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食管癌相关基因2对EC9706细胞恶性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MN  Huang G  Guo LP  Lu S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85-2788
目的探讨食管癌相关基因2(esophageal cancer related gene2,ECRG2)对EC9706食管癌细胞恶性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ECRG2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CRG2),在食管癌EC9706细胞中转染并表达ECRG2蛋白,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比较平板集落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的改变,分析ECRG2对EC9706恶性表型的影响。进一步采用WesternBlot检测p53、p21的改变。结果转染表达ECRG2后,EC9706细胞的生长受到干扰,细胞的增殖速度受到抑制,实验组细胞平板集落形成率为18%,而对照组为55%,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肿瘤细胞的停泊非依赖能力降低,实验组软琼脂克隆体积小且形成个数(8±1.88)明显少于对照组(14.3±3.13),差异显著(P<0.05)。WesternBlot分析表明,EC9706细胞转染表达ECRG2后伴随着p53、p21蛋白表达上升。结论转染表达ECRG2蛋白能够部分逆转食管癌EC8706细胞的恶性表型,其过程可能与p53、p21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孙明  黄健  林天歆  庞健  廖勇彬  胡明  陈学中 《医学争鸣》2007,28(14):1257-1259
目的:探讨野生型抑癌基因KLF6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RT-PCR法克隆目的基因KLF6,并将含KLF6的pEGFP-C1质粒转染入LNCaP细胞.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MTT法观察LNCaP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比例变化和凋亡率,细胞爬片划痕法观察LNCaP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转染了野生型抑癌基因KLF6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1.9±4.7)%,对照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比例表现为G2/M期减少,G0/G1期比例增加为(75.0±8.8)%,对照组为(5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峰为(29.3±3.7)% ,对照组为(8.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毫米划痕区内迁移入的细胞数为102.8±15.4,对照组为(192.7±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生型抑癌基因KLF6的转染可以明显抑制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其调亡,使其侵袭转移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野生型抑癌基因KLF6部分地逆转LNCaP细胞的恶性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小干扰RNA阻断MBD1基因对胰腺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阻断MBD1基因对胰腺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MBD1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设计并合成2条MBD1小干扰RNA(siRNA)序列,克隆进入pGCsi-U6/Neo/绿色荧光蛋白(GFP)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和空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系BxPC-3,将3组细胞(转染MBD1-siRNA重组质粒组、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组)接种于裸鼠,8周后取移植瘤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BD1基因和甲基化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MBD1-siRNA重组质粒并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系BxPC-3,转染组中MBD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组,而CDH1、RASSF1A、TIMP3、P14ARF、Rb等甲基化相关抑癌基因的mRNA水平转染组(179.7±8.1、155.6 4±10.0、256.7 ±15.7、199.0±7.9、210.1 q±9.4)要高于空质粒组(21.0±6.8、22.0±2.7、99.4±10.3、86.0±5.4、15.0 ±4.9)和未转染组(11.4±6.0、15.3±1.9、110.7±14.1、74.3±4.8、17.4±7.8,均P<0.05).结论 通过RNA干扰技术,可降低MB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的转录,MBD1介导的转录抑制作用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用腺病毒载体携带野生型P53基因作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重组人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病毒 (Ad WTP53)感染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 ,观察表达P53基因蛋白的癌细胞与对照组癌细胞的体外生长和裸鼠体内致瘤能力变化 ,对荷瘤裸鼠瘤体周围注射Ad WTP53,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生长的变化。结果 感染Ad WTP53的前列腺细胞体外生长和裸鼠体内致瘤能力明显下降 ,荷瘤裸鼠瘤体周围注射Ad WTP53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结论 证实了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 ,提示其可能被应用于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还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P5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73例ESCC(男44例,女29例;高分化30例,中分化32例,低分化11例;有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44例)和食管正常黏膜、癌旁组织中iNOS、VEGF、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SCC组织中iNOS、VEGF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黏膜和癌旁组织(P均<0.05).ESCC组织中iNOS、VEGF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均<0.05),P5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0.05).ESCC组织中P53与iNOS、VEGF蛋白表达均无关(P均>0.05).结论:iNOS、VEGF和 P53蛋白的表达与ESCC的进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构建和筛选持续表达HPV16E5的细胞SiHa/16E5,探讨HPV16E5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利用pEGFP-C1构建HPV16型E5的正义全长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SiHa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转染前后E5和P21基因的mRNA和GFP+E5和P21蛋白的变化;利用MTT法检测SiHa细胞稳定转染后的增殖活性;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和裸鼠成瘤实验分别在体内外验证了SiHa/16E5细胞的致瘤情况.结果 稳定转染携带.HPV16全长E5基因的质粒后,SiHa细胞中E5基因的mRNA和相应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P21的表达则明显下调;MTT结果 显示稳定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与转染空载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软琼脂克隆形成结果 示:SiHa/16ES细胞组的可隆形成数为33.4±1.6,与空质粒对照组细胞(15.1±3.1)及未转染组细胞(16.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显示,4个实验组在共20 d的观察中,SiHa/16E5组裸鼠成瘤明显快于其他3个对照组(P<0.05).结论 HPV16 E5可降低宫颈癌SiHa细胞中P21的表达,加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成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RhoC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侵袭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印记方法检测前列腺癌不转移亚系(PC-3M-284)和高转移亚系(PC-3M-1E8)细胞中Rho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构建Rho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前列腺癌不转移亚系PC-3M-2B4;利用Matrigel胶穿膜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划痕修复实验检测运动迁移能力、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丝骨架结构的变化、明胶酶谱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变化,并利用Western印记检测Akt信号传导通路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 RhoC在两种不同转移能力前列腺癌细胞系中不同程度表达,在高转移亚系中高表达,不转移亚系中低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转染过表达RhoC后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增强,正义转染组(125.21±10.43)与其相应空载体组(53.77±8.56)、反义组(46.22±8.12)和未转染对照组(57.68±7.25)相比,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运动迁移能力明显增强,正义转染组16 h划痕修复率(62.38±2.36)明显高于转染空载体组(32.23±2.43)、反义组(29.47±1.86)和未转染对照组(31.88±2.67)(P<0.01);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义转染组细胞内肌动蛋白多聚体减少,微丝骨架杂乱、模糊;此外,RhoC基因正义转染组细胞MMP-2活性上调,p-Akt水平升高.结论 RhoC基因过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并与前列腺癌细胞系转移潜能正相关,有望成为阻断前列腺癌转移的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携带shRNA特异序列的载体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敲低肌动蛋白样蛋白8(ACTL8)基因对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株进行实验研究,以携带shRNA特异序列的载体及空载质粒分别转染Ishikawa细胞株,形成敲低ACTL8基因的shACTL8组和以空载质粒转染的对照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组细胞中ACTL8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ACTL8蛋白表达,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Ishikawa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的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hACTL8组的ACTL8 mRNA、ACTL8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shACTL8组的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细胞培养后1天、2天、3天,shACTL8组的Ishikawa细胞数目测定O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实验培养3天,可见shACTL8组培养皿中细胞生长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shACTL8组E-cadherin蛋白、P21蛋白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shACTL8组N-cadherin蛋白、MMP-9蛋白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敲低ACTL8基因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9.
孙晓男  周洋  王秋艳  程春   《四川医学》2024,45(2):145-150
目的 探讨LINC00240调节miR-124-3p/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UHRF1)轴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食管鳞状癌(ESCC)组织与癌旁组织,ESCC细胞系(ECA109、TE-13、EC9706和KYSE-150)与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中LINC00240、miR-124-3p、UHRF1 mRNA表达水平;以ECA109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分别为shRNA-NC组(转染shRNA阴性对照)、sh-LINC00240组(转染LINC00240 shRNA)、sh-LINC00240+miR-124-3p-inhibitor组(共转染sh-LINC00240与miR-124-3p-inhibitor)、sh-LINC00240+inhibitor-NC组(共转染sh-LINC00240与inhibitor-NC),并以未经处理的ECA109细胞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P2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UHRF1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双荧光素酶验证miR-124-3p与LINC00240、UHRF1关系。通过裸鼠注射ECA109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实验,单细胞悬液(4×106细胞/ml)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并依次分为模型组、NC组、干扰LINC00240组,分离肿瘤,分析肿瘤质量及成瘤个数。结果 ESCC组织及细胞中LINC00240、UHRF1 mRNA表达显著增加,miR-124-3p表达显著降低(P<0.05)。sh-LINC00240组增殖率、侵袭与迁移数、LINC00240、MMP-2、UHRF1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shRNA-NC组显著降低,P21、miR-124-3p表达显著增加(P<0.05);sh-LINC00240+miR-124-3p-inhibitor组增殖率、侵袭与迁移数、MMP-2、UHRF1 mRNA及蛋白表达较sh-LINC00240+inhibitor-NC组显著增加,P21、miR-124-3p表达显著降低(P<0.05),LINC00240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iR-124-3p与LINC00240、UHRF1具有靶向关系。干扰LINC00240组较模型组、NC组肿瘤质量、成瘤个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干扰LINC00240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可能与上调miR-124-3p/UHRF1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生长抑制因子4(ING4)基因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体外抑癌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含ING4的重组腺病毒(Ad-ING4)转染T24细胞,以空载体组、未转染组细胞作对照.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ING4基因及蛋白质在T24细胞中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T24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FCM)和Hochest 33258染色法检测各组T24细胞凋亡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p53、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腺病毒介导的ING4基因在T24细胞中成功表达,能明显诱导T24细胞凋亡,其凋亡率可达17.2%±4.1%,高于空载体组(4.7%±1.2%)和未转染组(4.8%±1.2%,P<0.05);外源性ING4基因可引起T24细胞中p53、Bax基因表达上凋(1.40±0.11比0.27±0.04,1.50±0.12比0.60±0.05)和Bcl-2、HIF-1α基因表达下凋(0.19±0.02比1.20±0.08,0.33±0.03比0.98±0.06,均P<0.05),并促进caspase-3活化.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ING4基因在体外可通过上凋p53、Bax/Bcl-2基因和下凋HIF-1α基因表达,导致caspase-3的活化而抑制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1.
Wang F  Wang LX  He W  Li K  Wang RL  Zhao PR  Fan QX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0):2140-2144
目的 构建stathm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研究上调stathmin基因表达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扩增stathmin cDNA,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脂质体转染EC9706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stathmin蛋白的表达.选取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裸鼠移植瘤实验研究转染细胞的成瘤性.结果 RT-PCR扩增获得450 bp的cDNA编码序列;克隆至pcDNA3.1(+)载体,获得pcDNA3.1-stathmin重组表达载体.Western印迹法证实重组载体上调EC9706细胞stathmi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细胞比较,pcDNA3.1-stathmin转染细胞形态变大、多核、有丝分裂障碍;pcDNA3.1-stathmin转染细胞倍增时间延长(25~28 h)、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克隆形成率下降(34.5%±6.9%),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21.7%±3.4%),裸鼠体内致瘤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1-stathmin上调stathmin基因表达能够抑制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增殖和致瘤性,stathmin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患者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12.
Zhu AL  Wang F  Fan QX  He W  Wang LX  Zhao PR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97-2800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分为复方苦参25.00 μl/ml组、6.25 μl/ml组及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Bc1-2及Fas蛋白的表达.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复方苦参的体内抑瘤作用,分为200μl/d治疗组、25μl/d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SP法检测移植瘤PCNA及Bc1-2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体外实验中25.00 μl/ml组细胞48、72、96h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PCNA表达水平及体外克隆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细胞凋亡率、激活型caspase—3表达及Fa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25.2±7.3)%比(3.4±1.5)%、(21.3±4.4)%比(1.8±0.6)%、(30.2±8.3)%比(5.4±1.6)%,均P<0.01],Bc1-2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动物实验200μL/d治疗组瘤体质量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987±386) nmg比(1935±838) mg,P<0.01],凋亡指数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3.8±8.7)%比(5.3±1.4)%,P<0.01].结论 复方苦参能够抑制EC970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止移植瘤生长.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EC9706细胞周期阻滞、Bc1-2表达下调、Fas表达上调及caspase-3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盒结合锌指蛋白1(zinc finger E-box-binding protein 1,ZEB1)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 选择人ESCC细胞系EC9706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ZEB1 shRNA对EC9706细胞进行转染,敲除ZEB1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通过划痕实验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检测转染后细胞ZEB1 mRNA表达水平;ZEB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2,p-ERK1/2, 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ZEB1的EC9706细胞系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并抑制了ESCC的侵袭转移能力(P<0.05)。ZEB1表达水平降低减少了ERK1/2激活水平,促进E-cadherin表达,抑制N-cadherin表达(P<0.05)。 结论 下调ZEB1表达抑制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其作用机制与ERK1/2激活抑制及调控E-cadherin、N-cadherin相关。  相似文献   

14.
Zhang TW  Wang SF  Cong DG  Fu SB  Meng XN  Yu L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214-1216
目的观察RASSF1A基因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生长的抑制。方法将包含RASSF1A基因的质粒转染RASSF1A表达缺失的EC9706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体内成瘤特性。结果稳定表达RASSF1A的EC9706细胞较对照组细胞的RASSF1A蛋白表达增加;细胞生长速度减慢(P〈0.01);细胞周期中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G1期:RASSF1A组细胞:68.53%±3.34%;空质粒组:54.25%±4.61%;未转染组:53.41%±5.60%。S期:RASSF1A组细胞:(23.19±5.04)%;空质粒组:(31.81±2.05)%;未转染组:32.09%±1.99%)(P〈0.01);同时裸鼠致瘤能力也被抑制(P〈0.05)。结论RASSF1A基因的外源性表达能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提示该基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裂解液在体外对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收集hUCMSCs,并用反复冻融法制备hUCMSCs裂解液;不同浓度hUCMSCs裂解液作用于食管癌EC9706细胞一定时间,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Tranwell迁移实验观察hUCMSCs裂解液对食管癌EC970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人脐带组织块培养712 d后可见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第5代细胞均表达CD29、CD90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MTT法显示加入hUCMSCs数等于或大于食管癌细胞数的裂解液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P<0.05),且实验组各组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well迁移实验显示,实验组EC9706细胞的迁移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hUCMSCs裂解液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的增殖和迁移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1 061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计算初次诊断为食管鳞癌时NLR、LMR和PLR,分析 NLR、LMR和PLR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以 NLR =2. 46、LMR =200. 26 和 PLR =3. 88 为界,高 NLR 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9. 10%,低NLR组的5年生存率为 47. 07% (P< 0. 001),高LM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 57. 00%,低 LMR 组的 5 年生存率为 26. 00% (P =0.006),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 15%,低PLR组的5年生存率为42. 98%(P=0. 28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标志物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水平、食管癌分期、NLR水平、PLR水平、LMR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 0.05).用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NLR水平、LMR水平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NLR和LMR是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NLR≥2. 46、LMR <200. 26 者生存期较短.  相似文献   

18.
付茂勇  粱敏  赵永生  张霖 《四川医学》2009,30(11):1689-1691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及其配体sLe A和sLe X在食管癌细胞和内皮细胞早期粘附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粘附实验检测食管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静息状态下,人食管癌细胞株EC9706和奇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粘附较少,内皮细胞经脂多糖激活后,与人食管癌细胞株粘附显著增加。激活内皮细胞组、E-选择素单抗(1∶200)、E-选择素单抗(1∶400)、E-选择素单抗(1∶800)组相对粘附率(5.2900±0.790)、(1.8818±0.8289)、(1.9436±0.3935)、(3.1730±0.4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28.789,P值〈0.001)。sLe A、sLe抗体处理组相对粘附率分别为(2.5436±0.6789)、(3.1286±0.8306),均较未处理(6.5170±0.9293)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selectin及其配体sLe A和sLe X介导食管癌细胞和内皮细胞早期粘附,可能与食管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重组慢病毒CIAPIN1表达载体和CIAPIN1沉默载体感染食管癌EC9706细胞,观察调控CIAPIN1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体外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 构建CIAPIN1表达慢病毒载体和CIAPIN1 siRNA慢病毒载体,包装得到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食管癌EC9706细胞,筛选得到稳定CIAPIN1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实验分为CIAPIN1表达组、CIAPIN1 siRNA组、无关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CIAPIN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 Boyden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转移。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无关siRNA对照组和CIAPIN1 siRNA组比较,CIAPIN1高表达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0.05);S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平均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穿透Matrigel的平均细胞数减少(P<0.05)。 结论 以慢病毒为载体介导的CIAPIN1基因高表达可有效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降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