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孕妇产前体重指数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前BMI分为产前肥胖组(BMI≥128)和产前体重正常组(BMI≤28),再根据孕期体重增加分为≤10kg、10.5~15 kg、15.5-20 kg、20.5~25 kg、>25.5 kg 5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增加,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高于产前体重正常组(P<0.05);孕期体重增加>15.5-20 kg,剖宫产率高达73.7%,与15 kg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变化、胎盘重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推进我市孕期合理体重增加模式的构建,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及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5月—12月间在高安市中医院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120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的差异及关系。结果按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的孕妇占54.16%,体重增加不足的孕妇占18.33%,体重增加超标的孕妇占27.5%。随着孕前BMI指数增加,孕妇体重增加逐渐降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胎盘重量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高于胎盘重量低的孕妇。结论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控制好孕前BMI指数可减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36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205例产前BMI≥28者为产前肥胖组,156例产前BMI<28者且孕期体重增长≤15kg为产前体重正常组。分析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科并发症有无差异性。结果:肥胖组孕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切口延期愈合、产科并发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重管理模式对初产妇孕期控制体重的效果,并评价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缙云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孕期管理的单胎初产妇27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从怀孕早期即运用体重管理模式对所有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调节、体重控制;并选择同期未接受体重管理的孕产妇1200例作为对照组。最终根据孕期体重增加数将观察组又分为:A组(体重增加12.5~15.0kg)2103例,B组(体重增加15.1~17.5kg)581例,C组(体重增加17.6~21.0kg)38例以及D组(体重增加大于21.0kg)8例。追踪监测各组孕妇的孕前、孕后BMI值、BMI值增加数、妊娠周数、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194、8.912,均P<0.05)。观察组A组、B组、C组、D组中,初产妇孕期BMI值增加数随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256、4.285、3.127,均P<0.05),且剖宫产率依次显著增加(χ2值分别为5.273、4.126、3.264,均P<0.05),各组新生儿体重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8.550,P<0.05)。结论初产妇孕期体重的增长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会致使剖宫产率以及巨大儿的分娩率增加,从而增加分娩风险,故初产妇需要进行体重管理模式指导,控制其体重增长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状,并探讨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的调查,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乌鲁木齐市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8)kg/m2;孕期增重(16.89±5.82)kg;新生儿出生体重(3.30±0.51)kg;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孕前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低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汉族新生儿体重分组不同,产妇的孕期增重及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有关。结论: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体质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人,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人;产前肥胖组204人,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人.对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产前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P<0.05).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3组,孕前BMI≥25者36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150例为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38例为正常组。探讨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1~2006.1.1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数量分为3组,孕前BMI≥25为孕前肥胖组;产前BMI>28为产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为正常组.分别探讨各组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产前肥胖组孕妇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琴  左彭湘  张澜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441-2442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附属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孕妇1580例单胎足月的孕妇,测量其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结果]高于标准体重组孕产妇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18.1%),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6.5%)和低于标准体重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孕期增重≤10kg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18.2%,孕期增重在10~15kg组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最低的(6.5%),孕期增重≥15kg后,随孕期增重的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增高.[结论]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产后抑郁的的重要因素,肥胖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除了应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宣传工作,应将其作为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为孕期围产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5月31日374例的孕妇资料,并对其中无妊娠合并症在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医院进行正规围产保健及分娩的275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P>0.05),而在一定范围内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后出血量有相关性。结论:孕期适当控制饮食不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而在一定范围内产后出血量随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周敏 《现代医院》2012,(10):33-35
目的研究54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建卡分娩的54例GDM孕妇。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四组,比较各组的产前体重指数、糖筛查值和空腹血糖值;再根据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28例)和不适宜组(26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GDM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产前指数、空腹血糖值呈正相关(p<0.05),但孕前体重指数与GCT值无相关性(p>0.05)。54例GDM孕妇中,体重增加不适宜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发生羊水粪染、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几率高于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肥胖是导致GDM孕妇血糖增加的重要因素;GDM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可增加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岳阳县2015年8-12月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401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孕前BMI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及关系。结果 40.39%孕妇能够按照美国医学会(IOM)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35.66%的孕妇体重增加不足,23.94%的孕妇体重超标。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为25.00%(95%CI:12.00%~44.90%),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前BMI消瘦组、BMI正常组、BMI超重组与新生儿体重的皮尔森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17(P0.05),0.217(P0.05)和-0.067(P0.05)。结论孕前BMI消瘦及超重的孕妇为孕期体重重点管理对象。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呈一定正相关性,孕前BMI是巨大儿的预测指标,合理控制孕前BMI是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贺杉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5-5687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重管理对产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2月正常孕周分娩的孕产妇172例,在孕妇初次到医院进行产检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者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产检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孕妇实施孕期个体化体重管理,比较两组孕妇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增加为(11.9±2.1)kg,△BMI≥6比例为24.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高危新生儿比例、巨大儿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孕产妇产后出血比例、胎儿宫内窘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期对孕产妇进行体重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孕期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的群组孕期体重管理模式,对高龄初产妇管理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128例高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给予传统的孕期保健管理模式,观察组64例给予基于ITHBC理论的群组孕期体重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初产妇自我管理能力,体重控制效果、母婴结局。结果两组初产妇干预后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自我防护行为、胎儿监护行为评分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初产妇分娩前体重、BMI、体重增加率及BMI增加率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产率(90.63%)高于对照组(64.06%),胎吸助产率6.25%低于对照组(20.31%),剖宫产率3.13%低于对照组(15.63%),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1.56%低于对照组(7.81%),正常体质量儿率93.75%高于对照组(8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ITHBC理论的群组孕期体重管理模式,对于高龄初产妇利用及时督促反馈机制调控体重控制效果,调节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宗俊英  王璐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330-2332
目的:研究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其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5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孕期检查的10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3例在营养门诊治疗,对照组49例为产前确诊为GDM但未经营养门诊治疗和未经系统化产前检查的孕妇,对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水平及新生儿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孕期增重、每周增重、孕期体重指数(BMI)增加、每周BMI增加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少于对照组(P<0.05);巨大儿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治疗对GDM孕妇能有效管理孕期体重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理想,有助于改善围产期结局,促进母婴健康,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