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少及凹侧神经根的受压、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症状。退变性侧凸是否需要手术、应选择怎样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指腰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所致的腰椎侧凸,以腰背痛、神经根性疼痛或是神经源性跛行等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eoliosis,DS)的临床特点及神经根压迫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39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93例:年龄46~82岁,平均64.5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是DS患者常见的症状.疼痛可出现在侧凸的凹侧或凸侧。139例中,Cobb角平均为16.7^o.〈200者106例(7613%),119例(85.6%)腰前凸小于400,其中12例(8.6%)出现后凸畸形:顶点在L3,4和L2,3者95例(61%),侧凸包括2~6个节段,平均3.5个节段;约31%的患者合并腰椎矢状面滑脱,42%的患者合并侧方滑移。椎体侧方滑移分别与椎体旋转和Cobb角成正相关(P〈0.05)。脊髓造影及CTM检查发现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为关节突肥大增生、半脱位;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压迫神经根。结论:DS是疼痛性的腰弯或胸腰段弯:弯度大多〈20^o:常合并椎体旋转和滑移。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和椎体旋转半脱位可能是DS患者下肢放射痛和神经根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如何掌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发生于骨髂成熟后的脊柱畸形,多南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骨折及椎间失稳所致。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部酸困、疼痛,根据椎管狭窄部位和程度不同,患者可表现不同的下肢症状:神经根性疼痛主要与侧隐窝狭窄和畸形凹侧神经根受压或凸侧神经根受牵拉有关。中央管狭窄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有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12例,均排除先天异常、结核、肿瘤、外伤。男47例,女6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7岁;病史6个月~15年,平均3.4年。单纯腰背痛10例,单纯神经根痛21例,腰腿痛76例,合并马尾神经症状者3例,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者74例,其中单纯问歇性跛行5例。87例患者腰椎右侧凸,25例左侧凸。术前常规行2~6个月的保守治疗。根据术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多节段开窗或碟形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l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神经根受压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78%的患者右侧凸,22%的患者左侧凸,L3和L4神经根多在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则多在凸侧受压。随访时间10个月~5-3年,平均3.1年。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治疗效果优73例(65%)、良21例(19%),可15例(14%),差3例(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15°-46°,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12°。术后随访10个月~5-3年(平均3.1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年98%、3年95%和5年9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同时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稳定脊柱,矫形次之,后路椎弓根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脊柱侧凸的后路CDH Legacy矫形内固定技术与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CDH Legacy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2003年7~8月,共有9例患者接受后路CDH Legacy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其中女7例,男2例;年龄11~18岁,平均13.5岁。病因学分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1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NFI)1例。术前Cobb's角48^o~68^o,平均54^o。7例AIS和1例CS患者直接行一期后路CDH Legacy矫形内固定术,另1例NFI因Risser为0,先行一期前路骨骺阻滞再行二期后路CDH Legacy矫形固定。[结果]本组无死亡、感染,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未发生术中骨折及脊膜胸膜损伤。1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给予禁食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60min;出血量300~1000ml,平均700ml。术后Cobb’s角平均20^o,矫正率63%。本组随访20~30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1年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额状面或矢状面失偿,纠正丢失4^o,纠正丢失率7.4%。[结论]CDH Legacy在矫形效果与以往第3代内固定系统无明显差异,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和选择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34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数字化三维重建。将数据导入MEM-300-E熔融挤压快速成型设备构建脊柱模型,直观评估脊柱畸形情况,设计手术方案。其中半椎体畸形22例,椎体分节不全、腰椎严重后凸6例,半椎体合并分节不全等混合畸形6例;胸椎(T2~T10)7例,胸腰段(T1l-L2)18例,腰椎(L3~L5)9例;合并脊髓低位或拴系5例,脊髓空洞和骨性纵裂1例;术前侧凸Cobb角50^o-125^o(平均750)。后凸50^o~110^o(平均78^o)。均采用单纯后路畸形矫正及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将消毒后的快速成型脊柱模型于术中指导手术进行。术后复查脊柱X线平片及CT三维扫描。并于术后再次进行快速成型构建矫形后脊柱模型。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4.5h;术中失血400~1500ml,平均1100ml;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扫描示矫形和内固定效果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7例42个先天性半椎体切除彻底,术后侧凸Cobb角5^o-25^o(平均16^o),侧凸畸形矫正率为80%~98%,后凸畸形矫正率为100%,生理曲度恢复正常;7例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的先天性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效果满意,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矫正率丢失不明显。结论:脊柱快速成型能够直观地反映脊柱畸形情况.可指导术前评估、手术计划制定。对手术矫形和内固定操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间接减压术治疗退变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从2004年6月~2008年12月连续收治因退变因素导致下肢神经根症状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7人,对患者采用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术治疗。详细记录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0.8个月(24~78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神经根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统计学结果表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侧滑距离、胸段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段前凸角、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伴有下肢神经根症状且合并椎体侧方滑移和(或)椎间孔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脊柱侧凸(scolios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生理性前凸和后凸的增加或减少。它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最为常见。约占全部脊柱侧凸的80%。特发性脊柱侧凸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约为2%~3%。到目前为止病因仍然不明。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在矢状面上往往表现为腰椎前凸变浅消失或节段性后凸[1]。随着侧凸进展,侧凸通常会逐渐加重,而且进展速度要快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2]。DS患者逐步出现腰痛,可因椎管狭窄而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间歇跛行。  相似文献   

11.
<正>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像学表现除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外还伴有腰椎前凸消失、胸腰椎后凸等矢状面失衡[1]。矢状面平衡因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手术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2]。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重点在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与平  相似文献   

12.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o(28^o~150^o),后凸平均68^o(47^o-125^o).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o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ll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o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l例,l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o(24^o-58^o),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o(13^o~38^o),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o(28^o~48^o)。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o矫正至平均9.3^o,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o,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三点定位(MR 3PPS)扫描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1例普涵X线平片显示脊柱侧凸的患者应用MR 3PPS扫描技术,以自旋回波T1WI及T2WI序列在同一幅同像上显示整个脊柱及椎管内脊髓全貌。结果:261例均可在一幅同像上完整最示扭曲的脊柱及椎管内脊髓的全貌,了解脊柱侧凸的程度、伴发畸形、椎管内脊髓情况及椎体骨质异常等表现。结论:MR3PPS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脊柱侧凸及了解是否伴发其它畸形的直观性和准确性,是术前正确评估脊柱侧凸、伴发畸形和了解椎管内情况的重要手段,对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侧凸,如冠状面Cobb角〉10°称为成人脊柱侧凸。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型:Ⅰ型,原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Ⅱ型,进展性青少年特发性侧凸;Ⅲ型,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a,侧凸以骨盆倾斜为病理基础;b,侧凸以代谢性骨病为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的成人结构性侧凸.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进展,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Lonstein估计,在美国约有50万成人存在大于30°的脊柱侧凸[1];而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手段.尽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术后出现的一系列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仍是困扰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引起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增加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社会人口老龄化使得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率明显上升,临床确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及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根据脊柱侧凸弯度及其进展.该文就影响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进展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