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证实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β受体活动的关系。本文采用内服甲基硫氧嘧啶制作小鼠低甲状腺激素的模型,再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小鼠脑β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亲和力(KD)的变化,并以助阳药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表明;脑组织β受体Bmax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而β受体亲和力无明显变化,助阳药附子,肉桂以及去甲乌药碱可使降低的β受体结合位点数增多(P<0.01)。揭示甲状腺激素低下可影响小鼠脑β受体数量,用助阳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慢波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海马CA1区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A)对大鼠睡眠的影响。方法运用立体定位技术进行海马微量注射,通过多导睡眠描记(PSG)观察大鼠睡眠的变化。结果NA引起慢波睡眠(SWS)和总睡眠时间(TST)增加,NA的B型受体阻断剂普奈洛尔减少SWS和TST,并可阻断NA的促睡眠效应;NA的仅型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睡眠无影响,亦不能阻断NA的促睡眠效应。结论海马CA1区参与睡眠一觉醒的调节,海马中的NA通过B受体发挥其促进慢波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哮喘豚鼠肺中β受体和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折法和蛋白结合分析法,分别测定实验性过敏性哮喘豚鼠肺组织内β受体最大结合量(Bmax)和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电针刺激对哮喘发作的初期(第1天起给予刺激)与后期(第9天起给予刺激)的影响。结果表明,哮喘豚鼠肺组织中β受体Bmax值和cAMP含量,哮喘发作的第8天及第14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电针刺激可使哮喘豚鼠肺组织内β受体Bmax值和cAMP含量,无论在发作的初期还是在后期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电针刺激对正常豚鼠未见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 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 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江省中医院提供)的保护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经12 μmol/L Aβ1-40作用48 h后 ,Aβ1-40损伤组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OD值降低,DNA电泳出现DNA片段, 凋亡细胞数目增多.Western-blot显示Aβ1-40损伤组bcl-2表达下降(P<0. 05),而40 mg/L人参二醇预处理24 h后可明显改变上述凋亡特征.结论:4 0 mg/L人参二醇可减缓12 μmol/L Aβ1-40诱导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对凋亡细胞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各类抗抑郁剂对小鼠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以及隔离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进一步探讨它们抗攻击行为不同的药理学机制.方法:采用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模型,评价各类抗抑郁剂对隔离攻击行为的作用.测定各类抗抑郁剂对群居小鼠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性的影响. 结果:(1)米安色林(0.5~5 mg*kg-1),丁螺环酮(2.5~10 mg*kg-1)和吗氯贝胺(2.5~10 mg*kg-1),显著性抑制群居小鼠的探究行为,但是,氟西汀(2.5~10 mg*kg-1)和DOI (0.5~2 mg*kg-1)对其无明显影响;(2)米安色林和丁螺环酮明显减少群居小鼠的自主活动性,而氟西汀、丙米嗪、吗氯贝胺以及DOI 无此作用;(3)氟西汀,米安色林,丙米嗪和丁螺环酮剂量依赖性拮抗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吗氯贝胺对此无明显影响. DOI 双向调节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氟西汀、米安色林、丁螺环酮、丙米嗪以及DOI 对小鼠的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和隔离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它们不同的药理学机制有关. 5-HT1A和5-HT2A/2C受体可能介导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有关5-HT受体亚型介导攻击行为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心肌β受体,观察老年大鼠心肌β受体的变化及中药人参、黄芪、枸杞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心肌β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在3、8、15月龄组间无显著差异,26月龄组显著降低。人参、黄芪、枸杞子对15月龄大鼠心肌β受体Bmax无明显影响,人参和枸杞子可显著提高26月龄大鼠心肌β受体Bmax,黄芪虽可使26月龄大鼠心肌β受体Bmax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衰老大鼠心肌β受体密度降低,中药可使之显著升高。提示对心肌β受体数目的调节是这些中药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用放射配基测定法探讨人和大鼠血淋巴细胞β受体与[~3H]DHA结合的饱和性质。试验表明:人及大鼠血淋巴细胞β受体存在高亲和力低容量及低亲和力高容量两个结合部位,在测定有生理活性的高亲和力低容量位点时,正常人完整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Bmax)为548.64±79.71fmol/10~7细胞,平衡解离常数(Kd)为6.80±1.40nM。正常SD大鼠完整血淋巴细胞β受体Bmax为285.21±32.71 fmol/10~7细胞,Kd为5.94±1.47nM。  相似文献   

8.
体外氰戊菊酯暴露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起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氰戊菊酯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起的影响.方法 取孕18 d的ICR小鼠胚胎海马细胞体外培养,建立小鼠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体外模型.以1、5、10、50 mg/L的氰戊菊酯对培养8 d后的细胞进行染毒,乳酸脱氢酶(LDH)比色法测定染毒48 h后的细胞毒性;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小鼠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含量及海马神经元突起状况.结果 在对海马神经细胞不产生明显细胞毒性的前提下,氰戊菊酯可以引起神经元缺失,而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及长度均随之明显下降.结论 氰戊菊酯可能特异损害和(或)抑制发育中神经元的突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并分析体外培养的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膜雌激素受体(Membrane estrogenreceptor,mER).方法:利用原代培养小鼠IC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析ICC细胞膜雌激素结合位点;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ICC细胞膜,采用同位素法、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对mE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小鼠肠道ICC;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ICC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作用位点;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及Scatchard分析证实ICC细胞膜雌激素受体的的受体最大容量(Bmax)为45.75 fmol/mg protein,平衡解离常数(kD)为0.717 3 nmol/L.结论:ICC表达mER,该受体可能介导雌激素对ICC的快速非基因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龟甲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核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龟甲(也称龟版或龟板)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过程中核受体 (nuclear receptor,N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MSC进行培养,经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和 CD44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后,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的龟甲提取物(3 333、333.3、33.33μg/mL)加入到体外培养的MSC中, 与龟甲提取物作用12、24、72、120 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MSC的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α,RARα)、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eepror,ER)、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α,T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δ,PPARδ)的表达。【结果】高、中、低剂量龟甲提取物组的MSC的RARα、VDR表达阳性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24 h后RARα表达达峰值,作用72 h后VDR表达达峰值。未检测到ER、GR、PPARδ、TRα阳性反应细胞。【结论】视黄酸受体α和维生素D受体可能为龟甲提取物促MSC增殖的药理靶点。  相似文献   

11.
制作实验性甲高和甲低动物模型及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对脑化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1)甲状腺激素可改变脑GABA,谷氨酰胺,ANP及RNA的含量和β-Adr R扩Bmax,它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进而改变外周器官的活动,如改变水盐代谢及生殖功能等。(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增细淋巴细胞上β-Adr R的Bmax。而用SRBC引起小鼠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也可反馈性地使小鼠血清中T4,T3含量减少,抗体产生最多时,T4,T3含量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提取物对亚硝酸钠小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亚硝酸钠(NaNO2)小鼠记忆的影响。方法 采用跳台实验观察EGB对跳台潜伏期(SDL)和跳台错误次数的影响;应用毛细管微量热沉法和毛细管微量法分别检测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ih)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数值。结果 EGB25、50、100mg/kg可明显延长SDL,EGB50、100mg/kg组小鼠跳台错误次数明显减少。EGB25、50、100mg/kg均可明显恢复降低的Fib含量;EGB50mg/kg可明显升高NaNO2小鼠的HCT数值。结论 EGB对NaNO2造成的小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随机方法观察比索洛尔(Bisoprolol)药物对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测定)的影响。结果揭示:服药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高低可作为是否继续用药的依据。即当β受体密度上调时可能服用该药有效;当β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时则提示该药疗效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检定了正常家兔心肌细胞膜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观察和分析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膜β受体及儿茶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了丹参对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心肌缺血40分钟及再灌注4分钟,β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明显升高,并显示再灌注损伤发生在缺血40分钟以后,多种研究指标均可见丹参对心肌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以[~2H]-哌唑嗪和[~3H]-双氢烯丙洛尔测定大鼠肺脏α_1-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α_1-AR和β-AR)。根据Scatchard公式计算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_D)。结果表明,大鼠肺脏含高密度α_1-AR和β-AR。它们具有可饱和性、可逆性、高亲和力和立体专一性。 大鼠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后,α_1-AR和β-AR的Bmax值分别降低35%和43%。K_D值无变化。该组静注伊文思蓝判定肺微血管通透性指数(PMP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山莨菪碱等组(P<  相似文献   

16.
比索洛尔对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随机方法观察比索洛尔(Bisoprolol)药物对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测定)的影响。结果提示:服药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高低可作为是束继续用药的依据,即当β受体密度上调时可能服用该药有效;当β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时则提示该药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TNF-α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β-受体及其相关GRK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β-受体(β-AR)和β-AR 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TNF-α作用后大鼠PMVEC β-A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观察与β-AR相关的GRK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及TNF-α的影响.结果大鼠 PMVEC β-A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5.58±0.31)fmol/105细胞;TNF-α组β-AR的Bmax显著低于对照组,TNF-α 山莨菪碱组β-AR的Bmax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大鼠 PMVEC GRK2蛋白表达为阳性,但GRK3、GRK5和GRK6表达为阴性;TNF-α组和TNF-α 山莨菪碱组GRK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大鼠PMVEC表达GRK2,但不表达GRK3、GRK5和GRK6;TNF-α诱导的GRK2表达增高可促进β-AR的磷酸化,从而促进β-AR与G蛋白失偶联和β-AR的内化,这可能是TNF-α致大鼠PMVEC β-AR下调的主要机制;山莨菪碱不是通过抑制GRK2表达增加,而是通过其它机制抑制TNF-α引起的β-AR下调.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用自行标记的~(125Ⅰ)-(±)心得静作为放射配基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的测定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得正常人血淋巴细胞β-A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1.777±0.382fmol/10~6 cells,KD=0.141±0.066nM。作者还将结合试验单点法与多点法的Bmax值进行比较,两者呈良好相关性,前者较后者为低,但稳定在60~70%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提取物的促智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ExtractofGinkgobilobaleaves ,EGB)的促智作用。方法 应用EGB 2 5、50、10 0mg·kg- 1,ig ,qd× 2 1d ,采用青龄鼠 (2月龄 )、老龄前期小鼠 (11月龄 )、东莨菪碱及亚硝酸钠致记忆缺失模型、反复脑缺血灌注致痴呆模型 ,从行为学、血液流变学、病理形态学、氧自由基代谢及前列腺素E2 等生化指标定量检测等方面研究了EGB的促智作用。结果 ①对青龄鼠的影响 :EGB 50、10 0mg·kg- 1可明显增强其学习能力 (避暗法 )。EGB 2 5、50mg·kg- 1可明显降低其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血浆粘度 (ηp)数值 ,缩小血栓形成系数 (TEL) ,缩短微循环滞留时间 (MST)。EGB 50mg·kg- 1可明显降低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NO含量 ,并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物 (SOD)活性。②对老龄前期小鼠的影响 :EGB 2 5~ 10 0mg·kg- 1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且对东莨菪碱 ,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获得 ,巩固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跳台法 )。用EGB 2 5~ 10 0mg·kg- 1可明显抑制红细胞压积 (HCT)、Fib、血液粘度 (ηb)的升高 ,缩小血细胞聚集系数 (VAL)、TEL。EGB 2 5~ 10 0mg·kg- 1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脑组织升高的MDA、NO含量 ,使脑组织降低的SOD活性升高。③对小鼠的影响 :EGB 2 5~ 10  相似文献   

20.
咖啡因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咖啡因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酒精灌胃制备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每天1次,连续10 d.给药组同时灌服相应药物.于末次灌胃后12 h采血,并处死动物,剖腹取肝,制备肝匀浆.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I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血清中白介素-1β(1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咖啡因(5、15、30 mg/kg)组能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的升高;咖啡因(15、30 mg/kg)能显著增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咖啡因(30 mg/kg)组能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MDA含量;咖啡因(5、15、30 mg/kg)组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的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咖啡因能显著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 咖啡因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对IL-1β和TNF-α水平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