.6%,IL-6分泌量降低18.3%、29.5%和39.1%,但IL-10分泌量却提高了8.2%、23.8%和30.8%;而复方甘草酸苷片药液在相同浓度下对同样细胞的一氧化氮分泌抑制率分别为9.8%、27.1%和37.8%,致细胞的TNF-α分泌量降低16.6%、37.0%和48.4%,IL-1β分泌量降低28.1%、47.9%和57.9%,IL-6分泌量降低13.5%、19.9%和28.2%,IL-10分泌量提高了3.9%、14.8%和23.4%。复方甘草酸苷的2种制剂对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相似,其中注射剂的作用强于片剂。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剂量依赖性地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RAW 264.7细胞产生促炎因子一氧化氮、TNF-α及IL-1β和-6并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这可能为其抗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盐酸表阿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目前临床使用的不足多为药物释放快、目标组织药物浓度低,静脉给药后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不良反应明显。 目的:针对盐酸表阿霉素临床应用的不足,制备盐酸表阿霉素纳米靶向注射制剂。 方法:以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高压匀质法,制备盐酸表阿霉素纳米靶向注射制剂,以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白蛋白负载盐酸表阿霉素纳米制剂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盐酸表阿霉素纳米粒外观呈均匀球型,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157.73±     0.40) nm,平均 Zeta 电位为(-30.85±0.43) mV,载药量 22.78%,包封率可达96.24%。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药物释放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突释阶段微球释药量在24 h内达42.6%,缓释阶段纳米粒释药持续时间长,在112 h 时释药量达 84.1%,载药纳米粒的药物释放速率持续稳定。结果表明乳化结合高压匀质法制备的盐酸表阿霉素纳米靶向制剂粒径均匀,粒径范围分布窄,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
反溶剂法制备叶黄素酯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叶黄素酯(LE)纳米粒(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水溶性的改善程度进行测试。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去离子水为反溶剂,泊洛沙姆18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反溶剂法制备LE-NPs,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优化LE-NPs制备工艺。并综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分析方法对获得的LE-NPs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GC)进行溶剂残留测定;并进行了体外溶出对比实验。结果 LE-NP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沉积时间10 min,叶黄素酯质量浓度50 m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7,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0.5%,搅拌速率950 r/min,沉积温度25℃;所得LE-NPs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64 nm,其中四氢呋喃残留量为344.3μg/g,低于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要求的最低标准(0.780 mg/g);在人工胃液环境中LE-NPs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分别是原药的2.91倍和9.65倍。结论反溶剂法制备的LE-NPs具有较好水溶性,在口服制剂中具有潜在的用途。  相似文献   
7.
赵修华  刘影  王卫国  李娜  葛云龙  李永  祖元刚 《中草药》2014,45(15):2165-2171
目的以乙醇做溶剂,超纯水作为反溶剂,HPMC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反式肉桂酸(TCA)微粉,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TCA微粉颗粒大小和形貌的主要影响因子(沉积时间、药物质量浓度、溶剂与反溶剂比、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强度)进行考察。方法分别利用透射电镜(TEM)、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质谱分析(LC-MS)、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DSC)、溶出度对所得TCA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获得的TCA纳米粒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30 nm;纳米化后的TCA质量分数由99.0%提高至99.8%,溶出速率是原药的1.67倍。结论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TCA超微粉,能够提高TCA在水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为进一步的制剂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辅酶Q10水包油(O/W)型注射亚微乳进行处方设计并对其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Km值下空白亚微乳体系的形成条件。优选亚微乳处方,制备载药亚微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静脉给药对辅酶Q10亚微乳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泊洛沙姆/大豆磷脂/乙醇/聚乙二醇400形成的亚微乳黏度低,粒径小,包封率高。药动学实验表明,辅酶Q10亚微乳经静脉注射给药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平均滞留时间655 h。结论经过优选的辅酶Q10亚微乳,辅料用量少,稳定性好,制备简单,便于生产及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离分子材料,在控释药物领域有独特的用途,本文就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的类型、优点、生物降解与生物相容性、合成以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朱雯  吕悦  赵修华  张琳 《黑龙江医药》2021,34(6):1243-1247
目的:探讨一种多孔淀粉-环糊精基青蒿素微球(AHPS)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大鼠分别灌胃给药青蒿素微球后,测定青蒿素的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考察在大鼠体内青蒿素微球不同的吸收和代谢程度;同时,经过灌胃AHPS后,观察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等6个器官中青蒿素的分布,探讨青蒿素微球吸收入血后青蒿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与青蒿素以及青蒿素哌喹片相比,青蒿素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血药达峰浓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生物利用度为青蒿素的4.46倍、青蒿素哌喹片的3.08倍;并且AHPS、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在心脏和肝脏中血药浓度最高,其中AHPS在不同时间各个组织中的含量均比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高.结论:AHPS相比于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更佳,在各器官中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微球为提高青蒿素等难溶于水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