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原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明确传染源。方法参照GB 4789. 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集食源性疾病病人粪便和剩余食物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出的可疑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10份来自病人的粪便样本和4份盐水虾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所有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100%。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被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盐水虾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型溯源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株检测致热性溶血素TDH基因,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抽检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的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阳性;PFGE分型4株副溶血性弧菌带型一致,1株带型与其他分离株有1条带的差异。结论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广州市2010—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到的10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 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 trh)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2010—2013年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51株,47.2%)、O1:KUT(32株,29.6%)。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90.7%)和头孢吡肟(28.8%)耐药率较高,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则100.0%敏感。多重耐药分析显示,2010—2013年分别有53.6%(15/28)、20.6%(7/34)、18.8%(3/16)、33.3%(10/30)的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 PCR检测显示,95.4%(103/108)的分离株为tdh+trh-,4.6%(5/108)的分离株为tdh-trh+。 PFGE显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Not 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55个PFGE型别,相似值为60.2%~100%。优势血清型O3:K6和O1:KUT主要集中于聚类Ⅱ,O4:K8血清型主要集中于聚类Ⅲ。结论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和O1:KUT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州市食源性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情况及PFGE分型,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福州市2018—2020年分离自福州市超市的海产品、养殖场所的水产品、养殖水、闽江水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例的副溶血性弧菌150株,采用Not I限制性内切酶对进行副溶血性弧菌酶切,以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PFGE分型,并对对其中12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检测。结果 128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为82.6%和3.1%,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150株副溶血性弧菌经酶切电泳后形成分子量在20~1 100 kb不同的12~18个条带,显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以85%相似度为标准,共分成120种PFGE型别。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菌株之间相似率在84.8%~97.2%,1起找到中毒食品,4起未找到。分离自同一养殖场同一池塘白鲢鱼和养殖场水2株副溶血性弧菌同源性达97.8%。结论 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对于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显示福州市沿海及江河湖抗生素污染可能较低。福州市同一起暴发病例菌株间具有同源性,不同海产品和海产品和闽江水之间环境分离菌株相似率低,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可能和样品采集数量和质量有关,提示在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应采集更多的环境样本,以准确找到病原菌污染源头。  相似文献   

5.
时晨  于良  王悦  刘艳飞  李侃 《医学动物防制》2023,(12):1160-1163
目的 了解秦皇岛市市售食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为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检出的96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 TLH)的基因tlh、热稳定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的基因tdh及热稳定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related hemolysin, TRH)的基因trh进行测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市售食品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仅携带tlh毒力基因,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和tdh毒力基因,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除携带tlh和tdh毒力基因外,还携带trh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其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81.2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25.0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0.42%,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10.00%;多重耐药菌株的构成比为10.42%。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研究深圳市罗湖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获得的4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样品采用荧光PCR与传统分离培养同时检测,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12株不能分型,其余3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大致可分为Ⅰ、Ⅱ、Ⅲ3个群,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其PFGE型大致相同,同一起食物中毒的菌株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流行克隆株,PFGE分子分型技术在食物中毒追踪溯源方面有重要提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李  许欣  段永翔  鞠长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399-1400,1436
目的了解从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患者和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孤菌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2006-2008年从食源性疾病患者和海水、海产品等外环境分离到133株副溶血性孤菌,按GB/T4789.7-2008进行血清学鉴定。用PCR技术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结果133株副溶血性弧菌中,以03(43.6%)、01(16.5%)、04(16.5%)群为主。84.4%(76/90)的食源性疾病样本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无单独携带trh基因的菌株;79.1%(34/43)的环境样本分离株不携带tdh和trh毒力基因,无同时携带两种基因的菌株。结论近年来引起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的副溶血性孤菌主要为tdh阳性、trh阴性菌株,在外环境中检出的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和tdh基因均为阴性;O3仍为主要的流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田区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分离的145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的流行特征及血清分型,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提供依据。方法福田区哨点医院门诊采集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型别进行分析。结果 5 980份标本共分离到145株副溶血性弧菌,2008、2009年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2.41%、24.14%;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和30~岁年龄组,10岁以下年龄组少见。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高峰在6-9月,血清型以O3:K6为主(64.14%)。结论本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以青壮年为主,O3:K6为优势血清型,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生规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因子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预防食源性疾病。方法根据GB 4789. 7-2013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霍乱弧菌依据《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均依据《2017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检验;用PCR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菌株的毒力基因;对全部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 4种弧菌均有检出,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51. 25%(41/80)。41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分属于9个血清群,其中以O1∶K32占比最高;全部菌株种属特异基因tlh阳性、tdh和trh基因均阴性; 4株霍乱弧菌血清型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Ctx AB阴性。药敏结果显示,4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68. 29%)、头孢唑林(92. 68%)耐药率较高,4株霍乱弧菌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他啶(75. 00%)耐药率较高,3株创伤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均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唑林(100. 00%)耐药。结论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污染较严重。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菌,每种弧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应加强对海产品的监控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昌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2021年3—9月采集南昌市各农贸市场市售小龙虾、淡水鱼蛙及相关涂抹样本170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检测、毒力基因检测以及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在采集的样品中,仅在小龙虾和小龙虾涂抹样本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总共分离副溶血性弧菌35株,其他淡水鱼、蛙及其涂抹样品均未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针对受试的17种常见抗生素,3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仅有2株显示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对链霉素耐药,而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35株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tlh基因,但只有1株携带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未发现直接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阳性菌株;PFGE图谱聚类显示没有PFGE图谱完全一致的菌株,且这些菌株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簇,亲缘关系较为疏远。结论 南昌市售水产品中小龙虾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这些污染小龙虾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一般不携带tdh等关键毒力基因,对常见抗生素较为敏感,仅对氨苄西林和链霉素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的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与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从24份病人标本和1份剩余食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株;血清型分布为O4:K8 4株,O3:K6 19株,O4:KUT 1株和O3:KUT 1株;分离到的25株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tlh+trh-;PFGE聚类分析显示,不同血清型菌株分为不同的簇,同一血清型菌株的PFGE条带型间存在1~2个条带的差异,菌株间存在关联。结论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宝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情况,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辖区内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标本2310份,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2.29%(284/2310)。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沙门菌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高峰在6-9月;沙门菌感染中婴幼儿占52.56%,副溶血性弧菌在20~40岁多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辖区内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茵,加强夏秋季海产品的监测和针对特定人群的饮食安全教育是腹泻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茶叶水浸液对部分肠道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普通绿茶、红茶、菊花茶、乌龙茶、黑茶、斯里兰卡红茶和砖茶水浸液对肠道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平板孔穴法检测茶叶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普通绿茶、红茶、菊花茶、乌龙茶、黑茶、斯里兰卡红茶和砖茶水浸液对副溶血性弧菌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黑茶、斯里兰卡红茶和砖茶水浸液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斯里兰卡红茶和砖茶水浸液对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结论茶叶对肠道致病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平果县各类食品受微生物污染情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1-2013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采样和检测。结果 3年合计检测样品326份,总合格率为66.67%。319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6株,检出率为5.0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副溶血弧菌5株,蜡样芽胞杆菌3株。结论平果县抽检的食品合格率低。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微生物病原是其主要诱因,而细菌又占微生物病原的主要部分。因此认识并了解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常见的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空肠弯曲杆菌、椰毒假单胞菌等细菌的特点及发生概况、主要带菌食物,以期能够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010年食品中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及在食品中的分布状况、生物学特征。方法对食品中检出的15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14株O4群副溶血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结果 159株副溶血弧菌共分46个血清型,血清型以O2:K28最多,占6.67%,14株O4群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相似性均在80%以下,菌株谱型差异较大。其毒力基因TLH+、TDH-、TRH-。结论食品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菌型非常分散,食品之间存在严重交叉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及流通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能同时检测9种常见食源致病菌的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方法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Stx1和Stx2)、志贺氏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等9种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首先选择合适的保守基因,设计种特异性的PCR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和检测探针,通过参数优化建立一管多重PCR扩增体系;然后按5×5的阵列格式将探针点制到96微孔板的微孔内,通过条件优化建立稳定的PCR产物与固化探针的微孔杂交体系;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和化学显色底物NBT/BCIP来检测特异性的PCR杂交产物。结果20株标准菌株验证已建立的食源致病菌微孔板DNA诊断芯片,获得比较特异和稳定的实验结果。在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该芯片在采样后12h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的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型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为快速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