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DWI的量化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是否有助于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方眭: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A期子宫内膜癌28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和变性的黏膜下肌瘤18例行常规MRI序列和轴位DWI检查(b=1000s/mm2),获取DWI图像并经工作站后处理获得ADC图,分别测量并比较IA期子宫内膜癌病灶、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病灶的ADC值。结果:IA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肉眼不能鉴别三者;而三者的ADC值(100mm2/s)分别为(0.878±0.185)、(1.346±0.246)和(1.334±0.399),IA期子宫内膜癌病灶的ADC值与后两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ADC值的测量有助于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变性的黏膜下肌瘤,DWI与常规MRI序列相结合能为内膜癌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是常规MRI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其常规MRI及DWI(b=800s/mm2)图像,对照15例正常子宫内膜的图像,结合ADC图,分别测量ADC值,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在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肉眼不易鉴别,子宫内膜癌的ADC值(0.907±0.151)X10-3mm2/s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1.376±0.325)X10-3mm2/s(P〈0.05),MRI诊断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MRI联合DWI及ADC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10μg/L)患者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6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均行超声、常规磁共振及DWI检查,所有患者PSA均为4~10μg/L,分析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测量感兴趣区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对DWI与超声诊断PCA的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证实PCA 32例,前列腺增生(BPH)30例,DWI、超声诊断PCA准确率分别为93.8%、50.0%。PCA癌灶在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则为低信号。增生结节分为腺体增生与肌纤维增生,DWI与ADC图上信号各异。前者DWI为不均匀高信号,ADC图上呈稍高信号;后者DWI图上为低信号,ADC图上呈稍低信号。b=800 s/mm2时PCA灶、BPH外周带、腺体增生、肌纤维增生ADC值分别为(0.76±0.08)×10-3 mm2/s、(2.04±0.22)×10-3mm2/s、(1.78±0.19)×10-3 mm2/s、(1.43±0.13)×10-3mm2/s,四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腺体增生与肌纤维增生在DWI及ADC上信号与ADC值差别较大。DWI能提高PSA (4~10μg/L)内PCA诊断准确率,对鉴别PCA和BPH有重要意义,明显弥补常规磁共振及超声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宫颈、宫颈癌DWI的表现特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宫颈癌癌灶ADC值,并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宫颈扩散加权成像做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与宫颈癌组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寻找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最佳ADC值截断点。结果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内膜信号最高,肌层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各层ADC值:肌层(1.911±0.305)×10-3mm2/s内膜(1.590±0.311)×10-3mm2/s结合带(1.361±0.203)×10-3mm2/s,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内膜、结合带、肌层ADC值(t值分别为-7.438,-7.140,-11.221,P=0.000)。以1.120×10-3mm2/s为最佳截断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内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DWI和ADC值存在差异,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①导管原位癌[(1.483±0.257)×10-3mm2/s、(1.296±0.239)×10-3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组[(1.718±0.190)×10-3 mm2/s、(1.462±0.159)×10-3 mm2/s]、正常组织间[(2.347±0.339)×10-3mm2/s、(1.902±0.164)×10-3mm2/s]2种b值(b=500、1000)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1.577±0.276)×10-3 mm2/s、(1.308±0.223)×10-3 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正常组织组之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与正常组织组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34.21%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①MR弥散加权成像中b值越高,ADC值越低;ADC值越小,病灶越趋于恶性;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比率较低,认为仅依靠DWI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确立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内膜癌Ⅰa初诊患者共2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9例的常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图像。对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病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20例子宫内膜癌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浆液性癌2例,19例子宫内膜增生。DWI测得子宫内膜癌患者原发灶的平均ADC值(0.93±0.16)×10~(-3)mm~2/s低于子宫内膜增生(1.36±0.31)×10~(-3)mm~2/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及DCE在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均与手术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DWI的准确略高于DCE。DWI与DCE图两者结合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准确率优于DCE和DWI图像。结论 DCE、DWI序列在鉴别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可作为常规磁共振序列的有利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WI在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9例脑转移瘤和22例恶性胶质瘤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转移瘤中,10例病灶DWI呈高信号,19例病灶中心DWI呈低信号,恶性胶质瘤中,15例DWI呈高信号,7例未见明显高信号,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实质区ADC值为(0.86±0.23)×10-3 mm2/s和(1.07 ±0.14) ×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3,P=0.085);坏死区ADC值为(2.41±0.47)×10-3 mm2/s和(2.83±0.0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6,P=0.001);近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8±0.18) ×103mm2/s和(1.41 ±0.16)×104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P=0.006);远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9±0.08)×10-3mm2/s和(1.51 ±0.15) ×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7,P=0.096).结论 DWI是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BPH忠者71例,前列腺癌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分析前列腺增牛(BPH)和前列腺癌的DWI和表现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测呈癌肿区的ADC值及BPH的平均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H的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均匀,中央腺体区信号不均匀;前列腺癌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早低信号,受累的精囊,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前列腺癌的ADC值(78±16)×10-5mm2/s,BPH组的平均ADC值为(146±44)×10-5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检查存前列腺相关疾病诊断中有特征性表现,并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鉴别诊断女性盆腔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女性盆腔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分析肿瘤DWI信号强度及ADC值的差异。结果女性盆腔良性肿瘤病变DWI信号表现不同,可以呈等、较高或高信号,恶性肿瘤性病变在DWI上大部分表现为高信号。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55±0.48)×10-3mm2/s,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23±0.37)×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低于良性现变(P=0.023)。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和ADC值可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E-EPI DWI(b=500s/mm2)序列,对局灶性肝脏病变11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7例,转移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血管瘤22例,囊肿19例)进行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疾病ADC值的差异。结果 b值选用500s/mm2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49±0.14)×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分别为(0.93±0.14)×10-3m m2/s、(0.9 7±0.1 5)×1 0-3m m2/s、(1.0 6±0.1 7)×1 0-3m m2/s、(1.5 3±0.2 9)×1 0-3m m2/s、(2.1 8±0.2 3)×1 0-3m m2/s和(3.15±0.21)×10-3mm2/s。肝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小于正常肝脏(P0.01),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大于肝脏(P0.01)。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脏的ADC值之间、肝癌与转移瘤的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测定,能较准确的判断局灶性肝脏病变的性质,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36例,其中鳞癌32例,腺癌4例。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及DWI(b值取0、500、1000s/mm2)检查,分别测量盆腔转移淋巴结短轴径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盆腔转移淋巴结DWI信号颇具特征性,呈现高信号或较高信号,ADC值为(1.071±0.220)×10-3 mm2/s;2)常规MRI和DWI检查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0%、88.7%、81.3%和83.1%、94.3%、88.9%;3)淋巴结短轴径分别以5mm、7.5mm为阈值时,DW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5%、58.3%、60.5%和81.2%、85.4%、81.9%。结论 DWI不受淋巴结大小影响,对盆腔短轴径小于10mm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的同反相位成像( IP/OP)、表观扩散系数( ADC)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恶性组,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作为良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分析良恶性病变病例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测定两组椎体的ADC值、信号强度比(SIR)值和信号衰减程度(SAR)值。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两组DWI信号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为(2.24±0.31)×10-3 mm2/s,高于恶性组ADC值的(1.72±0.36)×10-3 mm2/s(P<0.05);良性组SIR值为0.58±0.15,高于的恶性组的1.26±0.16(P<0.05),良性组SAR值为0.45±0.36,低于恶性组的0.15±0.07(P<0.05)。结论 DWI信号不能准确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蔡磊  张晶  侯登华  闫少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595-596,F0002
目的分析肝癌的MRI表现,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病例共76个病灶在3.0T磁共振设备上的常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DWI)的特点和ADC值的范围。结果肝癌在T2WI和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以后强化相对减弱的强化方式,出现假包膜29个病灶,出现门静脉癌栓2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癌的ADC值在b值选取800s/mm2时范围为(1.28±0.23)×10-3mm2/s。结论 T2WI及DWI可以显示大多数肝癌的信号特点,多期动态增强能更好地显示肝癌的血供特点及包膜和门脉癌栓,而ADC值在肝癌的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良、恶性肿瘤,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扩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为0、800s/mm2,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MRI联合DWI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诊断率较高。12例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2±0.22)×10-3mm2/s,17例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81±0.28)×10-3mm2/s,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胆总管下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志愿者及100例胆总管下段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胆总管结石4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21例,恶性占位性病变34例。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ADC值为(1.88±0.41)×10^-3mm^2/s;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92±0.38)×10^-3mm^2/s、(2.14±0.08)×10^-3mm^2/s、(1.61±0.29)×10^-3mm^2/s,胆总管下段恶性占位性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其在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