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双侧牵张的外置式牵张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 d潜伏期,以每次 1.0 mm 的速度牵张,每天 1 次,连续 5 d,然后固定1个月。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 2周及第4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过程中全部动物均无牵张器脱落,从延迟末期到固定4周,大体观察见牵张间隙由纤维性连接逐渐过渡为骨性连接,X线可见牵张区由完全透射影逐渐过渡为接近正常骨的连续性钙化影,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由胶原纤维沿牵张方向生长逐渐过渡为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改进后的牵张器不易脱落,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可用于大批量的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用60Co机照射大白兔下颌骨,5.4G y/次,隔日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 Gy.3个月后在两组动物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 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 mm/d,0.5 mm/次,2次/d,连续7 d,共延长下颌骨7㎜.分别在固定期的第4、6周处死动物12只, 取下颌骨双侧新生骨痂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成骨特征. 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区以膜内成骨为主,放疗组有更多的软骨形成,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新骨骨小梁细小,稀疏.结论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是可行的,但成骨质量较差,成骨方式以膜内成骨为主,放射线促进了软骨成骨.  相似文献   

4.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方法研究狗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及其稳定性。方法 :4只成年狗双侧下颌骨截断后经 7d间歇期 ,以 1m m/次、1次 /d的速度牵引 10 d,共延长 10 m m后固定。分别于牵张结束、固定 2、4、8周后行 X片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牵张后固定 2周 ,两侧骨断端边缘模糊不清 ,牵张区仍为低密度影。牵张后固定 4周 ,两侧骨断端间透射影缩小 ,边界不清 ,牵张区密度明显升高 ,但仍表现为片状透光影 ,密度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增高。至固定 8周时接近正常骨组织密度 ,下颌骨长度在牵张结束后与 2、4、8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牵张成骨可形成新的骨组织 ,对保持被延长的下颌骨长度的相对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7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VEGF 100ng,每日2次,连续7 d.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4、6、8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2只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在牵张结束后不同时期(第1天、第2、4、6、8周),分别拍摄下颌骨X线片,观察下颌骨延长情况及其牵张区骨密度变化.[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VEGF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的速度及数量和B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牵引,以0.6 mm/次、2次/d的速度牵引,牵引期为17~18 d,牵引高度20 mm左右。牵引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获得标本,进行大体标本、普通X-ray和CT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延长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X-ray观察结果显示:牵引间隙逐渐变模糊,骨牵引器固位良好,下颌骨在解剖关系状态下位完成骨缺损修复,固定期2周放射影像可见新骨生成,1个月可见骨样结构,2~3个月骨质修复完成。CT观察结果显示:在牵引的区域,新生成的骨的质和量都非常的好,与原来的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全身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固定期2周NGF组、固定期2周NaCl组(即空白组)、固定期4周NGF组、固定期4周NaCl组(即空白组).全麻后双侧下颌骨行骨劈开并植入牵张器,经4 d延迟期,牵引10 d,速度为0.5 mm/12 h.按组别分别给予NGF(0.6μg/d×20 d)和相当量生理盐水(1 mL/d×20 d)肌注.于牵张期10 d及固定期2、4周行X线、HE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X线示:NGF组较空白组牵张区有更多新骨形成,骨钙化程度更高;HE染色示:NGF组较空白组新生骨小梁数量更多,排列更加规则;生物力学检测示:固定期2周NGF组最大载荷为(12.18±1.65)N、挠曲强度为(11.54±1.27)MPa,均比空白组高25.9%(P<0.05);固定期4周NGF组最大载荷为(17.83±1.92)N、挠曲强度为(16.28±1.74)MPa,均比空白组高14.9%(P<0.05).结论 全身注射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牵张成骨中牵张区下颌骨的骨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应用L-精氨酸(L-Arg)对成骨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均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术后对照组正常喂养,L-Arg组正常喂养,并给予L-Arg1.1g/d口服。术后4天开始牵张,0.5mm/次,2次/d,共牵张4d,于牵张结束后1d、1周、2周、4周分别处死每组动物4只,抽血检测血清亚硝酸盐含量;处死后游离下颌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①实验动物32只,无脱失,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L-Arg组血清NO浓度和骨密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L-Arg通过释放NO,加速新骨形成与矿化,缩短牵张成骨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颔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12.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组织中c—los和OPG及OPG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机械张力作用下骨细胞将生物力学信号转变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牵张区新生骨组织中c—los、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在牵张中期和末期c—los的表达为强阳性,明显强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组织。牵张中、末期和固定期2周组织OPG的表达为强阳性,在固定期4周、6周组织中逐渐减弱。OPGL仅在固定期6周组织中有较弱表达,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在下颌骨牵张新骨形成改建过程中,c—los与机械力刺激关系密切,OPG能促进新骨形成,而OPGL则与骨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人工合成的植物雌激素依普拉芬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实验组给予依普拉芬50 mg/(kg·d).并于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取材,进行血清NO浓度的测定,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实验组NO浓度及eNOS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依普拉芬可以通过提高牵张成骨中血清NO的浓度有效的加速新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下颌骨牵引区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治疗促进牵引成骨的分子机制及最佳时机.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后均分为A、B、C、D组.A、B、C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术后第14天在牵引区转染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并局部给予电穿孔刺激.4组动物均在术后第4天,以1 mm/d的速度持续牵引10 d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第7、14、28、56天各组分别处死动物3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牵引区新生骨组织cyclin A、D1、E的表达.结果 在固定期第7、14天时,A、B、C组牵引间隙cyclin A、D1、E的表达较强,在第7天时表达最强烈,并且A、B、C组均较D组表达强;第28、56天时各组表达均较弱.在第7天时,B组表达较A、C、D组强(P<0.05),A、C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组强(P<0.05);在第14天时,B、C组表达较A、D组强(P<0.05),B、C组间及A、D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A、D1、E的高表达能促进牵引区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进而加快牵引区新骨形成,牵引期是基因治疗干预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建立兔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于下颌右侧骨断端间植入含有rhBMP-2的可吸收胶原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左侧单纯应用ACS作为对照。分别于固定期第3、5周末处死动物。取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rhBMP-2侧新骨形成的速度以及骨小梁的密度均高于对照。结论:局部应用rhBMP-2能够提高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对下颌牵张成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