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评估直肠癌病人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其特点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8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IMA图像,根据IMA分支的不同特点对其分型,对比分析IMA各分型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测量IMA长度(LIMA)及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的距离(DIMA),并分析LIMA、DIMA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108例病人的IMA分型为:Ⅰ型53例(49.1%),Ⅱ型24例(22.2%),Ⅲ型18例(16.7%),Ⅳ型13例(1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IMA分型的病人在年龄、BMI、LIMA、DIMA、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型与Ⅰ型、Ⅲ型的LI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1)。LIMA为(5.7±2.0)cm, DIMA为(6.3±2.3)cm。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其走行路径,为直肠癌根治术中对IMA的处理及保留LCA提供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的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减重手术前预测小肠长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25岁,年龄范围为24~44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并构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3例肥胖症患者中,2例行袖状胃切除术,1例行Roux-en-Y胃旁路术,根据手术时间将3例患者编号为1、2、3号。观察指标:(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3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3例患者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数据[小肠体积、10个(1~10)横截面面积、平均横截面面积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1312985 mm3,(174、154、143、172、345、213、357、173、382、154 mm2),227 mm2,578 cm;2号患者:1817224 mm3,(274、196、487、413、520、254、231、170、212、168 mm2),293 mm2,620 cm;3号患者:2183019 mm3,(320、408、281、222、194、219、188、419、326、235 mm2),281 mm2,777 cm。(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3例患者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570 cm;2号患者:600 cm;3号患者:780 cm。3例患者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0%、3.33%、0.38%。结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可预测减重手术前小肠长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Cajal间质细胞(ICC)在术后肠梗阻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肠梗阻组,每组15只,检测两组大鼠的胃肠道传输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两组大鼠小肠iNOS和c-kit的分布和表达进行观察,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肠梗阻组有2只大鼠因麻醉药物过量或低温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肠梗阻组大鼠为13只.肠梗阻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为42%±14%,低于对照组大鼠的64%±13%(t=6.56,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阳性细胞数为8.9±2.9,明显少于对照组大鼠的14.4 ±5.0(t =3.97,P<0.05);肠梗阻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达到13.6±4.9,而对照组大鼠小肠几乎无iNOS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术后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0.8和2.2±1.2,而对照组分别为2.6±1.1和0.5 ±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6,4.61,P<0.05).结论 大鼠术后肠梗阻发生过程中存在ICC分布减少而iNOS表达明显增加的现象,两者的变化可能在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理论与手术经验、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4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双侧腹股沟疝13例,单侧29例;复发疝6例;斜疝35例,直疝17例,复合疝3例次。结果 42例患者共行55例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为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手术时间30~120 min(单侧平均35 min,双侧平均70 min)。术后住院时间1~5 d,平均3 d。术后并发腹股沟区血清肿1例,皮下气肿1例。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符合疝修补的理论基础,安全可靠,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应推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阐述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重要意义。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有关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的文献报道。结果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术后神经反射抑制、炎症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是多种机制共同相互调节的结果。结论术后肠梗阻的胃肠道动力主要由神经反射、炎症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三种机制共同调节,三者在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炎症反应对术后肠梗阻的持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肠造口还纳手术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造口的还纳不是一个单纯的肠吻合手术,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32.1%[1].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腔感染以及切口疝等.我们通过对72例肠造口还纳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肠造口还纳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体mRNA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表达。方法建立STC大鼠模型.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0只STC大鼠及20只对照组结肠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mRNA的表达。结果rERβ2mRNA在STC大鼠及对照组结肠均有表达,redβ1、rERβ1δ3、rERβ1δ3,及rERβ1δ4mRNA在两组中均无表达.STC组rERβ2mRNA及蛋白表达量(0.31±0.03,0.57±0.15)低于对照组(0.55±0.05,0.9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及ERβ2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ERβ参与ST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慢传输性便秘(STC)是常见的慢性顽固性便秘类型,临床症状顽固。综合的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临床滥用泻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最终导致便秘的进行性加重,手术切除动力缓慢的结肠是目前最终的治疗选择。STC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不完全清楚.给临床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STC结肠动力异常可能源于神经体液调控障碍.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全消化道动力障碍。研究发现STC结肠VIP、SP、NOS等多种肠神经递质分布或含量异常.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但长期服用刺激性泻剂也可导致结肠壁内神经类似的变化.因此上述异常改变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