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Hume,D.M于1952年施行世界首例肾移植以来,截至1998年底,全球肾移植累计已达45万例次。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移植经验的积累、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使用,目前肾移植1年的人/肾存活率均已达到或超过90%,但移植肾的半数保留率仍为7~10年。1992年第四次A1exis carrel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和动脉硬化讨论会将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定义为慢性移植肾病(CAN),它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尚无药物及其他疗法能明确治疗慢性移植肾病。最近国内外某些肾移植中心对一些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及新疗法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黄群 《右江医学》2008,36(2):219-221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虽然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没有减少,美国1993年~2002年尸体移植肾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65.7%和36.4%。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可以大幅度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降低机会性感染、药物中毒的发生率,所以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是解决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的理想方法,目前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临床上主要通过运用和调整免疫抑制剂来改善预后,但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仍然不到50%。慢性移植肾肾病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该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文章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机制出发,结合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现状,探求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4,25(9):997-998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移植肾短期和长期存活率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绝大部分受者仍然会经历渐进性肾功能不全后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原因主要有三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神经钙调素所致移植肾慢性毒性和供肾血管性疾病 ,这三者合称为慢性移植肾病 (chronicallograftnephropathy ,CAN)。肾移植术后 10年后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的受者有 86 3%是由于CAN所致[1] ,另有部分为复发性或移植肾新发性肾病。由于后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因此 ,预防和治疗CAN是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主要途径。CAN的发病原因多样 …  相似文献   

5.
田野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6):1081-1083
半个世纪以来肾脏移植已成为治疗尿毒症患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世界已有约70万尿毒症患者因此而获得新生.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长期应用所带来的肾脏药物毒性仍然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1-3].在当前捐献器官来源极为有限和待移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积极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直接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更多的尿毒症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最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存活率已达很高水平,但长期存活率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器官排斥的临床治疗中,已有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但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不佳,而且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引起骨髓抑制、肿瘤、感染、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3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3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比较,认为应用MMF和FKS06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后近期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减少,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令人鼓舞。然而,肾脏移植后10年的人/肾长期存活并未见明显提高。随着肾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慢性移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又进入等待二次肾脏移植的队伍中,从而使供移植器官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器官移植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改善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至关重要。尽管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得到改进并应用于移植临床,但却未能阻止CAN的发展,CAN依然是晚期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CAN是移植肾病理慢性损伤所导致的组织学上的表现,即CAN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亚临床排斥反应对移植肾的长期影响。方法 选择术后3 个月内经过亚临床排斥反应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30例(排斥组),以临床症状、肾功能和移植肾彩超为诊断依据;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发生过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患者30例(亚排组),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逆转排斥反应, 随访观察两组人/肾存活率和肾功能正常率。结果 经过3 年的随访, 两组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亚排组肾功能正常率高于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 能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肾功能正常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应用更好的免疫抑制剂,外科技术的改进,以及感染的控制,移植肾的短期存活率已明显提高.然而,将近40%的移植肾在手术后数月失功能,10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手术一年以后的移植肾失功最重要的原因为慢性排异反应,又称移植肾肾病或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均与CAN发病机制有关.CAN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非特异的,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Huang G  Wang CX  Zeng WT  Fei JG  Qiu J  Deng SX  Li J  Chen GD  Fu Q  Chen L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402-2406
目的 了解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发病情况,观察BKVAN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9年12月至2008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的137份组织标本进行BK病毒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的肾组织标本及尿中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了解BKVAN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应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BKVAN患者1、3年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137份移植肾标本中共诊断BKVAN 16份(分属16例患者),占11.7%。其中3份肾组织和7份尿沉渣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内发现直径为35 ~40 nm的病毒颗粒。16例BKVAN患者既往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及使用过多/单克隆抗体者各7例,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酶酚酸酯的10例,14例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类似急性排斥反应。4例患者在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后移植肾失功能,8例患者接受减少免疫抑制剂或转换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肾功能得到改善,其余4例患者免疫抑制方案未予调整最终移植肾功能恶化或失功能。BKVAN受者1、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1.3%、54. 2%。结论 对于移植后肾功能减退,尤其是有BKVAN高危因素者,要考虑到BKVAN的可能。而BKVAN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电镜可以鉴别。正确的、适量的减少免疫抑制剂强度治疗BKVAN效果好,相反可加快BKVA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对移植免疫的进一步认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肾移植物1年存活率大为提高,但长期存活率提高不甚明显。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已成为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以往称之为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近年来多用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或慢性移植物失功(1ate graft loss)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16.
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三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三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三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O.05)。结论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37.5岁(17~58岁),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亚临床排斥组),异常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随访观察两组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病人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改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AR)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移植肾的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这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改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急性排斥(AR)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移植肾的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本期将介绍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免疫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更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科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