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石  唐蜀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809-3812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简称《指南》)指出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深入探索,该文结合《指南》从(1)病征结合,双重诊断;(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此3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诊治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提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治法,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主要是心气亏虚,肺气郁滞为本,多无阳虚表现;主要以补气活血,宣肺利水为主。并通过附加2例案例,对益气舒心颗粒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模型。方法: 采用混合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12周,并设正常饲料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高脂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组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在心率、左心室收缩期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收缩指数(S-1)没有差异,在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DHF动物模型。结论: 采用混合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白兔可建立DHF模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大动脉功能参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脉功能参数,为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提供依据。方法:将61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结果:阴阳两虚证型组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均明显高于无症状、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及证型不明确组别组别,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无症状组外周反射波增强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及证型不明确组别,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证型组大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大于其他组别,大动脉硬化程度与高血压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对高血压病代谢障碍及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高血压病(EH)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使EH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EH不仅是血液功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是代谢病。它与脂肪、糖等代谢紊乱并存,更主要伴随心、脑、肾等靶器官的重塑。因此 EH的治疗目的不仅是要控制血压水平,更主要是改善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近年来报道中医药治疗EH不仅有确切的降压效应,而且有改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中西医结合中“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能不能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等热点问题。首先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西医”矛盾的性质已由“洋与中”为主转化成“古与今”为主。在此基础上 ,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指共存于医学科学统一体内 ,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与起源于西方的世界现代医学 ,其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的过程及其终结产物。从矛盾必然存在“同一性”的分析 ,和存在中西医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客观事实 ,肯定中西医是能够结合的。认为中西医可以通过优势的互补——取长补短、阶段的推移——由初级至高级、是非的明辨——存是而斥非等逻辑形式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芦黄颗粒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AS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脂康对照组、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芦黄颗粒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8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0.01和P<0.05),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和P<0.01),与血脂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芦黄颗粒低剂量组CR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芦黄颗粒可能通过抗炎机制,发挥抑制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针箭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及循环、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影响,探讨针箭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肾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8-10/1999-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选择12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针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及模型组每组8只,分别以11.35,4.54和2.27g/kg的针箭颗粒混悬液(由鬼针草、鬼箭羽、玄参、泽泻等组成,委托江阴天江制药厂生产)、40mg/kg的卡托普利混悬液及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为2mL,1次/d。另取Wistar-Kyoto大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以2mL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大鼠均给药8周。治疗8周后应用尾容积法以HX-Ⅱ型小动物血压测量器测量各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应用放免法测定反应各组大鼠肾脏损害指标的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及循环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并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高剂量组、模型组各有1只大鼠因感染死亡,模型组另有1只因灌胃意外死亡,进入结果分析针箭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8,8,8,6和6只。①给药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各组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q=4.12~5.96,P<0.01),给药后针箭颗粒各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组血压较给药前均明显下降(t=2.46~3.40,P<0.05或P<0.01)。②给药前各组高血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均高于正常组(q=2.19~7.30,P<0.01~0.05)。给药后针箭颗粒各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组的β2-微球蛋白均显著低于模型组(q=5.60~7.10,P<0.01),针箭颗粒各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组的尿微量白蛋白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③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q=4.86,P<0.01),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肾脏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q=5.63,5.98,P<0.01)。④尿微量白蛋白变化与收缩压及肾脏血管紧张素Ⅱ成明显正相关(r=0.434,0.501,P<0.05),与循环血管紧张素Ⅱ无相关性(r=0.102,P>0.05);尿β2-微球蛋白与收缩压及循环血管紧张素Ⅱ、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r=0.542,0.210,0.674,P<0.01~0.05)。结论:针箭颗粒在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同时,可降低反映早期肾脏损害的指标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含量,同时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早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心主新解     
唐蜀华  王石 《四川中医》2023,(11):29-3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学需要理论带动实践的创新,而不满足于单纯依靠临床经验的重复积累。本文对五行学说提出异议,对脏腑学说提出我们的新观点。中医经典尊心为“君主之官”,认为“神明出焉”。随着科学进步,“脑主神明”已成为科学常识,尊脑为“君主之官”,肯定“脑主神明”更符合促进中医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临床阶段,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期血糖的变化与血管病变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肝热、血瘀交互为患之“瘀热”病机在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发病中的作用已明确,同时这一病机在高血压IGR发病中也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唐蜀华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老医,全国第四、五批师承指导老师,悉心研习歧黄之道50余载,医术精湛,中西汇通,学验俱丰,对化瘀法有独到见解。现将唐教授常见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整理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唐教授对心系疾病中"血瘀证"的认识"心主血脉",唐教授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血"和"血流"的概念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