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确定从河北省涉县蚊体中分离到的病毒种类。方法:采集三带喙库蚊标本,液氮运输和保存,10只为一组研磨后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病毒株分别采用乙醚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进行毒株鉴定。结果:采集到蚊标本1290只,标本处理后接种细胞47批,病毒分离结果得到13株阳性分离物(毒株),经乙醚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初步鉴定HB0215-3和HB0234两株病毒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再经RT-PCR、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两株病毒核酸与国际基因库中的AY702913和NC-006558盖塔病毒同源性最高,被进一步鉴定为盖塔病毒。结论:该研究从河北省涉县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了盖塔病毒,这是我国内陆地区北方首次分离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和病原分离培养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天津市蓟县人群莱姆病感染率为5.97%,学生感染率为5.28%.山区和半山区感染率高于平原地区;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从1例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首次从天津地区莱姆病患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天津蓟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为莱姆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离流感病毒已往都用鸡胚法,但在1995年流感流行时,由于流感病毒发生了“O”相变异,用鸡胚抗法分离病毒未成功,但采用MDCK细胞分离病毒获得成功,从太原郊暴发流行的21份含漱液标本中,分离到甲3型流感病毒15株,分离率达71%,从20份临床散发病的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甲Ⅱ型3株,甲3型2株,分离率为25%,说明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在这次流感流行的病原鉴定上起到了决定必的作用,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州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感染情况。方法按照WHO规定的方法,对贵州省2004-2005年所有AFP病例的大便标本均采用RD、Hep-2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出55株NPEV,其中艾柯(Echo)病毒占45.5%,病毒型别分布广泛,夏秋季为NPEV流行高峰;≤5岁儿童分离率最高。发病60d后随访23.6%的病例仍残留麻痹;55例NPEV阳性的AFP病例中,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13例,创伤性神经炎13例,不明原因瘫痪11例,单神经炎7例所占比例较高;RD细胞对Echo病毒敏感,Hep-2细胞对CoxB病毒敏感。结论 NPEV在贵州省AFP病例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在无脊灰证实以后应加强NPEV感染与AFP病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和鼠中分离出28株能在Vero-E_6细胞上繁殖并适应于乳小白鼠稳定传代的病原因子。用分离株感染的鼠脑切片和参考株EHF病毒A16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滴片,同时以IFAT法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和排除试验,二者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分离株为EHF病毒;用HI对所分离的24株病毒的免疫血清分型表明,病毒株来源于黑线姬鼠的为野鼠型毒株,来源于褐家鼠的主要为家鼠型毒株。进一步研究来源于不同疫源地类型疫区和潜在疫区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将对EHF的防制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功能的改变特点及临床关系。、方法通过行头部MRI检查对6f1例视神经炎患者采用自旋回波(SE),纵向射频重复时间为30~500ms,横向射频重复时间为80—2000ms,层厚4mm。全部患者进行了4年的随访。结果40%的视神经炎患者有脑MRI异常。提示脑白质有异常改变的16例,视神经异常的4倒,脑MRI正常的40例,其中11例随访中证实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结论通过对视神经炎患者2年随访,检测脑MRI,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以发展为多发性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3-2004年共采集了743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例标本,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3种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分离到脊灰病毒(PV)6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4株。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79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8株,Ⅱ型24株,Ⅲ型20株,混合型15株,PV+NPEV7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07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04株,占97.2%,双反应株(DRV)17株,占2.8%。结论:河北省2003-2004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人性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获得肠道病毒71型病毒株,同时验证Vero细胞分离肠道病毒的效果。方法:采集手足口病例疱疹液、咽拭子标本,接种单层Vero细胞,观察细胞病变(CPE);CPE阳性的培养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鉴定及分型,选取毒株进一步做EV71 VP1全序列测定、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病毒CCID50测定。结果:从23例手足口病例33份标本中,分离到22株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率为66.7%;其中肠道病毒71型17株占阳性数的77.3%,CoxA16型4株占18.2%,未分型1株占4.5%,经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肠道病毒71型毒株均为C基因型。结论:Vero细胞分离肠道病毒阳性率高,获得了17株EV71型毒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0年北京市手足 (口)重症病例肠道病毒(EV)检出情况及EV71病原学特征.方法 荧光定量RT-PCR检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采用RD细胞对检测阳性的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对EV71分离株的VP1基因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重症病例442例荧光定量RT-PCR检测阳性253例,阳性检出率为57.24%,其中EV71为54.55% (138/253),CoxA16为5.93%(15/253),其他肠道病毒为39.53%( 100/253).VP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重症病例的12株EV71分离株均属于C4a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7.2% ~ 100.0%;与2007-2010年北京EV71分离株、2007年山东手足重症病例、2008年安徽阜阳及2008年广东手足口重症及死亡病例EV71分离株VP1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4.0% ~ 99.9%.结论 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重症病例由C4a基因型EV71引起,其中至少有4个病毒链在重症病例发病中起作用.分离的12株EV71与安徽阜阳地区2008年手足口重症病例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L20B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鉴定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RD、Hep-2、L20B细胞对64株已知病毒和73份粪便标本悬液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PV)分离鉴定及效价滴定.实验结果证明,L20B细胞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用该细胞检测已知病毒标本,PV检出率达100%;检测粪便标本悬液PV检出率可达13.70%,均高于RD、Hep-2细胞的检出率,而对其它肠道病毒均不增殖.用RD、L20B进行病毒分离优于RD、Hep-2,用前者PV检出率可提高4.11%.从29株病毒效价滴定结果分析,三种细胞对病毒的敏感度依次为RD>L20B>Hep-2.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1997年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41例,采集粪便标本238例,其中208例采集了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经接种RD和Hep-2两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在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13例,脊灰病毒和其它肠道病毒混合2例,非脊灰的其它肠道病毒61例,共76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1.9%;在208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完成病毒分离工作180例,分离到脊灰病毒2例,非脊灰的其它肠道病毒74例,共76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2.2%。分离出的脊灰病毒经国家脊灰实验室作型内鉴别,均确定为脊灰疫苗相关株  相似文献   

12.
2002年福建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查明2002年我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的病原。[方法]采集福州和漳州市临床诊断为AHC的患者眼拭子57份、双份血清7份。分别用Hep-2和Vero细胞对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用免疫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对分离出的毒株进行鉴定;用诊断血清鉴定的4株病毒,对7例患者的双份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从57份眼拭子标本中分离出47株(阳性率82.5%);经诊断血清微量中和试验鉴定,均为柯萨奇病毒24变异株(CA24v);7例患者双份血清经微量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均呈≥4倍增长。[结论]CA24v是引起2002年我省AHC流行的病原。  相似文献   

13.
高危人群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监测脊髓灰质炎 (以下简称脊灰) 高危人群健康儿童中, 是否还有脊灰野病毒株循环。方法: 在曾是脊灰流行区的乡镇, 于1997~1998 年定点采集0~4 岁健康儿童粪便计538 人份, 用Hep-2C细胞分离病毒; 鉴定为脊灰病毒, 采用温度特征试验作毒力测定和RT-PCR试验型内分析。结果: 在2 年的监测中, 计分离到脊灰Ⅰ型病毒10 株, Ⅲ型病毒3株,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12 株。分离的脊灰病毒温度特征试验, 两种温度滴度差均> 5, 判为弱毒(疫苗) 株; RT-PCR型内分析亦为疫苗(Sabin) 相关株, 两试验结果吻合。结论: 在具有高免疫屏障的健康儿童中, 仍有脊灰病毒循环, 但均为疫苗相关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脑炎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乙脑病毒。[方法] 对发病5日内的血液24份和脑脊液2份标本接种C6/36细胞,再做免疫荧光试验、乳鼠接种、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 证实有10株乙脑病毒,其中9株从血液分离,1株从脑脊液分离。6月份分离到7株、7月份2株、8月份1株。[结论] 说明我省6月、7月和8月有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及时发现河北省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病例(VDPV)。方法对河北省2007—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细胞同时进行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做型内鉴定。结果从报告的76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42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株(PV),其中Ⅰ型4株,Ⅱ型11株,Ⅲ型11株,混合型13株,PV+NEPV共3株;将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共得到58株,以Ⅲ型PV为主,均为疫苗变异株;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儿童占84.48%,男性发生变异39株,女性发生19株。结论河北省2007—2008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有部分变异,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分型及病毒抗原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的EHF病毒11株和标准病毒株76—118、陈株、R_(22)共14株病毒,用13种不同的EHFMcAb进行分型及抗原分析,证实山东省存在家鼠型和野鼠型两种病毒。有的地区属家鼠型疫区,有的为家、野鼠型混合疫区。在抗原分析中发现各毒株之间有抗原差异。有意义的是有些EHF病毒属家鼠型,但尚有野鼠抗原标志;和少数的野鼠型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03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 0 0 3年 ,中国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下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从 5 0 1 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收集了 9987份粪便标本 ,所有粪便标本用L2 0B、RD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从 37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 (PV) ,分离率为 7 4%。然后对所有病毒做了血清定型 ,其中Ⅰ型5 5例 ,Ⅱ型 1 32例 ,Ⅲ型 70例 ,混合型 74例 ,PV与非脊灰肠道病毒 (NPEV)混合 1 6例。从 4 79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NPEV ,分离率为 9 6 %。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送检的 4 75株PV标本 ,其中 373株来源于AFP病例 ,1 0 2株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非AFP病例、健康人群等分离到。对送检的 4 75株进行了血清型中和试验复核 ,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两种方法进行型内鉴定。血清型中和试验复核和PCR RFLP鉴定结果显示 :4 75株中 ,PVⅠ型疫苗株 80株 ,Ⅱ型疫苗株 1 4 6株 ,Ⅲ型疫苗株 1 0 5株 ,混合型疫苗株 98株 ,PV NPEV1 7株 ,疫苗Ⅰ、Ⅱ、Ⅲ型变异株分别为 1 0、1 0、9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 ,所有单型毒株共 5 96株 ,经ELISA试验鉴定 ,其中疫苗类似株 (SL) 5 73株 ,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TT病毒(TTV)分离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中感染情况。方法:对49株TTV相关病毒全基因组结构进行分子进化树分析,比较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全基因结构与原型株的同源性,并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对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血清中TTV DNA进行检测。结果:3株TTV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3739bp,有2个读码框架(ORFs),ORF1编码770个氨基酸,位于589-2901核苷酸;ORF2编码202个氨基酸,位于107-715核苷酸。与TTV原型株TA278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96%,ORF1氨基酸同源性为88%-97%,ORF2氨基酸同源性为79%-96%。全基因组序列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属于原型组。在18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中,检出TTV DNA阳性40例,阳性率为22.2%。在甲-戊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和正常人中,TTV DNA流行率分别为24.2%(29/120),18.3%(11/60),17.8%(106/595)和19.8%(19/96),4组无显性差异。结论: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的全基因结构特点与原型株相似,各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群TTV DNA流行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SARS病毒分离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从浙江省首发的3例临床诊断SARS患者样本中分离SAPS病毒,并进行病毒核酸、免疫学检测和形态学观察。方法 采集3例SARS患者发病期的含漱液,接种Veto、Veto-E6、RD、Hep-2、MK单层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和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抗原阳性的培养物作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 从3例患者的2份含漱液中分离到2株SAPS病毒,并发现Vero和RD两种细胞对SARS病毒敏感。在接种病毒后的3天左右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两株病毒已在Vero和RD细胞上传代5代;在电镜下观察到SAPS病毒颗粒。结论 分离的2株病毒确定为SARS冠状病毒。并能在Veto细胞上稳定传代;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SAPS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