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同班级、同性别和年龄相差不超过两岁为原则,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的332例儿童进行1:1的匹配。调查以问卷为基础,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看护人在儿童考试前施加压力、看护人的性格为外向型和中间型、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和小学、儿童的神经症行为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其调整后的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086(95%CI:1.263~3.444)、2.074(95%CI:1.275~3.372)、1.796(95%CI:1.158~2.784)、1.867(95%CI:1.280~2.722)、2.458(95%CI:1.169~5.168)、1.466(95%CI:1.012~2.124)。  结论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与其看护人以及儿童自身的危险行为有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春期女性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青春期女性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月经情况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对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的湖南省10~19岁青春期女性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2 575名青春期女性。研究对象焦虑症状检出率为9.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整体青春期女性,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较长的睡眠时间、月经未来潮是焦虑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是焦虑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月经未来潮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对于月经已来潮的青春期女性,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较长的睡眠时间、近6个月未出现痛经是焦虑/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近6个月月经不规律是焦虑/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湖南省青春期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苏州市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为家长和学校提供针对性教育和预防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以苏州市姑苏区和吴江区为代表,采用复杂抽样方法选择4 989名0~14岁儿童,由其主要照料人填写伤害发生情况问卷,分析描述伤害发生次数、时间和地点等三间分布情况。  结果  在过去12个月中,儿童伤害总体发生率为7.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6.9%~8.4%,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5.06,P=0.025),随月份变化呈增长趋势(χ2=28.51,P<0.001)。所有儿童伤害中,跌落伤(65.5%)、头面部伤害(45.3%)、家庭伤害(59.5%)最多,休闲玩耍(32.2%)时最容易发生伤害。81.3%的儿童伤害程度轻,45.4%的伤害由医务室处理,9.7%伤害恢复后仍影响美观。低年龄儿童易在休闲玩耍时发生头部的跌落伤或烧烫伤,其中女童易在家庭发生伤害;高年龄儿童易在体育运动和家务时发生下肢伤害,其中男童在学校更容易发生伤害。  结论  不同年龄别性别儿童的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不同,应就各自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 541名,3~6岁幼儿园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是3~6岁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男童、3~<6岁、独生子女、近半年常与父母一方居住和睡眠不足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半年主要代养人为父母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干预应从儿童早期进行,应重点关注男童、独生子女、隔代教养和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幼儿园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携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柳州市六所幼儿园的1 702名健康儿童,进行鼻拭子采样并分离鉴定金葡菌。各组金葡菌携带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金葡菌携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结果  儿童鼻腔金葡菌携带率为16.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增长(4岁组OR=1.72,5岁组OR=2.68,6岁组OR=2.95,7岁组OR=4.58)、抗生素服用史(OR=1.44)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史(OR=1.34)是金葡菌携带的危险因素,鼻腔携带肺炎链球菌(OR=0.17)是金葡菌携带的保护因素。  结论  年龄增长、有抗生素服用史和有皮肤软组织感染史是幼儿园儿童金葡菌携带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结果  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 130.0、131.0~、181.0~、≥ 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  结论  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现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生与留守特征(父母外出情况)的关联,为制定留守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4—6月对江西上饶市鄱阳、广丰等6个县2 160名儿童进行调查,最终筛选出13~18岁留守中学生776名。运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掌握留守中学生家庭特征及其行为生活方式。  结果  在性别方面,无论抑郁症状还是焦虑症状,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高中学段(16~18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43.2%)和焦虑症状(39.9%)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段(13~15岁)(27.3%,33.0%)。在抑郁症状检出率方面,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8,21.08,P值均 < 0.05);在焦虑症状检出率方面,不同性别、母亲职业类型、父亲学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6,5.30,8.35,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时期会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焦虑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  方法  从东莞市大朗镇随机抽取8个社区,采用项目开发的衰弱指数量表调查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点、家庭关系、经济情况及生活方式的老人衰弱情况分布有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低年龄(OR=0.13,P<0.001)、男性(OR=0.65,P=0.012)、每天锻炼身体(OR=0.76,P=0.049)是老年人衰弱的保护因素。未接受教育(OR=2.42,P<0.001)、每月见到子女次数较少(OR=1.82,P=0.035)、以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OR=1.59,P<0.001)、低体力活动水平(OR=2.18,P<0.001)及不进行社会参与活动(OR=1.41,P=0.004)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每月见到子女次数、经济来源、锻炼身体频率、体力活动水平及社会参与情况是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青春期知识信念行为(以下简称“知信行”)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制定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某区5所小学和5所中学共3 524名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和青春期知信行问卷调查。  结果  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社会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28,-2.35,-3.52,P值均 < 0.05)。不同性别、学段、青春发动时相、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春期态度、行为与留守儿童总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0.62,0.08,0.11,0.30,0.13;0.77,0.11,0.20,0.26,0.19,P值均 < 0.01);青春期知识与生活质量中的青春期维度呈正相关(B=0.04,P < 0.01),与其他维度及总生活质量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13,-0.13,-0.15,-0.35,P值均 < 0.01)。  结论  留守儿童青春期态度、行为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青春期态度,并促进正确的态度向积极的行为转化,可以提高和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家校卫融合”模式对中小学生伤害发生和结果的影响,为制定中小学生伤害预防与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光明区已采用“家校卫融合”模式运作的3所哨点学校2019学年(2019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11 439名中小学生,与干预模式实施前的2014学年(2014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3所学校8 056名中小学生的伤害数据作为对照进行比较,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率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  2019学年光明区学校报告年平均伤害发生率为19.86%,男生伤害发生率为24.54%,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3.89%;小学伤害发生率最高,为35.01%;伤害发生时最主要的状态是活动娱乐/玩耍/休闲,占比60.40%;伤害类型主要表现为跌倒/坠落伤、钝器伤,分别占比57.39%、30.85%;伤害部位以膝部、头部为主,分别占比19.76%、15.76%;挫伤、擦伤是最主要的伤害后果,占比64.13%;与2014学年相比,2019学年学生轻度伤害比例提升,中度和重度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1.88, P < 0.001)。  结论  “家校卫融合”模式促进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的在学校卫生工作各方面的有效协同,提高了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亲子关系与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关联性,为预防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子2020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某寄宿制中学1790名初中生进行亲子分离、家庭亲密度、叛逆心理情况调查,采用x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亲子关系对学生叛逆心理的影响.结果 初中生叛逆心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 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湖南省中学生的伤害发生率,分析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省16个学校96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内公认的伤害判断标准、自行编制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国际公认的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南省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8.74%,95%CI:47.43%~50.05%。伤害发生率分别在不同地区、年级、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厌学、抑郁、焦虑、好友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其对应的OR值分别为1.13、0.94、0.72、0.84、1.14、1.47、1.16和2.20;相对于父亲职业为无业或失业人员,父亲职业为离退休人员的中学生发生伤害的OR值为0.53。结论南省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8.74%。伤害的发生受地区、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厌学、抑郁、焦虑、好友经常出入娱乐场所以及父亲职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生活满意度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为在校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陆良县抽取2 045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筛选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16.19%,男生(19.51%)高于女生(12.26%)(χ2=19.6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低、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高与伤害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2,0.98,0.81),走读、父亲过度保护与伤害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0,1.0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但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