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剑平  郑军  姚汝铖  谭潇 《广东医学》2016,(17):2677-2680
肿瘤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为1410万人,因肿瘤死亡人数约为820万人[1]。我国由于老龄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因素综合影响,使肿瘤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2]。肿瘤容易发生转移与侵袭是肿瘤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而肿瘤转移侵袭必须经过水解细胞外基质蛋白、黏附蛋白、上皮间质转化等一系列过程[3]。这些过程需要多组蛋白水解酶的催化,因此蛋白酶的异常表达或激活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并影响患者的预后[4]。临床报告显示,某些蛋白酶失调在多种肿瘤中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3]。组织激肽释放酶( KLKs)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9q13.3-13.4上,编码一组具有胰蛋白酶样或胰凝乳蛋白酶样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包括15个组成成员(KLK1-KLK15)[5]。近年研究认为KLK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部分KLKs成员已作为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预后判断等临床诊疗过程中[6]。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由KLK3基因编码)是目前前列腺癌筛查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7]。最新研究结果显示[8-11],KLKs的另一成员KLK7在多种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提示KLK7可能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将重点对KLK7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肿瘤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KLK10)又称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NES1)基因,在人体许多正常组织中表达,但在某些妇科肿瘤组织中表达失调,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抑癌基因。目前研究认为KLK10基因沉默主摹是由KLK10外显子-3高甲基化引起,KLK10甲基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是一种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研究KLK10表达产物及甲基化程度对妇科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晋  洪涛  李强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6):166-167,169,F0003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量化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已确诊的肝癌病人共53个肿瘤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瘤内量化注射无水酒精(PEIT),注射量按回归方程Y=2.885X(肿瘤直径≤5cm时),Y=1.805X(当肿瘤直径2〉5cm时)计算,式中X为肿瘤最大直径(cm),Y为注射酒精量(mL),每3~5d注射一次,直径≤5cm,4~10d为一疗程;直径〉5cm,15-20次为一疗程。超声观察肿瘤大小及内部回声变化,随访观察1、2、3、4、5年的生存率。结果超声示:肿瘤直径有不同程度缩小,1~2个疗程后,其平均直径从4.8cm降至2.8cm,肿瘤结节普遍回声增高,26%肿瘤结节周边示高回声环,20%肿瘤明显缩小呈光斑样,后伴明显声影。23例肿瘤直径≤3cm的患者,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21/23)、86.9%(20/23)、69.6%(16/23)、60.9%(14/23)、47.8%(11/23)。13例肿瘤直径大于3cm患者,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10/13)、61.5%(8/13)、53.8%(7/13)、46.2%(6/13)、30.8%(4/13)。36例中60%病人注射无水酒精后有脸部及上身皮肤潮红(酒醉面容),休息数小时后恢复正常,36例均未发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及全身并发症,无一例术后12h内死亡的患者。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量化注射治疗肝癌,疗效安全可靠方法简单,易操作,副作用极小,损伤小,价格较低廉,患者易接受,尤其是对肿瘤直径≤3cm的疗效更佳。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1 生物化学特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e antigen.PSA)是一种存在于精液中的蛋白质,它和缓激肽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氨基酸顺序相似。PSA是前列腺癌(PCa)的最主要的肿瘤标志物。PSA是一种r-精蛋白,它是由前列腺管和腺泡上的上皮细胞分泌,它使精囊特异蛋白变成几个小分子量蛋白起到液化精液的作用。正常人PSA主要存在于精液中,其浓度(0.5~5.5g/L)约为血清(〈0.4μg/L)的100万倍,当肿瘤发生时,前列腺和淋巴系统间组织屏障破坏,前列腺内容物进入血液循环,使血中PSA升高,每克前列腺组织使血清PSA升高3μg/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汉族人Von Hippel-Lindau(VHL)病临床特征及VHL基因变异情况。方法:调查2个VHL病家系临床资料,分别绘制树状图;抽取2个家族共30位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VHL基因片段并测序。将所得突变类型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核对。结果:2个家系均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为主要表现(13/15),部分患者呈现多脏器损害。2个家系发病年龄16~47岁,外显率为30.6%(15/49),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13:2),术后平均6.7年复发(2~17年)。家系1共29人,4位患者及3位家族成员VHL基因第716位核苷酸G突变为C,导致第168位编码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苏氨酸;家系2共20人,1位患者及2位家族成员VHL基因第559位核苷酸C突变为G,导致第116位编码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缬氨酸。结论:VHL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VHL基因检测在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和致病基因携带者及对该病家族成员进行筛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组织激肽释放酶是编码15种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hK1-hK15)的基因家族(K LK1-K LK15)。两种组织激肽释放酶蛋白———hK5和hK7———先前在角质层(SC)、颗粒层(SG)和附件中被发现。hK8也显示经粒层分泌,且已鉴定了大量KLK m R NA。K LK被认为与角质细胞的脱落以及皮脂、汗腺和毛囊成熟有关。目的: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皮肤hK6、hK8和hK13的表达,并显示银屑病(PV)和特应性皮炎(A D)中表达激肽释放酶m RN A和蛋白的细胞数目增加。方法:获取正常人、PV和A D患者的皮肤样本。应用hK6、hK8和hK13特异性抗体作免疫组化分析。合…  相似文献   

7.
目地 探讨AGTR2基因突变与智障的关联关系。方法 通过PCR和直接测序对一性连锁智障家系13个受检个体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GTR2)的全长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在AGTR2基因第3外显子3550位点,2个男性患儿均存在C/T碱基替换,该基因第182位编码氨基酸由谷氨酰氨变为终止密码(nt3550C/T.Q182Stop/E3)。正常男性家系成员无此突变,而女性家系成员存在杂合子。结论 nt3550C/T可能为引起该家系学床病变的突变位点,不是多态性位点。在伴性连锁智障疾病中,AGTR2基因的这个单碱基替换突变位点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1 DcR3的编码基因、基本结构以及表达 1998年Pitti RM等在搜索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时,发现一套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基因超家族成员同源的相关表达序列标签。通过重叠序列分析,从人胚胎肺中分离出一段新的全长cD—NA,并将此cDNA编码蛋白命名为诱骗受体3(decoy recptor,DcR3)。[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来研究表明,核糖体蛋白基因(RPG)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研究发现RPG家族成员RPS13和RPS26在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明显下调。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一组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样本中RPS13和RPS26基因表达进行检测,旨在了解其在上述各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KLK7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钟  莫曾南 《广西医学》2005,27(9):1399-1401
KLK7(角化层糜蛋白酶)最先从角化细胞文库分离出,并证明是一种丝氨酸蛋白。KLK7基因是组织激肽释放酶(KLK)基因家族成员之一,编码hk7蛋白,与其他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有相似的基因及蛋白结构。它主要在角质层上皮细胞中表达,参与皮肤脱屑过程。近来发现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并认为与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的脱落和转移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癌生物标记物。本文对KLK7基因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兰州铁路局非甲-非庚肝炎患TT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方法:采用TTV基因ORF1区套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TTVDNA,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型研究。结果:在67例非甲-非庚肝炎患血清中TTVDNA阳性率22.4%(15/67),其中基因型的感染率依次为1a型20%(3/15),1b型26.7%(4/15)、2a型6.7%(1/15)、2b型13.3%(2/15)、1b/2a型20%(3/15)、1b/2b型13.3%(2/15)。结论:兰州地区非甲-非庚肝炎患中有较高比率的TTV感染,存在两种基因型、六种基因表现型,2b,1b/2b为首次发现,基因表现型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ING4基因是Shiseki M.等[1]于2003年发现的抑癌基因ING家族的新成员,ING4基因位于染色体12p13.31,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跨越了13 000个碱基对,编码248个氨基酸[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对138例EMs患者及100例对照者的IL-1β基因-511和+3953位点及IL-1RA基因进行分析。结果:EMs组IL-1β-511位点的基因型(C/C、C/T、T/T)频率和等位基因(C、T)频率,IL-1β+3953位点基因型(C/C、C/T)及等位基因(C、T)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L-1RA基因型A1/A1、A1/A2、A1/A4、A2/A2频率在E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1%、12.3%、2.9%、0.7%和95%、4%、1%、0%,两组比较P=0.042;A1、A2、A4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别为91.7%、6.9%、1.4%和97.5%、2%、0.5%,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9)。A1/A2基因型个体患EMs的危险性是野生型A1/A1纯合子的3.48倍(95%CI:1.13~10.69),携带A2等位基因者患EMs的危险性是携带A1等位基因的3.66倍(95%CI:1.23~10.94)。结论:IL-1β-511及+395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浙江籍汉族EM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联,而IL-1RA基因的A2型等位基因可能是EMs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4h尿蛋白(Upro)水平和血清白蛋白(Salb)水平对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25(CA125)、糖蛋白抗原724(CA724)、糖蛋白抗原153(CA15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和鳞癌抗原(SCC)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根据Upro将232例CKD患者分为Upro〈1.5g/d组,Upro 1.5~3.5g/d组和Upro〉3.5g/d组,比较各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再根据Salb水平将上述患者分为Salb〈25g/L组、Salb25-35g/L组和Salb〉35g/L组;对其中的男性患者亦按上述方法分组,比较各组PSA和fPSA水平。结果CA125、CA153、CYFRA21-1、NSE和SCC水平在不同蛋白尿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其血清水平均与Upro呈正相关,而CEA、CA199、AFP、CA724、PSA和fPSA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99、CA125、CYFRA21-1、NSE和SCC水平在不同Salb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其血清水平均与Salb水平呈负相关,而CEA、AFP、CA153、CA724、PSA和fPSA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量蛋白尿伴或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中,部分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相应肿瘤的假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标记染色双脱氧末端法测序,对15个家系23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1部分序列突变分析。结果:发现4例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7.4%(4/23例),其中1例为2228insG,致编码子711处蛋白截短,另3组(2种)为1884A→T和3232A-→G,突变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结论: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 1突变率较低,3232A→G可能为中国人的突变热点,BRCA 1突变检测在高危人群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编码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正义与反义真核表达重组载体并进行其序列测定.方法 新鲜胎盘组织抽提基因组RNA;根据基因库PTE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三对反义引物及一对正义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编码PTEN的基因片段;将PTEN基因定向克隆到pcDNA3.1/Hygro(—)真核表达载体,筛选阳性重组子并鉴定;对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RT-PCR所扩增的PTEN基因片段为241,239,227bp(反义)及1209bp(正义),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为编码PTEN的基因片段。结论 成功构建编码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pcDNA3.1/Hygro(—)真核表达质较pcDNA3.1/Hygro(—)PT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63例共121个转移病灶实施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肿瘤中心剂量30~68GY,每次5~8GY,分6~8次,每周2、3次,疗程2~4周,计划靶区体积1.8~130.0cm3,设伊8个非共面照射野,利用同步铅挡块,80%等剂量线包括靶区边界。结果肿瘤消退有效率(CR+PR)86.8%(105/121),其中CR33.1%(40/121),PR53.7%(65/121),NC10.7%(13/121),PD2.5%(3/121)。肿瘤剂量30-45GY组:CR14.3%(3/21),50-58GY组:CR29.4%(20/68)(P〈O.05);60-68GY组,CR53.2%(17/32)(P〈0.05)。原发灶病理学类型为鳞癌CR73.3%(11/15);病理学类型为软组织来源CR12.5%(1/8)(P〈0.05)。低分化组CR47.2%(17/36)、中高分化组CR27.1%(23/85)(P〈0.05)。肿瘤直径〈2.0cm组CR75.9%(22/29);肿瘤直径2.0-5.0cm组CR24.2%(15/62)(P〈0.05);肿瘤直径〉5.0cmCR10.0%(3/30)(P〈0.05)。结论立体定向适行放疗为肝转移瘤治疗的有效手段,疗效与肿瘤剂量、原发灶病理学类型及肿瘤体积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包含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患者的2型糖尿病家族中可能存在的MODY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选择MODY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MO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α(hepatic nuclear factor-1α ,HNF-1α,MODY3)基因的微卫星多态遗传标志,在一个包含2名MODY患者的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对可能与疾病连锁的基因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序列直接测定以明确具体的碱基突变和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结果:家系50001中MODY3的最大LOD(logarithm of odds)值达到2.375930(0=0.000000),但未发现与MODY2连锁的依据。DNA直接测序发现在家系50001中所有家族成员MODY3基因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杂合多态Ser487Asn(AGC/AAC),该多态在正常人中也可见到。结论:GCK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本家系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HNF-1α基因的启动子和所有外显子内均未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但无法否定内含子或其他调节区域的变异有可能的致病倾向;也不能排除NF-1α基因附近其他未知疾病基因的致病可能。本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RsaI多态性、烟酒习惯与直肠癌遗产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直肠癌患者210例,人群对照439例)。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抽取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采用PCR-RFLP检测研究对象的CYP2E1 Rsa I位点基因型。结果:CYP2E1Rsa Ic1/c1、C1/c2和c2/c2基因型分布频度在直肠癌组分别为58.4%、34.0%和7.7%,对照组分别为61.4%、35.6%和3.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MH=7.07。P=0.029)。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习惯后,CYP2E1 c2/c2基因型携带者与c1/c1基因型者相比,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OR=1.64,95%CI:1.12~2.41)。多因索分析结果显示。有饮酒习惯者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其调整后OR为2.08(95%CI:1.36-3.19),而吸烟与增加或降低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著相关。CYP2E1基因多态与吸烟、饮酒相互作用的分层分析发现,在不吸烟者中,c2/c2基因型者与c1等位基凼型者相比.发生直肠癌的危脸性显著上升(性别和年龄调整OR=2.30,95%CI:1.32-3.99);在饮酒者中,携带c2/c2基因型者发生直肠癌的调整OR为5.75(95%CI:1.65,20.05),提示CYP2E1 Rsa I多态与饮酒习惯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结论:CYP2E1 Rsa I基因多态和饮酒习惯影响直肠癌的易感性,二者在直肠癌发生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Chen FP  Chen LL  Shen M  Chen W  Tao ZH  Wu XL  Hu YP  Li CD  Chen ZG  Chen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61-264
目的建立双重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尿液DD3/PSAmRNA比值,评价其初步应用。方法分别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因外显子1和2、差异显示编码3(DD3)基因外显子1和3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探针,PSA和DD3基因的TaqMan—MGB探针5’分别标记HEX和FAM荧光素,建立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尿液DD3/PSAmRNA比值的方法,并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对34例前列腺癌(PCa)、4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的DD3/PSAmRNA比值进行检测,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扩增产物经测序证明为PSA和DD3特异性片段。以LNCaP细胞cDNA作模板,PSAmRNA和DD3mRNA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6细胞/反应和60细胞/反应。DD3/PSAmRNA比值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8%-4,7%和4.1%-4,9%。PCa组尿液DD3/PSAmRNA比值明显高于BPH组(P〈0.01)。尿液DD3/PSAmRNA比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0.630—0.862),当截断值为0.254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7%和77.3%,其阳性率与临床和病理分级均无关。结论成功建立了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尿液DD3/PSAmRNA比值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该方法对PCa诊断具有较高特异度和敏感度,且节省操作时间、降低实验成本,有望成为PCa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