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高脂血症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高脂AMI组、高脂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10mg/(kg.d)〕、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5mg/(kg.d)〕,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行冠脉结扎术制造AMI模型,结扎24小时后测定血清血脂、hs-CRP和IL-6含量。结果:阿托伐他汀组TC、TG和LDL-C含量较高脂AMI组显著降低(P0.01),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1和P0.05),hs-CRP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以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作用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先给药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兔心肌梗死后血清血脂和炎症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2.
李艳芳  邱龄 《当代医学》2010,16(3):9-11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与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高危心血管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及脂质状况的影响。方法90名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治疗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六个月后的CIMT、hs-CRP、脂联素、MMP-9的血浆水平及检测血脂水平。结果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均显示CIMT的显著降低(P〈0.001),无组间差异(P〉0.05)。两组的MMP-9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h-CRP、脂联素及血脂水平均有有意义的影响,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提示影响更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组未被观察到。结论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CIMT,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脂质状况和炎症因子有额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书桃  王波  吴柱强 《当代医学》2012,(36):124-125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揭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机体影响的差异性,为他汀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80例住院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各40例,每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A组,20例,阿托伐他汀钙10mg/d,)与强化治疗(B组,20例,阿托伐他汀钙40mg/d)。另选择同期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正常者作基础对照组。分别监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结束时的血脂水平、氧化应激指标(ox-LDL)、炎性因子(hs-CRP)的变化。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在各组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AMI组血浆ox-LDL、hs-CRP水平高于UAP组、正常对照组;UAP组ox-LDL、hs-CRP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1)强化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浆ox-LDL、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2)强化治疗组血浆ox-LDL、hs-CRP水平较常规治疗降低更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ox-LDL及hs-CRP水平,强化治疗ACS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 20mg/d治疗7d后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 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短期应用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 选取30例ACS患者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观察组,以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浆APN和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ACS患者血浆APN和hs-CR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观察组经阿托伐他汀20mg/d短期治疗后,血浆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血浆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随访1个月,试验组患者均未发生阿托伐他汀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升高血浆APN水平并降低血浆hs-C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阿托伐他汀20mg/d早期强化治疗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对ACS患者APN和hs-CR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7 d后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 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30例ACS患者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观察组,以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浆APN和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ACS患者血浆APN和hs-CR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观察组经阿托伐他汀20 mg/d短期治疗后,血浆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血浆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阿托伐他汀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可升高血浆APN水平并降低血浆hs-C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阿托伐他汀20 mg/d早期强化治疗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干预下血脂异常兔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以及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联素分泌量的变化,推测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15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进行血脂造模。造模结束后,留取兔主动脉标本并切片做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取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称量,并进行脂肪组织孵育;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mRNA和脂联素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及腹股沟脂肪细胞提取液中脂联素浓度。 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兔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P<0.05);高胆固醇组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后能明显降低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P<0.05);高胆固醇组兔血清脂联素浓度和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后能明显升高血清脂联素浓度并提高脂肪组织分泌脂联素的浓度(与高胆固醇组比较,P<0.05);血清脂联素浓度与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浓度呈正相关(P<0.05);RT-PCR结果显示高胆固醇组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mRNA和脂联素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mRNA和脂联素mRNA的表达高于高胆固醇组(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上调血脂异常兔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和脂联素mRNA表达从而升高血清和脂肪组织脂联素的分泌水平,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多效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尚晓斌  梁艺  黄学成  王琦武 《广西医学》2009,31(8):1086-108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ACS对照组40例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ACS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ACS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更高,而血清hs—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h8-CRP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和hs—CRP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及升高脂联素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低瑞舒伐他组(37例)和高瑞舒伐他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PCI术前7 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4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和血清脂联素(APN)浓度;术前检测血脂浓度。结果 PCI术前三组间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前三组间的APN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4周时,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hs-CRP浓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瑞舒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组和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更明显,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PCI术后血清hs-CRP水平和升高APN水平,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与脑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92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3组患者的血清趋化素、脂联素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MA、NIHSS和Barthel评分),并分析血清脂肪因子波动水平与脑功能程度的关系。结果高剂量组趋化素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脂联素、vaspin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趋化素、脂联素、vaspin、FMA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阿托伐他汀与Δvaspin和Δ脂联素呈明显正相关,与Δ趋化素呈明显负相关。3种脂肪因子波动水平和3项评分之间也存在明显相关。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改善趋化素、脂联素和vaspin的异常波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56例AMI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Ⅰ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 =28)与Ⅱ组(阿托伐他汀40mg/d,n =28),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脂、血浆CT-1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观察AMI后CT-1的变化及其与hs-CRP的相关性,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结果 AMI患者血浆CT-1、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36.2±51.5 pg/mL vs 43.6±10.6 pg/mL,P<0.01;29.12±9.83 ng/mL vs8.76±3.45 ng/mL,P <0.01)且血浆CT-1水平与hs-CRP成正相关(r=0.732,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血浆CT-1及hs-CRP水平均下降(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Ⅱ组血浆CT-1、hs-CRP、TC、LDL-C水平下降较Ⅰ组更明显(P<0.0]1)结论 AMI患者血浆CT-1、hs-CRP浓度明显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并与AMI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调脂、抗炎作用外,CT-1可能是其非降脂作用的又一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相关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构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的抗炎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以120例经临床症状和/或冠脉造影确定为AC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20 mg/d,60例)和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40 mg/d,60例),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服药后1周、2周测定两组患者的ox-LDL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两组的ox-LDL水平分别为[常规剂量组:(0.62±0.12)mg/L,(0.47±0.14)mg/L,(0.33±0.13)mg/L;大剂量组:(0.63±0.15)mg/L,(0.41±0.11)mg/L,(0.21±0.15)mg/L];两组的hs-CRP水平为[常规组:(17.62±1.90)mg/L,(8.81±2.6)mg/L,(6.22±0.87)mg/L;大剂量组:(17.81±2.42)mg/L,(7.24±3.82)mg/L,(3.88±0.81)mg/L]。治疗前两组的ox-LDL及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二者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是大剂量组下降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ACS患者的ox-LDL及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T2DM) 120例,根据是否伴微血管病变,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NON-MAP) 60例和微血管病变组(MAP)6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人群(NC)60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空腹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并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MVP组及NON-MVP组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游离脂肪酸(FF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而脂联素明显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T2DM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与hs-CRP、淳离脂肪酸(FFA)、HOMA-IR、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脂联素水平与hs-CRP、FFA、HOMA-IR、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二者与脂联素均呈明显负相关;以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三者影响最大的是HOMA-IR和腰臀比(WHR).结论 T2DM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提示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T2DM的发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JNK对胰岛素和葡萄糖刺激下脂肪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JNK对胰岛素和葡萄糖刺激下脂肪细胞表达脂联素(adiponectin)和抵抗素(resistin)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葡萄糖(5mmol/L,25mmol/L)和胰岛素(0.1nmol/L,100nmol/L)刺激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各浓度均设立JNK抑制剂组(SP600125),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diponectin和resistin的mRNA表达。结果:高浓度胰岛素和葡萄糖均能使adiponectinmRNA表达降低(P<0.01),resistin表达升高(P<0.01),对应的抑制剂组adiponectin表达较高浓度组增加(P<0.05),resistin表达降低(P<0.05);两个低浓度组与对应抑制剂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影响了脂肪细胞脂联素和抵抗素的表达,JNK在其中起到了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麦冬多糖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将实验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罗格列酮组、麦冬多糖低、中、高剂量组。体外诱导分化3T3-L1细胞为脂肪细胞,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3T3-L1脂肪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3T3-L1脂肪细胞瘦素、脂联素、抵抗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他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降低,且3T3-L1脂肪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随着麦冬多糖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瘦素、脂联素mRNA表达升高,且3T3-L1脂肪细胞瘦素、脂联素mRNA表达随着麦冬多糖剂量的增加而增高;抵抗素mRNA的表达量随着麦冬多糖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麦冬多糖降糖作用的部分机制可能与促进脂肪细胞高表达瘦素、脂联素而抑制TNF-α、抵抗素的表达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脂联素和hs—CRP在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症状体征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选择正常健康人为对照(CON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hs—CRP和Gensini积分的差异,分析脂联素、hs—CRP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冠心病患者脂联素显著低于CON组(P〈0.01),hs—CRP和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CON组(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脂联素依次降低,hs—CRP和Gensini积分依次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冠心病患者脂联素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hs—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和hs—CRP在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脂联素水平越低、hs—CRP水平越高,表明冠心病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选取ACI病人66例,随机分为ACI对照组(32例)和ACI治疗组(34例),并以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ACI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14 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4d.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浓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爱丁堡-斯勘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进行评定)MESS评分.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I对照组和ACI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②治疗14d后,ACI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清hs-CRP均明显下降,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是ACI治疗组的改变更为显著(P<0.05).③ACI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ME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是ACI治疗组MESS评分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④患者治疗前的MESS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33,P <0.05);与hs-CRP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可降低血清hs-CRP和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膳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低度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以初步阐明大豆异黄酮改善肥胖性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高脂饲料诱导的雄性SD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同时另设基础饲料对照组。各组给予相应受试物1月,禁食过夜后股动脉采血处死各大鼠,分离肾周及睾周白色脂肪。以酶法检测各组动物空腹血糖,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血胰岛素、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抵抗素与脂联素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50mg/kg与450mg/kg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空腹体质量、内脏脂肪沉积、血清胰岛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提高脂联素水平;450mg/kg组能明显降低血清抵抗素的含量;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大豆异黄酮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体内脂肪沉积、调整脂肪源的低度炎症介质而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9.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抗炎症作用。方法:将72例颈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普罗布考片0.5g,2次/d,持续12周;对照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及抗氧化剂。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lβ(IL-l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血脂系列等。结果:普罗布考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hs-CRP、IL-lβ、MMP-9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两组间TC、LDL-C、ox-LDL、hs-CRP、IL-lβ、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降低颈动脉硬化症患者的TC、LDL-C、ox-LDL、hs-CRP、IL-lβ和MMP-9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