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 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 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型及细胞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通过单细胞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干细胞的组成、生理行为与功能的多样性、差异性。随着干细胞治疗逐渐走向临床应用,相伴而来的异质性问题尤为凸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使针对各种干细胞的单细胞分析技术越来越受科学家们的重视。目的:总结单细胞分离与收集技术和单细胞分析技术在干细胞异质性研究的进展与应用。方法:以“((stem cell)OR(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OR(hPSCs))AND(single cell analysis technology)”为英文检索词,以“干细胞,单细胞分析”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9年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查阅近年单细胞分析技术在干细胞领域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最终保留57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的异质性问题是阻碍干细胞进入临床治疗的关键,因此通过单细胞分析了解干细胞的异质性至关重要。随着单细胞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单细胞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将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单细胞。微流体装置的多功能性和控制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未来将对干细胞领域的单细胞分析发挥很大作用。而单细胞机器人作为一门高通量筛选的新兴技术,在操作上较微流体技术更简便,深受科学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损伤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理论认为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发生只存在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一段时间 ,其后神经细胞的分裂即告结束。但 1992年Reynolds等首先利用神经球法 (neurosphere)的特殊培养条件 ,先后从胎鼠和成鼠纹状体分离到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s ,NSCs) ,在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 ,EGF)诱导下分裂增殖 ,最终发现该细胞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1] ,从而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之后 ,许多学者发现了神经干细胞 ,证实成年哺乳动物中枢存在神经干细胞 ,为急性脑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神经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Gag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针不同行针手法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清中的VEGF、hs-CRP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均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分为4组,A组50例,采用捻转法,B组50例,采用留针法,C组50例,采用埋针法,D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均为3疗程,于脑梗死治疗前及治疗后1、2、3疗程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法)测定VEGF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并讨论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四组中VEGF、hs-CRP蛋白表达: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A组、B组、C组分别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疗程,C组与其它三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三个疗程中VEGF、hs-CRP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均有明显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VEGF、hs-CRP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其升高、降低水平与病变程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有报道脑梗死复发率高达22.6%,脑梗死复发使致残率及死亡率增加。目前发现许多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关,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但是这些因素不能完全解释脑梗死的复发。因为这些危险因素本身不会直接导致血栓形成,故探讨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对预防和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模型组(50只)、OECs移植组(50只),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其中OECs移植组在损伤处移植嗅鞘细胞,模型组移植DF-12培养液。于术后1、3、7、14、21、28 d进行BBB(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3~28 d,OECs移植组的BBB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OECs移植组低于模型组(P〈0.05)。第7、14、21、28天,与模型组比较,OECs移植组AQ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OECs移植使脊髓损伤后AQPa表达减少,这可能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口地区老年人群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与客观发病风险两种评估结果的差异性及相关因素,明确脑卒中知识在自我感知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老年人群584例,基于横断面问卷调查形式展开。根据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的准确性分为低估组170例、准确评估组329例和高估组85例。根据脑卒中发病风险感知问卷评估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项目的筛选标准评估脑卒中客观发病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准确性与脑卒中知识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低、中、高的人群分别占75.5%、20.5%、3.9%。通过与客观发病风险评估比较,低估组、准确评估组、高估组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人群分别占29.1%、56.3%、14.6%。各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运动、油腻饮食、水果、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乙哌立松片与根痛平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改善率。方法: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单纯给予乙哌立松片口服,另一组单纯给予根痛平颗粒口服。以上两组4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的疼痛改善情况。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乙哌立松组总有效率85.4%,根痛平组总有效率68.7%,乙哌立松组与根痛平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乙哌立松组VAS评分及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根痛平组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乙哌立松组总有效率89.5%,根痛平组总有效率83.3%,两组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及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哌立松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疼痛视觉评分及体征评分改善尤为迅速,根痛平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不显著,近期疗效与乙哌立松无差别,其副作用发生率低,确为一种安全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9.
正组织缺血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组织损伤及肢体缺血损伤等[1~3]。造成缺血性损伤的关键因素在于组织供血不足[4]。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PCs)在缺血性组织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如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等。本文以EPCs在缺血性组织损伤中的修复潜能为主题,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基于EPCs临床治疗的潜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嗅鞘细胞悬液10 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督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 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 min,电针频率20 Hz,持续脉冲电流12~15 mV,连续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 < 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