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5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的独立和联合作用与儿童20 m往返跑(20 m SRT)的关系,为促进儿童心肺耐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城区1所小学共1 144名6~12岁儿童完成问卷调查和20 m SRT测试.利用问卷收集体力活动、静态行为时间,20 m SRT测试成绩按年龄和性别计算标准z分.根据不同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6组.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的独立和联合作用与20 m SRT的关系.结果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60 min/d的比例为43.1%,静态行为高水平的比例为35.4%.体力活动水平低和静态行为水平较高与20 m SRT成绩呈独立负相关(β值分别为-2.99,-1.75,P值均<0.05).与体力活动水平高且静态行为水平较低者相比,体力活动水平低组或静态行为水平较高组20 m SRT为低等级的风险均增加(P值均<0.05),并且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降低和静态行为水平的升高,风险逐渐增加(P趋势<0.05).结论 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与儿童20 m SRT成绩独立相关,且体力活动水平的下降和高水平静态行为的联合趋势作用与20 m SRT成绩较差的风险增加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州市6~13岁学龄儿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流行现状.并分析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与MS的关系,为M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5个区随机抽取5所普通小学,共4 523名6~13岁学龄儿童参与调查.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ST及MS各指标情况,分析比较不同ST分组对MS指标的影响.结果 广州市6~13岁学龄儿童MS检出率为2.4%.男生高于女生(3.0%,1.7%)(x2=7.12,P=0.01),且在不同年龄分组中检出率也不同(x2=25.08,P<0.01).高水平ST组儿童占9.0%,高水平ST组儿童中心性肥胖、高三酰甘油和MS的检出率均高于低水平ST组(x2值分别为8.73,5.46,9.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ST组相比,高水平ST组儿童发生中心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3(1.04~1.96)和1.94(1.11~3.40).结论 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罹患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儿童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广州市6~12岁儿童不同活动行为替代静态行为与体成分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城区5所小学共1 62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体力活动、静态行为和睡眠情况,采用Inbody 23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等时替代分析.结果 在低年龄组(6~9岁)儿童中,平均每天用30 min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VPA)替代同等时间的静态行为可使去脂质量指数(fat-free mass index,FFMI)相对总体水平增加0.9%(β=0.11,P=0.00);在高年龄组(10~12岁)儿童中,用30 min VPA替代静态行为可增加1.0%的FFMI(β=0.13,P=0.04),用30 min步行替代静态行为则可使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减少2.9%(β=-0.65,P<0.01)、使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减少4.0%(β=-0.18,P=0.00).结论 VPA、步行替代静态行为有利于改善儿童身体脂肪分布,尤其是10~12岁儿童.建议儿童增强高强度体育锻炼、减少静态行为,以有效降低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频次与其他饮食行为的关联,为制定控制含糖饮料消费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小学二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以及其他饮食行为资料,运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研究对象其他饮食行为的潜在类别,进而比较不同类别间含糖饮料摄入的差异。结果 11 124名调查对象中,30.92%的学生含糖饮料摄入≥3次/周。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其他饮食行为分为4类:饮食行为健康组、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其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6239,0.0430,0.1534和0.1797。4组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1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经常喝含糖饮料的率最高(61.92%),饮食行为健康组最低(24.22%),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介于两者之间(29.64%和47.87%)。结论 广州市中小学生经常喝含糖饮料的比例较高,且与其他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分析广州市中小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广州市促进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19年4-12月对广州市3所小学和3所中学的7 948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及学生近1个月奶及奶制品(包括纯牛奶、酸奶、奶粉、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的摄入频次和摄入量.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对象的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12%的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7次/周,78.88%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300 g/d),奶及奶制品摄入者每天摄入量的中位数为178.57 g/d.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高中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风险更高[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2(1.26~1.60),1.86(1.51~2.28)];而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0.75,95%CI=0.59~ 0.94)、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高中:OR=0.75,95%CI=0.61~0.93;大专及以上:OR=0.58,95%CI=0.46~ 0.72)和家庭年收入≥20万元(OR=0.77,95%CI=0.64~0.92)的学生更可能足量摄入奶及奶制品.结论 广州市中小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率高,但摄入量明显不足.应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女生和高年级学生,促进中小学生奶及奶制品的摄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州市城区中学生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为实施中学生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广州市城区12 357名初一、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学生体质状况、生活作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学生的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中学生视屏时间过长的检出率为18.80%(2 323名),其中男生为18.52%(1 165/6 292),女生为19.09%(1 158/6 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过长与蔬菜(OR=0.50,95%CI=0.42~0.58)、水果(OR=0.64,95%CI=0.58~0.70)的摄入频率存在负关联;与油炸类食品(OR=1.90,95%CI=1.70~2.09)、西式快餐(OR=1.90,95%CI=1.65~2.19)、甜食(OR=1.36,95%CI=1.25~1.49)和含糖饮料(OR=1.70,95%CI=1.57~1.84)的摄入频率存在正关联(P值均<0.01)。结论广州市城区中学生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有关,需要科学管理视屏时间并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识别广州市青少年的生活行为模式,为对不同生活行为模式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广州市城区27所中学12 5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构建潜在类别模型对青少年的生活行为模式进行识别,比较不同亚组青少年饮食习惯认知及参加体育锻炼意愿的差异。  结果  基于潜在类别模型识别出3种生活行为模式,其中“高甜食零食/长视屏时间、睡眠及运动不足组”3 797名(30.3%),低营养膳食/严重睡眠及运动不足组2 745名(21.9%),一般饮食/睡眠及运动不足组5 998名(47.8%)。各亚组青少年对自己饮食习惯的认知(χ2=671.54)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同(Z=15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不同亚类的青少年具有独有的特点,实际干预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生活模式青少年的特有特征给予最迫切的需求和指导,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结果  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 130.0、131.0~、181.0~、≥ 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  结论  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国6~13岁儿童24 h活动指南的达标现状,并探讨其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为中国儿童的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干预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南、宁夏、天津、重庆、辽宁、上海和广东7个省市6~13岁儿童共31 362名进行流行病学基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睡眠时长及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儿童MVPA、ST和睡眠时长达标情况的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结果 被试平均每天MVPA时间为(53.36± 62.28)min.平均每天ST为(1.48±1.46)h,每天睡眠时间<7,7~<9,9~11,>11 h的分别占8.7%,59.6%,30.1%,1.6%.符合MVPA、ST、睡眠指南推荐的比例分别为32.2%,78.5%,30.1%;总达标条数为0,1,2,3条的比例分别为9.6%,47.7%,35.0%,7.7%.年龄、性别、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月收入对体力活动、ST和睡眠是否达标有影响;父母文化程度低与不健康的活动模式有关,父母文化水平越低,达标条数越少(P值均<0.05).结论 中国6~13岁儿童24 h身体活动达标现状不理想,在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健康时应考虑社会人口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外就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州市1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2 20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生家庭在外就餐≥1次/周者占53.99%。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家庭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外就餐(OR = 1.45,95% CI:1.18~1.78,P<0.001)。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家庭相比,收入高的家庭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 000~9 999元:OR = 1.60,95% CI:1.21~2.13,P = 0.001;≥10 000元:OR = 2.22,95% CI:1.68~2.94,P<0.001)。类似,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相比,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家庭有更高的在外就餐可能性(OR = 1.87,95% CI:1.44~2.43,P<0.001)。而中等营养知识得分的家长较得分高的家长有减少带孩子外出就餐的倾向(OR = 0.75,95% CI:0.59~0.95,P = 0.016)。此外,家庭在外就餐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 = 1.31,95% CI:1.03~1.67,P = 0.032)。结论 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和营养知识水平是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家庭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