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孙海燕  方科伟  刘冬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2012-2016
 目的 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氨基酸序列为VLPVPR)缓释微球。方法 以不同单体比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微球粒径越小(P<0.05),孔隙率越高;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比例越大,微球粒径越大(P<0.05);微球制备的最优工艺为:油相中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ρPLGA为12 g·100 mL-1、初乳搅拌速度Vstir为1 000 r·min-1、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Rw/o为1∶7.5,外水相聚乙烯醇124(PVA)质量浓度ρPVA为4 g·100 mL-1,按此工艺制得的重组降血压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包封率在90%以上,载药量11%以上,微球粒径70~90 μm;载药微球在PBS缓冲液中2 h内的累积释药量在40%以内,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释药速度越快(P<0.05),羟基乙酸含量越高释药速度也越快(P<0.05),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微球通过扩散机制进行缓释。结论 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具有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用于肿瘤化疗的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TX-PLGA)纳米囊,并考察MTX-PLGA纳米囊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囊的形态,并研究MTX-PLGA纳米囊的粒径、回收率、载药量、包封率、稳定性和体外释药。结果 MTX-PLGA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161.2±6.7) nm,载药量为(4.23±0.77)%,包封率为(62.1±3.8)%,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方程:ln(1-Y) =-0.004 1t-0.064 8 (r=0.984 5)。结论 采用复乳法-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MTX-PLGA纳米囊,所制纳米囊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尹元元  耿燕娜  范明松 《中草药》2021,52(22):6806-6815
目的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延胡索乙素(THP)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THP-PLGA-NPs)处方,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THP-PLGA-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粒径大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结合BBD-RSM筛选最优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成冻干粉,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最佳处方为PLGA用量为491.8 mg、油水体积比1:5.2、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12%。THP-PLGA-NPS包封率为(185.07±1.06)%,载药量为(4.73±0.21)%,粒径为(181.32±7.14)nm,分别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模型:Mt/M=0.112 4 t1/2+0.078 0,r=0.987 9。结论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可用于THP-PLGA-NPS处方的筛选,且优化后的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 pH/ 温度双重敏感嵌段共聚物 OSM1-PCLA-PEG-PCLA-OSM1 为载体,制备多西他赛缓释凝胶,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 方法 考察空白凝胶体外溶蚀情况;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多西他赛缓释凝胶,观察载药共聚物胶束形态,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 结果 多西他赛缓释凝胶体外释放持续 16 d ,不同共聚物浓度、不同载药量缓释凝胶中多西他赛第 16 天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分别为 88.22 % , 84.06 % , 81.79 % 和 78.78 % , 81.79 % , 87.51 % 。体外释放模型拟合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特征,满足以溶蚀、扩散相结合的释药模式。 结论 以 pH/ 温度双重敏感嵌段共聚物 OSM1-PCLA-PEG-PCLA-OSM1 为载体制备的多西他赛缓释凝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川芎嗪(TMPZ)眼部缓释植入剂,考察其体外释放、兔眼玻璃体内药动学行为及体内外相关性.方法:使用微量锥形双螺杆混合机,采用热熔融挤出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基质材料制备川芎嗪眼部植入剂,HPLC测定川芎嗪植入剂植入兔眼后玻璃体的浓度,考察其体内缓释行为,并对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载药量为10%~ 30%时,可制备得到川芎嗪植入剂,含量均匀度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体外释放符合零级释放模型.以PL-GA 5050,2.5A为载体,载药量为30%的川芎嗪植入剂在玻璃体内可缓慢释放药物达到3周以上,体内外释放相关性良好.结论:热熔融挤出法制备川芎嗪眼部植入剂工艺可行,川芎嗪眼部植入剂在兔眼玻璃体内释药平稳,缓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李晔  李彤晖  吴茵  辛永洁  张晔 《陕西中医》2009,30(12):1655-1656
目的:探讨土贝母苷甲肺靶向微粒的体外释药机理。方法:采用动态透析技术考察制剂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土贝母苷甲原料药及原料药与载体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简单混合物的体外释放均较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而土贝母苷甲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肺靶向微球的体外释放则均较符合Weibull方程,t1/2明显延长,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缓释胸腺五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国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36-838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0.68)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2±0.06)%和(84.21±0.61)%,30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og(1-y)=-0.0226-0.0393t,r=0.9937,t1/2=7.085d。结论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美芬乳酸-羟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可预测性。方法微球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自变量为外相Span80浓度、内相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浓度和理论载药量,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第1天微球释药百分数(F1d)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并于较优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5个方程均采用二项式拟合的效果较好,选择的较佳工艺为Span80浓度1.5%、PLGA浓度175g.L-1、理论载药量6%,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球形圆整,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F1d分别为4.37%,72.8%,64.1μm,1.36和8.93%,微球具有显著的体外缓释特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缓释疫苗微球。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为载体,醋酸乙酯为有机溶剂,采用W/O/W溶剂扩散法制备PELA疫苗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其粒径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稳定性;BCA法测定疫苗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同时考察疫苗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所得微球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38μm,疫苗微球载药量为5.12%,包封率达75.25%;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结构稳定; 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疫苗微球前3 d以Higuchi方程(r=0.997 7)释放,3 d后则以零级恒速释放(r=0.992 2),28 d累积释药量为69.10%。结论以PELA为载体的疫苗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H102-NP), 考察其体内外特性。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并对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及稳定性进行表征;小鼠尾静脉注射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液质联用测定血和脑中药物浓度。结果 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呈球状、均一性好, 平均粒径为137 nm, Zeta电位为-38 mV, 包封率为64%。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在pH 7.4 PBS和血浆中12 d累积释放分别为93%和95%。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血浆及脑匀浆孵育12 h, 药物降解约5%。静注H102肽溶液, 血中消除快, 脑内含量低;而将其载于纳米粒中, 药物血中消除减慢, 且脑内H102浓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在血和脑内AUC值分别是溶液剂的245倍和11倍。结论 所制备的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特性, 有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新型利培酮微球,并快速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PLGA浓度、乳化均质转速、油相与水相比例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升高释放介质温度建立体外释放加速评价方法。结果 在37 ℃ pH 7.4 PBS中,利培酮微球以零级释放模式缓释15 d,快速释放的时间与上市利培酮微球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采用45 ℃加速释放可提高释放速度5倍,在3 d内完成评价,加速释放评价与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利培酮微球,可开发为释放两周的制剂。由于无延滞期,在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上比已上市产品更具优势。加速评价方法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体外模拟血循环装置,评价自制雷帕霉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涂层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探讨释药机制,为涂层支架的应用提供药动学参数。方法以316L不锈钢为支架,采用高压多层电喷技术制备含雷帕霉素的PL-GA涂层。采用自制体外模拟循环装置,定时取样,RP-HPLC检测残留于支架的药物,评价流体循环冲刷状态下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的药物释放度。结果自制雷帕霉素PLGA涂层支架的涂层厚度平均为5~10μm,雷帕霉素的平均含量为14.39μg。在模拟流体循环冲刷状态下,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呈先快后慢的趋势,12和30d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58.48±5.67)%和(60.66±5.75)%,释药机制以溶蚀为主。结论体外模拟血循环装置适于药物涂层支架体外释药的研究;自制雷帕霉素PLGA涂层支架的体外释药符合内皮细胞增殖规律,与动物体内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嵌段共聚物(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QC-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冻干保护剂,通过动态透析技术考察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0.2%聚乙烯醇,PLGA质量浓度10 g·L~(-1),油/水相体积比1∶35,槲皮素用量5 mg,冻干保护剂为2%乳糖。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外表光滑,形态无皱缩塌陷、结构致密且加入注射用水振摇后再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规律基本符合Weibull方程的释药模型,释药动力学方程ln[ln(1/1-Q)]=0.399lnt-1.503(R~2=0.973)。结论: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性质稳定、易储存,相比槲皮素原料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筛选淫羊藿组分缓释片的处方,建立体外释放评价方程.采用胶态二氧化硅辅助喷雾干燥淫羊藿组分,并以其为主药制备缓释片.以主要成分宝藿苷Ⅰ的溶出度为评价指标考察骨架材料类型、填充剂、致孔剂、润滑剂等辅料对缓释片质量的影响,并采用干法压片工艺制备出淫羊藿组分缓释片.所筛选的缓释片处方为主药35%,羧甲基纤维素HPMC K4M20%和HPMC K15M10%为骨架材料,微晶纤维素31%,PEG6000 2%,硬脂酸镁2%.该处方条件下制备的淫羊藿组分缓释片体外持续8h释药达80%.零级方程、一级方程及Higuchi方程等都能较好模拟缓释片体外释放特征,其相关系数r均大于0.96.其中一级方程与体外释放特征最相似,其相关系数r为0.995 0.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处方筛选结果真实可靠,可为淫羊藿组分缓释制剂的生产制备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并表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克班宁纳米粒(PLGA-Cre-NPs),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为克班宁的体内作用时间延长、毒性降低提供参考。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PLGA-Cre-NPs。以包封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PLGA-Cre-NPs的制备工艺。利用膜透析法考察PLGA-CreNPs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PLGA-Cre-N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3∶10),丙酮-无水乙醇(8∶2),PLGA投入量90 mg。PLGA-Cre-NPs的包封率(84.69±2.54)%,粒径(155.3±14.2)nm,PDI=0.095±0.018,扫描电镜显示其呈规则球形结构。PLGA-Cre-NPs体外释放包括速释和缓释2个阶段,0~24 h符合Weibull方程,24~168 h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18.06 h,168 h时累计释放率达78.77%。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制得的PLGA-Cre-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有望制备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6.
脑得生分散片处方优选及体外释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脑得生分散片的成型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评价。方法:以崩解时间、成型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脑得生分散片的辅料种类及配比;以葛根素为检测指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对脑得生分散片和脑得生普通片的体外释放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以硫酸钙为填充剂,95%乙醇为黏合剂,联合崩解剂为5%微晶纤维素-5%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0.5%羟丙基纤维素,硬度6~7 kg适宜;脑得生分散片10 min内溶出率>80%,15 min左右溶出率已达90%,脑得生普通片10 min内溶出率<50%,45 min尚未达到80%,而脑得生分散片45 min体外释放度94.65%。结论:脑得生分散片制备工艺稳定、操作简便可行,且其体外释放效果明显优于脑得生普通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为丹皮酚的新型纳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壳聚糖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以p H 7.4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载药纳米粒经壳聚糖修饰后,Zeta电位由负电荷转为正电荷且更加稳定,粒径略有增加。制备出的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96.6±3.2)nm,(30.61±0.34)m 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10.87%和79.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24 h的累计释放率62.4%。结论:按优选的处方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该制剂的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8.
熊果酸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lgPo/w随pH增大而降低,且均>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优选的处方工艺为载药量6 mg,磷脂-胆固醇2∶1,PBS摩尔浓度0.01 mol.L-1,超声时间3 min。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223.7±68.4)nm,zeta电位-20.63 mv,包封率(89.85±1.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80%,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