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瘀热证候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卫民  唐蜀华  王令谆 《光明中医》2008,23(11):1643-1645
目的:探讨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瘀热证候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共观察高血压患者92例,采用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是否伴有胰岛素抵抗分为伴胰岛素抵抗的IR组和不伴胰岛素抵抗的NIR组,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瘀热证候积分评估及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等检测。结果:IR组瘀热证候积分、空腹胰岛素、HOMA-IR、TNF-α、IL-6明显高于NIR组(P〈0.05),且瘀热证候积分与TNF-α、IL-6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炎症机制与中医瘀热病理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瘀热证候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瘀热证候在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表现.方法:共观察高血压患者92例,采用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根据是否伴有胰岛素抵抗分为伴胰岛素抵抗的IR组和不伴胰岛素抵抗的NIR组,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空腹血糖、血胰岛素检测及瘀热证候积分统计.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但IR组空腹胰岛素、HOMA-IR及瘀热证候积分明显高于NIR组(P<0.05),空腹胰岛素、HOMA-IR与瘀热证候积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存在瘀热为患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胸痹)痰瘀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信使核糖核酸(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PPARγ/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入选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痰非瘀组、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每组各20例,另选健康志愿者20名为正常对照,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PARγ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个证型组患者FINS、HOMA—IR及PPARγ 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1或P〈0.05);与非痰非瘀组比较,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患者FINS、HOMA—IR和PPARγ 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或P〈0.01),且痰凝心脉组与痰瘀互结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和单核细胞PPARγ mRNA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冠心病(胸痹)痰瘀演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ApoE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痰瘀证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冠心病(CHD)痰瘀证的实质。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讧组;另设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35例。应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冠心痛痰瘀证ApoE的基因型。结果:CHD组与对照组ApoE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HD组各证型ApoE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比较,痰瘀证组较其他2证型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瘀证亦高于痰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3/4基因型和E4等位基因频率在痰证患者中明显高于痰瘀证及瘀证患者(P〈0.05),而E3/3基因型及E3等位基因在痰瘀证及瘀证患者中的频率则明显高于痰证患者(P〈0.05)。结论:ApoE第4外显子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变异等位基因E4携带者更倾向于发生疾证,表明E4等位基因,特别是E3/4基因型可能是CHD及中医痰证的主要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0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分为有并发症糖尿病组(27例)即A组、无并发症糖尿病gn(76例)即B组和对照组(50例)即c组。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血尿酸、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A组SUA(血尿酸)、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SUA(血尿酸)、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检测2组血清HCY、AP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血清HCY水平及FPG、HOMA—IR、TC、TG、F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HCY≥15μmol/L者APN水平显著低于HCY〈15μmol/L者。消除FPG、HOMA—IRI、TC、TG因素影响,糖尿病组的HCY水平与ADP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PN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HCY与APN呈负相关,高HCY与低APN水平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刺夹脊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12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糖基化血红蛋白(hbAI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基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箭颗粒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瘀热证候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中药针箭颗粒口服,疗程共6周。检测评估干预前后两组血压、瘀热证积分、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后FINS、HOMA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治疗组FINS、HOMA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治疗组治疗后瘀热证候积分、TNF-α、hs-CRP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对照组除hs-CRP有显著降低外,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瘀热证候积分、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箭颗粒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瘀热证候,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消渴安糖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活性和数量的影响,探讨消渴安糖方的降糖机制。方法:将4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消渴安糖方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均用药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分别观察治疗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红细胞胰岛素受体k1,r1,r2,k2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FINS、HOMA—IR、HOMA—IS以及胰岛素受体数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消渴安糖方联合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降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和数量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位点IVS6+G82A多态性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患者116例,分为胰岛素抵抗组"(47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69例),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组,采用多聚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进行PTP-1B基因位点IVS6+G82A多态性分析。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HOMA-IR,同时评估高血压患者阳亢证候积分。结果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组PTP-1B基因IVS6+G82A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非胰岛素抵抗组(P〈0.05),高血压患者不含A等位基因者(GG型)FINS、HOMA-IR及阳亢证候积分显著高于含A等位基因者(AA型+AG型,P〈0.05)。结论 PTP-1B基因IVS6+G82A位点G突变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肝阳亢盛证候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