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颅内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小血肿的临床优势。方法:对80例脑内小血肿行超早期颅内微创穿刺清除术,与同期保守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同时对比两组3个月后日常生活改善状况。结果:微创手术术后第14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有显著改善(P〈0.05),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是治疗脑内小血肿伴有明显偏瘫或病情进展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贝为武  赵世金 《广西医学》2010,32(10):1193-1194
目的观察亚低温配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亚低温组25例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总有效率为76.0%,常规组为52.2%,亚低温组疗效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患者以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内科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差异继续加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0%,对照组79.68%,两者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3.621,P=0.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刁凤宝  朱荣华 《安徽医学》2010,31(10):1181-1183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0例合格纳入的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是否同意手术分为: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A组)36例,内科治疗组(B组)34例,分别接受相应的治疗。以治疗后30d血肿绝对平均体积及3个月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判断,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30d血肿绝对平均体积及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血肿块,安全、有效,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宁红辉  李迪  李涛  李霜  赵琼 《中外医疗》2011,30(24):16-17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行微创治疗+亚低温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12%,高于微创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体表定位颅骨钻孔置管微创血肿引流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效果。方法观察组140例脑内血肿患者使用CT体表定位颅骨钻孔置管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同期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60例脑内血肿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10.0%,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病死率21.7%(P〈0.05);观察组治疗后14d、28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简易体表定位钻孔微创血肿清除可显著提高脑内血肿的急诊救治成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治疗组)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同时联合亚低温治疗,与单独使用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2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63.6%,2组比较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8.0%,而对照组为18.2%,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脑出血可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方法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治疗总有效率(78%)显著高于对照组(50%),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及BI评分为(23.16±1.53)分及(87.88±10.9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8±1.26)分及(78.24±12.4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单纯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更好,并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CT引导微创抽吸引流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对87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以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前瞻性观察患者术后病死率,同时对年龄、血肿部位、血肿量、GCS积分、脑中线结构移位、手术时机、首次血肿清除率、血压控制、引流后残余血肿量以及并发症等因素相关的死亡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抽吸引流术后患者病死率与血肿量、GCS积分和中线结构移位程度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血肿部位、入院血压、手术时机、引流后残余血肿量、首次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但和药物降压治疗无关(P>0.05)。结论血肿量、GCS积分和中线结构移位程度是影响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相应指征的选择对提高手术疗效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2年9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中等量幕上SICH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内镜辅助下非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经颞顶入路),研究组接受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经眶上锁孔长轴入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并发症、预后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手术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差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颅内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总...  相似文献   

13.
姚文华  朱成明  刘力  韩劲松  张德明  陈卉   《四川医学》2018,39(2):198-202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结合头颅CT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辅助作用,从而分析其在脑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显微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将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中接受了术中超声检查,在对脑内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同时计算血肿范围大小及距离硬膜的距离,决定最佳手术入路。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血肿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进行探查,以了解是否存在大动脉、动静脉畸形(AVM)等并即时避让或止血处理。在手术过程中还需随时应用超声,实时引导修正手术路径,寻找残余血肿。B组31例行常规手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A组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为91.16%,明显高于B组(70.9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 GCS评分及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与预后之间有差异,术后1个月及6个月,A组疗效优于B组(均P<0.05)。结论采用术中超声技术不仅能准确定位血肿位置、彻底清除脑内血肿、减少脑组织损伤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经过改良的血肿抽吸和引流方法 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方法 在CT辅助下对颅内血肿进行人工定位后,将直径3 mm的导管插入血肿,谨慎抽吸.之后反复复查CT并注入尿激酶引流,直至引流管尖端周围血肿消失.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术前和拔管前的血肿体积、中线位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 接受该方法 治疗的16例患者拔管前血肿体积明显小于术前血肿(P<0.01),血肿清除率平均为87%;术前和拔管前中线位移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0.96±2.78)、(3.30±1.85)mm,拔管前中线位移明显小于术前(P<0.01);拔管前患者GCS评分平均为(14.25±1.00),较术前(8.25±2.24)增加了6分(P<0.01).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87.5%)神经功能恢复良好,2例患者(12.5%)遗留严重残疾.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是大面积基底节区脑出血切实可行的、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帽状腱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82例帽状腱膜(实验组)和98例硬脑膜下(对照组)引流的CSDH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内血肿复发、预后及硬脑膜下血肿/积液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拔管前及6个月复查血肿/积液厚度比较:①两组血肿/积液厚度有差异(F =1.684,P =0.000);②实验组与对照组血肿/积液厚度无差异(F =0.277,P =0.758);③两组的血肿/积液厚度变化趋势无差异(F =2.164,P =0.142)。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二次手术、术后感染、癫痫发作、死亡率、随访期内复发率及6个月来院复查MR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皮层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帽状腱膜与硬脑膜下引流临床疗效相当,且手术时间更短,更简便、安全,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65例,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0例)和血肿稳定组(19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指标、离子钙水平、CT影像学特征、凝血功能综合评分(coagulation functional composite score,CFCS)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收缩压、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降低、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大、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翔  吴俊  黎琴  周于凡  龙新泉 《当代医学》2021,27(11):13-16
目的探究3D-slicer辅导3D-打印导板技术在脑出血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实施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患者50例,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实施3D-slicer辅导3D-打印导板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简易定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穿刺成功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靶点偏差距离、血肿清除率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和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靶点偏差距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实施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患者,采用3D-slicer辅导3D-打印导板技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路径简单易行,且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为穿刺引流术提供便捷、准确的定位指导,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5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因素、病理机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59例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高血压脑出血无血肿扩大59例作为对照组,对脑水肿、脑梗死体积以及预后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血肿早期扩大组脑水肿带体积及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血肿未扩大组,GOSⅠ~Ⅲ级明显差于血肿未扩大组(χ2=16.89,P0.01),ADL完全恢复率明显低于未扩大组(χ2=9.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扩大会加重患者的脑水肿及脑梗死,增加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预防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颞部与额部入路微创穿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颞部组60例和额部组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发症等。结果 额部组患者的血肿残余量(术后3 d)明显少于颞部组,且血肿完全吸收时间短于颞部组(P0.01);两组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颞部与额部穿刺手术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但额部穿刺在早期血肿清除和恢复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阜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将常规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46例患者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术前和术后28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I)评分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记录两组术后28天的不良反应(食欲减退、胃肠反应、皮疹)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P=0.009)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0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MRS、BI及H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MRS评分治疗前后降幅高于对照组(t=33.630、7.819),BI、HDS评分治疗前后升幅高于对照组(t=26.190、2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疗效尚可,安全性更高,可助益患者近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