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包含HCC及转移灶、癌旁肝硬化组织、癌旁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组织芯片中APE1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PE1在癌旁肝硬化组织、癌旁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以细胞核表达为主,在HCC和转移灶组织以细胞质细胞核联合表达为主(P<0.01).细胞质与细胞核染色强度均与HCC分级和转移密切相关(P<0.01),细胞质染色强度还与肿瘤包膜有无浸润有关(P<0.01).结论 APE1蛋白表达与HCC恶性表型有关,APE1蛋白过表达及细胞质表达的出现可能成为HCC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 Gli2、Cyclin D1 和 p21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 RT-PCR 检测了 44 对 HCC 和相应癌旁肝组织中 Gli2 蛋白和 mRNA 的表达情况,应用 Western blot检测了 Cyclin D1、p21 蛋白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与 RT-PCR 示 Gli2 在 HCC 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8.2%,而癌旁肝组织为38.6%,两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且 Gli2 与 HCC 的组织分化和门静脉转移相关.Cyclin D1 蛋白在 HCC 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5).且与 Gli2 的表达呈正相关;而 p21 蛋白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 HCC,但与 Gli2 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Gli2 过度激活可能通过上调 Cyelin D1 的表达而使肝癌细胞异常增殖,参与 HCC 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COX-2及MMP-9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环氧化酶-2(COX-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HCC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HBX、COX-2与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CC组织中的HBX、COX-2及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77.5%与61.2%,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71.4%与79.6%,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均为0.0%,P<0.05);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OX-2及MMP-9蛋白的表达与HBX蛋白的表达均分别呈线性相关;HCC组织中有转移与无转移组间HBX、COX-2与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CC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HBX、COX-2与MMP-9蛋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p53、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HCC血管形成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石蜡包埋的50例HCC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对照组)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1)p53蛋白在HCC癌组织(28/50,56%)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和对照组(均为0,P<0.01),其中癌旁有肝硬化组(25/3,69.4%)显著高于癌旁无肝硬化组(3/14,21.4%,P<0.01).bcl-2在癌旁肝组织(62%)的表达高于HCC癌组织(24%,P<0.01).微血管密度(MVD)在癌组织中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2)在HCC癌组织p53蛋白表达与HCC低分化及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呈正相关;MVD与HCC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呈正相关,且其值在p53阳性组或bcl-2阳性组均明显高于阴性组. 结论 p53和bcl-2对促进HCC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作用;p53和MVD对判断HCC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道奇  胡春宏  邹琼  周光华 《医学争鸣》2007,28(14):1308-1310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30例石蜡包埋组织中COX-2与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HCC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达70.0%,分化好的HCC中COX-2蛋白的表达高于分化差的HCC(分化好vs分化差,P<0.05),转移组中COX-2蛋白表达高于无转移组(转移vs未转移,P<0.01);而COX-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及AFP水平无关.肝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达86.7%,VEGF的表达与肿瘤有无包膜及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AFP水平无关.结论:COX-2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并能诱导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ZEB-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ZEB-1在62例HCC组织、48例相应癌旁肝硬化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EB-1在HCC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5%(58/62)和83.3(40/48).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ZEB-1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癌旁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ZEB-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发生转移、有无门脉癌栓及有无术后复发等因素相关(P<0.05),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ZEB-1的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参与HCC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而促进肝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CLDs)组织中MCM2和TIP3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50例HCC、25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及66例CLDs穿刺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MCM2和TIP30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结果 HCC中MCM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除肝硬化外的各类型CLDs和癌旁组织(P<0.05或P<0.01);HCC中TIP30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轻、中度CHB(P<0.05或P<0.01);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中MCM2表达阳性率随G分级和S分期的增高而增高,但TIP30表达阳性率随G分级和S分期的增高而下降(P<0.05或P<0.01).高+中分化、肿块最大径≤5cm、无肝硬化、无肝内外转移及无癌栓病例MCM2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肿块最大径>5cm、肝硬化、肝内外转移及癌栓病例(P<0.05);但TIP30表达阳性率则相反(P<0.05);HCC中MCM2和TIP30表达呈明显不一致性(X2=8.12,P<0.01).结论 MCM2和TIP30表达水平与HCC发生、进展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及CLDs中炎性细胞浸润分级、纤维化分期及肝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HCC组织、25例癌旁组织和15例正常肝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Livin阳性率分别为84.0%(42/50)、32.0%(8/25)和0,与非肝癌组织比较,HCC组织中Livin阳性率较高(χ2=27.840,P<0.01).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Smac的阳性率分别48.0%(24/50)、88.0%(22/25)、100%(15/15),与非肝癌组织比较,HCC组织中Smac阳性率较低(χ2=28.373,P<0.01).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均与HCC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HCC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236,P<0.05).结论:Smac和Livin蛋白可能是肝癌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肝癌中COX-2蛋白与MMP-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HCC组织、33例癌旁组织COX-2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HCC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30.3%(P<0.05),COX-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静脉浸润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MMP-2蛋白在HCC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39.4%(P<0.05),MMP-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静脉浸润、TNM分期相关(P<0.05)。COX-2与MMP-2同时阳性表达者为25例。结论:COX-2蛋白和MMP-2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呈正相关(P<0.01),证实COX-2和MMP-2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TMA)技术检测Survivin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Ki67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Survivin、Ki67在76例肝癌组织、53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χ2=129,P<0.05); Survivin的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相关关系(P>0.05);Survivin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69,P<0.05).结论 Survivin和Ki67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协同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检测对判定肝细胞癌的病因及预后可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碳在角膜中期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角膜随机分为 3组 :( 1)空白对照组 ;( 2 )通氧组 ;( 3)实验组。每组角膜各 4 0片。空白对照组以Dexsol中期保存液常规保存 ;通氧组在常规保存同时持续通氧保存 ;实验组在通氧组基础上加入等量氟碳液保存。 3  相似文献   

12.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5岁以下儿童中是较常见的肘部损伤,且极易误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本组25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均为向内侧移位,年龄11个月至14岁,平均5.6岁,属Salter-HarrisⅠ型或Ⅱ型。对本症骨骺损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诸骨(和骨化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骨骺损伤的诊治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右手虎口挛缩以及左拇指皮肤剥脱损伤各一例应用直指背侧皮瓣修复的成功经验,提出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并重点介绍其应用解剖学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述分析1954~84年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的诊断标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外科处理以及预防和诊断检测技术等问题,强调了大肠腺瘤,遗传基础、免疫缺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发病上的作用,及高危险组患者应按方案进行常规检测监护之重要性。述介了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系一种原发性大肠癌多中心发生的形式,在诊治上前者与后者有一致性,亦各有其独特性。报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1977~84年收治的8例住院大肠多发原发性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诊治经过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作抗菌导管 ,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方法 :用洗必尽和医用聚氨酯为主要成份涂覆硅胶胶管制成抗菌导管。抗菌试验包括 :(1)涂覆液MIC测定 ;(2 )体外抗菌作用观察 ;(3)体外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观察 ;(4 )导管加温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5 )动物试验检测抗菌效果。结果 :涂覆液对金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正常儿、27例毛细支气管炎、7例肺炎和6例上感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素F_(1α)(6-Keto-PGF_(1α))测定,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显示:(1)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TXB_2、TXB_2/6-K  相似文献   

18.
报道双胎妊娠及分娩76例,其中,初产48例,经产28例,产前确诊72例;经阴道分娩55例,剖宫产21例。结果表明,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死亡率亦愈高,经阴道分娩者,其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文章就双胎妊娠发生率,早期诊断,产前监护,对第二胎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 4-L 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 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 5棘突与L 4和L 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 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 P < 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 3-L 4、L 4-L 5、L 5-L 6和L 6-S 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 P < 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 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涂覆(HA/CHI-Van)5多层膜结构的骨科内植入物以用于预防骨内植入物感染。方法:将透明质酸(HA)和壳聚糖-万古霉素(CHI-Van)溶液进行层层自组装,制备得到(HA/CHI-Van)5多层膜结构;通过zeta电位检测组装过程,通过活细菌染色实验评价多层膜的抗细菌黏附效果,通过越狱实验和FE-SEM实验检测体外抗菌效果。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HA/CHI-Van)5组和假手术组,并以X线、Micro-CT、骨组织切片等方法检测该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效果。结果:每次组装不同的单层,zeta电位交替变化,证明多层膜组装成功。活细菌染色实验显示多层膜结构中的CHI具有一定的抗细菌黏附作用。越狱实验和FE-SEM实验证明(HA/CHI-Van)5多层膜结构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在体外实验中,(HA/CHI-Van)5组的X线评分为0.7,而空白组的评分为12.3,(HA/CHI-Van)5组在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体积分数、骨组织切片方面均优于空白组(均P<0.05),且非常接近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通过在骨科内植入物表面涂覆(HA/CHI-Van)5多层膜结构能够获得一定的抗细菌黏附功能和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预防骨内植入物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