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围产保健知识的普及,孕期体重的增加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孕产妇的重视,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饮食习惯等差异,国内外,甚至国内不同地区孕期体重数据亦不甚一致,对于推荐的孕期体重增加目前尚无统一标  相似文献   

2.
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为围产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6月1日至2005年2月28日692例在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医院分娩的孕妇病例,并对其中524例在我院进行正规围产保健,无妊娠合并症的孕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在15Kg以内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无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小于15Kg组和超过15Kg组比较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长大于18Kg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小于18Kg组间产后出血量有相关性.结论①孕妇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8Kg时产后出血量增加;③对孕期体重增加进行合理的监控,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4.
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为孕期围产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5月31日374例的孕妇资料,并对其中无妊娠合并症在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医院进行正规围产保健及分娩的275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P>0.05),而在一定范围内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后出血量有相关性。结论:孕期适当控制饮食不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而在一定范围内产后出血量随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孕产妇孕期体重认知与行为管理情况,为提高产前保健质量、促进母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孕妇对孕期体重认知与行为管理"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5-8月在蚌埠市3所甲等医院住院分娩的300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6名(25.4%)表示"了解"体重指数(BMI),对于孕期体重增加适宜范围的认知正确者仅占37.8%,对于不同孕前BMI,妊娠中晚期每周平均体重增加适宜范围知晓率仅为6.3%;重视体重管理者占28.1%(84例),孕期体重增加适宜者共125例(41.8%),43.1%(129例)的孕产妇体重增加过多;孕产妇对体重管理知识需求主要为"孕期饮食注意事项"(72.9%)、"适宜的运动方式"(58.2%)、"体重监测"(49.5%)等方面,254例(84.9%)孕产妇希望"产前保健人员"能够通过"定期讲座"和"门诊咨询"等方式进行宣教。结论孕产妇缺乏体重管理的观念和有效行为,产前保健人员应开展"个体化"体重管理,鼓励孕妇积极参与,发挥其在孕期体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合理控制体重,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贺智 《健康》2000,(12)
编辑同志:你好! 我听说孕妇在孕期体重的变化对孕妇自身及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有影响。那么,该如何掌握孕妇体重增加值呢? 读者 杨莹 杨莹女士: 根据孕期保健要求,测量孕妇体重是产前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体重增加过多或过少均为不正常。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变化、胎盘重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推进我市孕期合理体重增加模式的构建,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及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5月—12月间在高安市中医院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120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的差异及关系。结果按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的孕妇占54.16%,体重增加不足的孕妇占18.33%,体重增加超标的孕妇占27.5%。随着孕前BMI指数增加,孕妇体重增加逐渐降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胎盘重量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高于胎盘重量低的孕妇。结论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控制好孕前BMI指数可减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期运动干预对有效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和胎儿出生体重、促进顺产的作用。方法对2012-03/12建卡、定期产检、资料完整的孕产妇100例,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孕期运动干预,对照组未进行运动干预,随访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孕期体重增加16.14±2.94 kg、剖宫产率24.00%、胎儿出生体重3172.10±312.59g;对照组孕期体重增加18.02±4.49 kg、剖宫产率48.00%、胎儿出生体重3364.60±368.07 g,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运动干预与孕期增加体重、与胎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44、0.14。结论孕期合理运动对控制孕期体重、合理控制胎儿出生体重、促进顺产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了解孕妇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不同增加量与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将130例基层医院建档产检的子痫前期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孕前体重指数(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9例;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30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2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49例。分析四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及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发生率均增加。无论孕前BMI是否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均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高危人群,孕前进行干预,重视合理控制体重,孕期规律产检,控制体重增加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2015—2022年收治的GDM孕妇479例,依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低体重组84例、正常体重组269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26例;依据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增重不足组83例、增重正常组303例和增重过度组93例。比较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对体重增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孕妇体重增加过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42,P <0.05)。随着孕期体重增加幅度的上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幅度与孕前BMI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越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的产后妇女作为观察对象,于产后3个月建立观察队列,通过孕期保健档案和信息系统获取产前检查信息,于产后3、6、9和12个月连续观察。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产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结果产后3、6、9和12个月时BMI恢复到正常范围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92%、68.73%、78.18%和84.24%。孕前BMI不同的妇女孕期增重和体重滞留在3、6、9和12个月各个时间点上均存在差异,孕前BMI较高组与孕前BMI适中组、孕前BMI较低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增重和时间对产后体重的恢复均具有独立的效应,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是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根据孕前BMI指导孕期合理体重增加,能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与妊娠晚期血浆游离脂肪酸、胰岛素抵抗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本院进行围产期保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妇女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3组:正常组(45例)增重≤12.5 kg,超重组(57例)12.5 kg<增重≤20 kg,肥胖组(28例)增重>20kg,并抽取3组孕妇分娩前的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分析3组之间各项测定指标变化的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各组间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与孕期增重有关(P<0.05);随着孕妇体重的增加,胰岛素抵抗及游离脂肪酸先后出现有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有关(P<0.05).结论 妊娠晚期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孕期体重增加有关;孕期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故而孕期需进行合理的饮食调配及体重控制.  相似文献   

13.
祁志宇  陈慧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155-5155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状况对巨大儿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2月在该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516例,比较不同孕期体重状况对巨大儿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的关系。结果: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孕妇剖宫产、巨大儿、阴道助产、产程延长、头盆不称、肩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期体重增加在11.5~16 kg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重增加高于正常范围将会使巨大儿的发生率增高,导致了不良的妊娠结局,因此,合理的控制孕期体重对维持正常妊娠和胎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岳阳县2015年8-12月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401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孕前BMI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及关系。结果 40.39%孕妇能够按照美国医学会(IOM)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35.66%的孕妇体重增加不足,23.94%的孕妇体重超标。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为25.00%(95%CI:12.00%~44.90%),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前BMI消瘦组、BMI正常组、BMI超重组与新生儿体重的皮尔森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17(P0.05),0.217(P0.05)和-0.067(P0.05)。结论孕前BMI消瘦及超重的孕妇为孕期体重重点管理对象。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呈一定正相关性,孕前BMI是巨大儿的预测指标,合理控制孕前BMI是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和饮食结构对胎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糖耐量正常的孕妇分娩巨大儿后的回顾分析,了解日益增多的巨大儿与孕妇活动、饮食及孕期体重增加的关系。结果巨大儿与孕妇孕期不工作,活动少以及高蛋白质、高脂肪类饮食关系密切。结论给孕妇个性化的饮食指导,适当活动以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和宫高腹围的过度增长,对纠正巨大儿的不断攀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3组,孕前BMI≥25者36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150例为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38例为正常组。探讨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孕妇产前体重指数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前BMI分为产前肥胖组(BMI≥128)和产前体重正常组(BMI≤28),再根据孕期体重增加分为≤10kg、10.5~15 kg、15.5-20 kg、20.5~25 kg、>25.5 kg 5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增加,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高于产前体重正常组(P<0.05);孕期体重增加>15.5-20 kg,剖宫产率高达73.7%,与15 kg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减少GDM孕妇分娩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1月在该院确诊的11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管理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健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记录两组孕妇血糖、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变化,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结局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体重过度增长的比例(21.8%)高于观察组(9.1%)(χ~2=3.409,P0.05);观察组在分娩前体重低于对照组,孕期的总增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可以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和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孕早期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162例体重指数(BMI)<18.5的初产妇为体重过低组和377例BMI18.5~22.9的初产妇为标准体重组,进一步将体重过低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分为≥15kg和<15kg组,对比分析各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体重过低组与标准体重组的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过低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标准体重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组(P<0.05)。体重过低的初产妇孕期体重增加≥15kg其产程时间延长(P<0.01,P<0.05),产程异常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结论:①孕早期体重过低可能不增加异常产程的风险;②孕早期体重过低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早产的风险;③体重过低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导致产程异常和手术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妇81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孕前及孕期体重增幅不同组别之间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10例孕妇孕前消瘦组132例(16.30%)、体重正常组518例(63.95%)、超重组94例(11.60%)、肥胖组66例(8.15%);孕期体重增加<15 kg 组102例(12.59%)、体重增加15~20 kg组540例(66.67%)、体重增加≥20kg组168例(20.74%);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15 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剖宫产、巨大儿、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及体重增加<15 kg 组(P〈0.05)。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妊娠期间的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直接关系,应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涨幅,实现全面化的体重管理减少避免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