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健康人增龄与脉压指数和升主动脉内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近来研究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也是反映血管硬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脉压指数不仅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而且反映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同样是评价血管顺应性的指标之一,并与脉压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近年来,超声法评价大动脉顺应性为临床诊断动脉硬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我们拟探讨健康人增龄与脉压指数和升主动脉内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沈阳地区健康人群心血管预后中间终点指标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循证医学近年来重视心血管预后的中间终点指标,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左室肥厚、动脉顺应性、脉搏波速度(PWP)等,而这些指标在健康人群中的评估及随龄变化尚少报道。我们在参加国家“973”项目观察个体化机体衰老生物标志的同时,通过无创手段研究了沈阳地区健康人群心血管预后的中间终点指标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雷米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伊贝沙坦组(36例)口服伊贝沙坦150 mg.d-1;雷米普利组(36例)口服雷米普利2.5 mg.d-1。治疗前与治疗6 mo后分别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每搏输出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评估心功能。结果治疗6 mo后,2组心功能较治疗前非常明显改善(P<0.0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贝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CHF均有效,且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血浆脑钠素(BNP)、血浆内皮素(ET-1)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变化及依那普利的干预效应。方法25例CHF患者服用依那普利2周,并检测用药前后自身外周血循环CEC数量、血浆ET-1、BNP及6-Keto-PGF1α的含量,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CHF患者CEC数量、血浆ET-1及BNP水平明显增高。6-Keto-PGF1α明显减少(P<0.01)。依那普利治疗可使CEC数量、血浆ET-1及BNP水平明显降低及6-Keto-PGF1α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依那普利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汝新  杨青  王斯闻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2):238-239,24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I组)予常规治疗;II组和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UTI100kU和200kU静脉滴注,12h1次;均连用7d。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浆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一cdTNF-a)、白介素一6(IL一6)的水平,记录休克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28d病死率,比较三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浆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1周后Ⅱ、Ⅲ组患者血浆PCT、TNF_口、IL一6的水平,休克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28d病死率明显低于I组(P〈0.01);Ⅲ组患者各指标明显低于Ⅱ组(P〈O.01)。【结论】UTI能有效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PCT水平,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具有抗休克、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和病死率的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CT-1浓度,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浓度.选择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06例,其中心功能Ⅱ级41例,心功能Ⅲ级36例,心功能Ⅳ级29例,35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HF组血浆CT-1、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1:(448.5±66.3)pg/mL vs(78.6±13.6)pg/mL,P<0.01;BNP:(258.9±76.2)pg/mL vs (65.4±32.8)pg/mL,P<0.0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二者水平逐渐增高,CHF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随着血浆CT-1、BNP水平的增高,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下降.相关分析中,血浆CT-1水平仅与LVEF呈负相关(r=-0.316,P<0.01),而BNP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肌酐呈正相关(r=0.213,P<0.05;r=0.306,P<0.01;r=0.264,P<0.01;r=0.37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21,P<0.01).结论 血浆CT-1浓度可能是反映心衰严重程度的指标,CT-1在反映心衰严重程度方面很可能比BNP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9例、乌司他丁组20例、纳洛酮组21例、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20例.检测患者入院及治疗1周后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同时观察休克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28 d病死率.比较各组患者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cTnI[常规治疗组(2.06±0.15) ng/L、乌司他丁组(1.59±0.16) ng/L、纳洛酮组(1.97±0.14) ng/L、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1.04±0.17)ng/L]、BNP[常规治疗组(261.07±71.43) ng/L、乌司他丁组(203.46±65.73) ng/L、纳洛酮组(252.96±68.85) ng/L、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143.21±56.94) ng/L]、TNF-α[常规治疗组(31.21±12.32) ng/L、乌司他丁组(20.39±11.08) ng/L、纳洛酮组(28.98±11.76) ng/L、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13.42±8.93)ng/L]、IL-6[常规治疗组(80.46±27.15) ng/L、乌司他丁组(59.84±20.72) ng/L、纳洛酮组(76.15±26.45)ng/L、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37.58±11.14) ng/L]的浓度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1),其中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各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和纳洛酮组(P均<0.01).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组休克恢复时间(7.16±1.52)d、住院时间(15.03±3.23)d及28 d病死率(41.62%)明显低于乌司他丁组[(8.05±1.81)d、(18.93±3.97)d、50.74%]、纳洛酮组[(8.74±1.98)d、(19.21±3.94)d、52.31%]和常规治疗组[(11.43±2.40)d、(22.64±4.18)d、6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纳洛酮能有效减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促进循环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沈阳地区160例健康中、老年人血脂、血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健康中、老年人血脂、血糖水平随增龄的变化.方法:选择160例无心、肺、脑等系统疾病的健康中老年人,测定其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FBG)血清水平.结果:男性TC、FBG、女性TG、TC、LDL-G、FBG随增龄变化明显;45~59岁组TC和LDL-C女性与男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年龄对男性血脂指标无作用,BMI对LDL-C的作用最大,对HDL-C的作用次之;年龄对女性TG作用最大,对TC的作用次之,BMI对TG作用最大,对HDL-C的作用次之.结论:随着性别的不同和增龄血脂水平有很大的变化;FBG随增龄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伊贝沙坦与臂米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组(36例)用伊贝沙坦150mg/d;雷米普利组(36例)用雷米普利2.5mg/d。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分别用超声心电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INFS)、每搏输出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评估心功能。结果治疗六个月后,两组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变(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伊贝沙坦与臂米普利治疗(CHF)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组织Fas、Fas配体(FasL)蛋白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心力衰竭组和雷米普利组各10只。通过缩窄Wistar大鼠腹主动脉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以雷米普利进行干预,对照观察血流动力学、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慢性心力衰竭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心率显著升高(P<0.01);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率、左心室内压最大舒张率显著降低(P<0.01)。雷米普利组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心率显著低于慢性心力衰竭组(P<0.01),左心室内最大收缩率、左心室内最大舒张率显著高于慢性心力衰竭组(P<0.01)。慢性心力衰竭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慢性心力衰竭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Fas/FasL系统的参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增高,雷米普利长期干预慢性心力衰竭,能够降低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其减少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