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毒,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邪盛正衰,毒邪贯穿其始终,病位在肺,日久可累及心、肾等脏腑,治疗宜"从寒""从湿"论治。例举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验案3则,强调用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解毒、清热、解表、利湿、益气于一炉,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又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无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检测难度大,其潜在的传播性给我国后期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另外,随着国内新冠肺炎治愈人数逐渐增多,患者病愈后期的调养防护对防止疫病复发尤为重要。脾肺相关,脾、肺在病理及生理上经常相互影响,故临床上常见脾肺同病。因此,本文提出从脾肺相关的认知角度认识新冠肺炎,揭示了新冠肺炎的病理过程是疫疠湿邪首先伤脾,然后由脾病累及肺病。新冠肺炎虽病在肺,而本则在脾。文章阐述了通过脾病引发的一系列新冠肺炎临床症状,并提出脾病症状可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脾主运化水湿,脾能胜湿"理论,提出了新冠肺炎治疗应该以"祛湿治脾"为本,并结合脾病传肺的临床特点及体质、地域差异进行辨证加减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从而为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中医学者立即投入了这一新发疾病的中医诊疗研究之中。多数学者根据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结合武汉区域地理及气候特点,确定新冠肺炎的发病原因为寒、湿(湿热)、燥三邪夹杂疫疠之气而发病。各家学者认为病邪夹杂的轻重程度不同,因此治疗上也略有不同。该文对新近发表的学者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对于新发疾病,一定要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分类,寻找到基本病因,采取审因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才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古代"伏邪"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病,从祖国医学多年经验中吸取精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文献与相关书籍,探寻"伏邪"理论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历程,将古代"疫病"与现代的新冠肺炎相结合。结果 "伏邪"理论为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病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故从"伏邪"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的发病,提出本病由于疫疠之邪潜伏于人体耗伤正气甚者发生传变。结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感受疫疠之气,伏藏于内,逾时而发的特点,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尽早干预,祛邪扶正,防传防变防复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疏调三焦,畅达气机,使邪有出路为治疗关键,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或可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虽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仍有咳嗽、气短、乏力、纳差、情绪异常等症状,肺部炎症也未完全吸收,综合其病机证候,可归属于温病后期范畴,为正虚邪恋。温病学派奠基人叶天士针对温病后期正虚邪恋之病机,提出养阴、透邪之法,其中透邪以分消三焦、通络为主,并结合舌象明确病邪性质指导用药,注重病后调理防止复发。临床研究发现,这些方法用于新冠肺炎恢复期亦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究新冠肺炎患者核酸"复阳"的中医治疗思路。方法:基于"差后劳复"理论提出新冠肺炎核酸"复阳"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结果:新冠肺炎(COVID-19)核酸"复阳"患者属于疾病的恢复期,中医病因病机为正气不充,余邪未尽,因调摄不当或劳食诱发,属于虚实夹杂之证,可按柴胡类方证、竹叶石膏汤证、理中汤证及枳实栀子豉汤证化裁而治,同时应兼顾愈后饮食调护。结论:运用"差后劳复"理论对新冠肺炎核酸"复阳"患者进行药物施治及饮食调护,强调顾护脾胃的基本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COVID-19)初愈后核酸"复阳",本质为疾病恢复阶段,中医认为此属病后正气不充,余邪未尽所致,病因病机为肺脾不足、气阴两虚,并夹杂"湿"、"瘀"、"毒"等余邪。主张立足仲景"养慎"思想,确立"肃清余邪"、"补益虚损"、"外避邪风"、"摄生调养"、"内慎瘥复"的防治法则,以培护正气为要旨,为减少新冠肺炎核酸"复阳"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特点及救治要点。方法 收集自2019年12月份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在本单位确诊的患者四诊资料,结合既往疫病救治经验及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病理因素以疫毒为本,属热毒疫范畴,热重兼湿,虚、瘀征象不明显;病情演变五脏相关,但初期病情多处于卫气分阶段,病位在肺脾,以实证为主,及早将病情控制在卫气分阶段可防止其传变;应树立现代中医思维,重视截断疗法及解毒透邪、清热化湿法的运用;发挥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静脉滴注、成药口服等方式,在严格掌握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指征前提下辅以相应治疗,多途径用药,力挽病势;注意食疗与生活起居、心理调摄。结论 疫毒为本,热重兼湿是广东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在临床救治中应结合本地区特殊的时令、气候及人群特点,在“三因制宜”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证辨治。  相似文献   

13.
周鑫  李志 《江西中医药》2021,52(11):14-16
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新冠肺炎与仲景所言的"伤寒病"多有契合之处.其一,二者起病受"非时之气"的影响,均发生在以寒为主的气候条件下.其二,新冠肺炎各临床分型证候特点与六经病证有相似之处:轻型、普通型为初感病邪或正气强盛,似邪气犯表之太阳病;重型患者为寒邪入里化热化燥,与少阳、阳明病证颇为相似;邪气内陷、正气衰微的危重型则似少阴及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回顾总结中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特别是近代各医家治疗传染性疾病经验,发现多从温病入手,运用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辨证体系指导临床。但单一卫气营血辨证和单一脏腑辨证在现代传染性疾病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建议在诊治现代传染性疾病时采用温病经典的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向系辨病情轻重和病邪深浅,脏腑辨证为纵向系辨明确病位,建立起了卫气营血—脏腑立体的联合辨证体系方法会更加全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新近出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医防治具有明显的“三因制宜”特点,针对广东地区的新冠肺炎,作者论述了将卫气营血—脏腑联合辨证体系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认为卫气营血—脏腑联合辨证体系是比较切中广东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和病机演变规律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以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辨证方法,为临床提供诊治思路,也为广东地区临床防控疫情提供可参考的中医诊疗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病机为疫疠之邪犯肺,正邪相争,临床证候以寒湿为主,兼夹热毒,久则虚实夹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被推荐用于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乏力伴发热或临床治疗初期。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疏风解毒胶囊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该文主要从中医"疫病"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刍议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新冠肺炎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对新冠肺炎的病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思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期治疗,并参考其他相关论文和病例中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的不同病机,从多角度探析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病机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的病机特点为“正邪相争,正虚邪恋”;临床治疗期的病机特点为“湿毒侵袭肺脾,内生诸邪,正气虚损”;危重期的病机特点为“内闭外脱,阴阳失和”;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肺脾亏虚,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证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病的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并从新冠肺炎的辨证体系、用药特点、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指...  相似文献   

18.
周淼  何延忠  闫五玲  焦莉 《河南中医》2020,40(6):822-8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检验(简称尸检)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脏,肺组织切面及气管内见大量黏稠分泌物及胶冻状黏液,提示大量痰阻塞。可见,新冠肺炎病位在肺,病因为疫毒,病性为湿邪。湿邪、痰饮均可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使肺络痹阻成瘀。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病例中,大多为60岁以上患者,且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可知,新冠肺炎主要病机为痰饮阻肺、瘀血阻滞、正虚邪盛,治疗需注重泻肺涤痰、活血化瘀、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为基于邪伏膜原理论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目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总结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结果: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传变规律符合吴又可提出的疫病传变规律,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为该理论所述邪伏膜原者。结论:邪伏膜原理论可为中医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辨证思路,其治疗要点在于及时透解邪气,减少发病及预防邪气逆传,减少重症患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当注意顾护患者胃气,选方可用达原饮加减,其中槟榔、草果、厚朴为组方要药。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症状特点,提出新冠肺炎前驱期概念,认为新冠肺炎前驱期是指从出现不太明显的呼吸道异常症状开始到临床症状达到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前的一段时间。根据中医学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防治原则,结合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居民体质特征及饮食习惯等分析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前驱期的证候要素及病机,认为前驱期常见症状有咽干、咽痛、口干、鼻干、干咳、少痰、口苦、口有异味、纳少、腹胀等,病性为燥、热、湿,病位在肺与胃肠,病机当属疫毒之邪外侵,邪犯鼻咽或邪犯胃肠。以《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和沙参麦冬汤为基础方研制银花清肺饮,并探讨其对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前驱期患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