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 与传统肥胖指标相比,新型肥胖指标脂质蓄积指数(LAP)是预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更好的指标。LAP对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也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由于国内南北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北方人群的三酰甘油、腰围也大有不同,因此LAP在国内南方地区的适用性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常住于珠三角地区不同社区的828例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LAP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Q1组(LAP<11.22),Q2组(LAP:11.22~22.05),Q3组(LAP:22.06~44.50),Q4组(LAP>44.50),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P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肥胖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排除研究资料不完整18例,最终纳入810例调查对象,其中Q1组203例,Q2组202例,Q3组202例,Q4组203例。LAP与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12.22倍〔OR=12.22,95%CI(2.83,52.67),P<0.001〕。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6.65倍〔OR=6.65,95%CI(1.49,29.77),P<0.05〕。当控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收缩压、舒张压时,Q4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是Q1组的5.04倍〔OR=5.04,95%CI(1.07,23.64),P<0.05〕。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BMI(Z=-2.210,P=0.027)。LAP预测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灵敏度为85.37%,最佳临界值为25.485。结论 LAP对珠三角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效果优于BMI,但与WHR预测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居民睡眠问题十分普遍,有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但其和高尿酸血症的关联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和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其量效关系。 方法 采用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以北京市海淀区18~79岁的常住居民(在海淀区居住6个月以上)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个人生活方式(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身体活动水平、睡眠时间)、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血尿酸、血肌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睡眠时间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睡眠时间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的量效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 380例居民,平均年龄(46.9±16.0)岁,平均睡眠时间(7.24±1.16)h。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间7~9 h组相比,睡眠时间<7 h组和>9 h组患病风险增高〔OR<7 h(95%CI)=1.30(1.12,1.51),OR>9 h(95%CI)=1.48(1.15,1.89)〕。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身体活动水平、BMI水平、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后,与睡眠时间7~9 h人群相比,睡眠时间<7 h和>9 h的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较高〔OR<7 h(95%CI)=1.37(1.17,1.62),OR>9 h(95%CI)=1.39(1.07,1.8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关联强度呈"U"型分布(非线性检验χ2=27.530,P<0.001)。 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成年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增加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9月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的≥18岁的7 008例常住人口,采用《通州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30.66%(2 149/7 008);男性患病率为34.01%(1 191/3 502),高于女性的27.32%(958/3 506)(χ2=36.820,P<0.001)。高血压确诊率为61.47%(1 321/2 149);男性确诊率为54.58%(650/1 191),低于女性的70.04%(671/958)(χ2=53.620,P<0.001)。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43.38%(573/1 321)。不同医疗保险、半年内健康体检情况、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的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95、4.319、11.0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月收入〔OR=1.087,95%CI(1.022,1.157)〕、新农合〔OR=1.775,95%CI(1.185,2.659)〕、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OR=1.383,95%CI(1.095,1.745)〕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保护因素,城镇职工医保〔OR=0.654,95%CI(0.431,0.993)〕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州区社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较严重,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应采取提供定期血压测量、改善经济状况等综合措施来加强居民的血压控制,对城镇职工和公费医疗人群应给予高度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张爱军  郭宏伟  冯琼  杨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90-2894
背景 处于正常高值血压阶段的患者,随着动脉血压的节律和绝对值的改变,以及受代谢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必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 对比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与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者24 h动态血压指标及代谢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和代谢是否产生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初诊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相关代谢指标及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情况。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正常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CD36基因缺陷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初诊正常高值患者共检出31例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检出率为15.5%。观察组体质指数(BMI)、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MAP)、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5.649,95%CI(4.235,14.376)〕、24 hMAP〔OR=5.836,95%CI(4.459,15.132)〕、非杓型血压〔OR=6.228,95%CI(5.876,16.812)〕、TG〔OR=4.348,95%CI(2.247,10.168)〕、HOMA-IR〔OR=4.134,95%CI(1.630,5.245)〕是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发生率达15.5%,血压和代谢可能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清道夫受体CD36基因缺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预后较差,明确其预后危险因素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婚姻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但婚姻状态对PNSCL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探究婚姻状态对PCNSL患者总生存(OS)和癌因生存(CSS)的影响。 方法 于2020年,提取2000—2016年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的3 993例PCNSL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婚姻状态、确诊年龄、种族、性别和确诊年份)、临床病理资料(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治疗资料(手术、放疗和化疗)及结局资料(生存信息和随访时间)。依据婚姻状态将患者分为已婚和非已婚两组,其中非已婚包括单身、离异和丧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评估婚姻状态对患者OS和CSS的影响。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已婚组和非已婚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婚姻状态分为已婚和非已婚组: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与已婚患者相比,非已婚患者的OS和CSS更差(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校正确诊年龄、种族、性别、确诊年份、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手术、放疗和化疗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已婚患者的OS风险是已婚患者的1.24倍〔95%CI(1.14,1.36),P<0.001〕,非已婚患者的CSS风险是已婚患者的1.22倍〔95%CI(1.11,1.33),P<0.001〕。将患者按婚姻状态分为已婚、单身、离异、丧偶组: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与已婚患者相比,丧偶患者的OS和CSS预后更差(P<0.05);校正确诊年龄、种族、性别、确诊年份、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手术、放疗和化疗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单身患者OS和CSS风险分别是已婚患者的1.14倍〔95%CI(1.03,1.27),P=0.013〕和1.15倍〔95%CI(1.03,1.29),P=0.012〕,离异患者OS和CSS风险分别是已婚患者的1.23倍〔95%CI(1.07,1.41),P=0.004〕和1.22倍〔95%CI(1.05,1.41),P=0.009〕,丧偶患者OS和CSS风险分别是已婚患者的1.37倍〔95%CI(1.21,1.54),P<0.001〕和1.28倍〔95%CI(1.12,1.46),P=0.013〕。 结论 婚姻状态影响PCNSL患者OS和CSS,与已婚相比,单身、离异和丧偶患者的预后更差,这提示在临床管理和决策中,除了传统的肿瘤生物学特征,还应关注婚姻状态对PCNSL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WHtR)与受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抽样(PPS)法,于2012年5-8月对江苏省昆山市≥18周岁户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血压测量。样本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高血压与诸因素的关联强度及交互作用。结果 通过复杂加权后高血压患病率为17.2%〔95%CI(16.8%,17.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7.2%〔95%CI(16.6%,17.7%)〕,女性患病率为17.3%〔95%CI(16.7%,17.8%)〕。调整年龄、性别、吸烟与饮酒状态及体力活动情况之后,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分层中,随着BMI水平的增加其与高血压患病关联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R2=0.977);WHtR>0.5与高血压患病关联强度亦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5,R2=0.966)。受教育程度与BMI交互作用(乘积项,β=0.153,Sβ=0.015,χ2=106.70,P<0.001)、受教育程度与WHtR交互作用(乘积项,β=0.691,Sβ=0.039,χ2=310.98,P<0.001)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WHtR与高血压患病关联,另外,受教育程度较低与肥胖同时存在时与高血压患病呈现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结论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3.634,95%CI(1.638,8.086),P=0.002〕、血糖〔HR=1.077,95%CI(1.025,1.132),P=0.002〕、α-HBDH〔H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钠〔HR=1.068,95%CI(1.029,1.109),P=0.001〕是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相关,高水平的血钠可能会增加其术后院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血尿酸预测肥胖男童代谢综合征(MS)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5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256例肥胖男童为研究对象,分为非MS组138例,MS组118例。对男童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评价尿酸及各指标联合预测肥胖男童MS的价值。结果 血尿酸、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预测肥胖男童M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95%CI(0.562,0.970)〕、0.688〔95%CI(0.621,0.754)〕、0.592〔95%CI(0.251,0.667)〕、0.878〔95%CI(0.833,0.932)〕、0.787〔95%CI(0.730,0.844)〕、0.664〔95%CI(0.598,0.731)〕、0.642〔95%CI(0.571,0.713)〕、0.647〔95%CI(0.576,0.718)〕。血尿酸与TG、HDL-C预测男童MS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898、3.432,P值分别为<0.001、0.001);与SBP、DBP、LDL-C、FPG、2 h PG预测男童MS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68、0.777、0.676、0.219、0.319,P值分别为0.243、0.437、0.449、0.827、0.750)。TG串联血尿酸、TG串联FPG或2 h PG、TG串联HDL-C或LDL-C、TG串联高血压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1)。TG串联血尿酸与TG串联FPG或2 h PG、TG串联高血压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与TG串联HDL-C或LDL-C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TG串联血尿酸的Kappa值与TG串联FPG或2 h PG、TG串联HDL-C或LDL-C、TG串联高血压的Kapp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913、0.389、1.057,P值分别为0.056、0.697、0.291)。TG串联血尿酸与TG串联FPG或2 h PG的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357,与TG串联HDL-C或LDL-C的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54,与TG串联高血压的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459。结论 血尿酸可以作为肥胖男童MS的预测指标之一,且与TG联合预测MS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肝脏转氨酶的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某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数据,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共纳入有2 460名研究对象,其中男1 457人,女1 003人,平均年龄(46.64±14.81)岁。根据四分位数法将AST、ALT、AST/ALT比值分为4组(Q1、Q2、Q3、Q4)。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肝脏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性。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调查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粗患病率为17.0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48.542,P < 0.05)。AST、ALT水平与代谢组分异常数目呈正相关,而AST/ALT比值与代谢组分异常数目呈负相关。通过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变量,男性ALT在Q4水平患代谢综合征风险为Q1的4.96倍(95%CI:3.33~7.38),女性为2.64倍(95%CI:1.29~5.43);男性AST在Q4水平患代谢综合征风险为Q1的2.22倍(95%CI:1.55~3.18)。结论血清肝脏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密切相关。AST、ALT水平的增高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尿酸(SUA)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患病的关联性,探讨SUA与γ-GGT在MS中的交互作用,为MS的风险预测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医院体检中心20~79岁健康体检者7 560名,按照MS诊断标准分为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异常组和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正常组,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以及血清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UA和γ-GGT等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同代谢异常患者患病风险,并分析各组患者各种代谢指标异常患病的交互作用。 结果 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异常组研究对象的高尿酸血症(HUA)和γ-GGT水平升高患病风险均高于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正常组,随着SUA和γ-GGT水平升高,MS及其相关代谢异常患病风险逐渐升高。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异常组研究对象的HUA和γ-GGT水平升高患病风险是M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正常组的4.660倍(95%CI:3.571~6.085)和5.260倍(95%CI:4.009~6.897),随着代谢异常程度增加,HUA和γ-GGT水平升高患病风险逐渐升高。SUA和γ-GGT水平均升高组研究对象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和MS患病风险分别是SUA和γ-GGT水平均正常组的1.930倍(95%CI:1.617~2.304)、1.618倍(95%CI:1.352~1.935)、4.011倍(95%CI:3.245~4.958)、1.890倍(95%CI:1.654~2.393)和2.695倍(95%CI:2.248~3.230)。SUA和γ-GGT水平升高对血脂异常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交互效应指数(S)和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分别为1.17和10.9%。 结论 SUA和γ-GGT水平与MS及其相关各种代谢指标异常患病风险有密切关联,SUA和γ-GGT水平升高与代谢异常程度有关联。HUA并发γ-GGT水平升高明显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和MS的患病风险,且SUA和γ-GGT水平升高对血脂异常患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范潇茹  陈莎  施予宁  郝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71-2378
背景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已成为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慢性病患病数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该方向研究的全国性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和特征,分析患慢性病数量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4—10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库中获取16 674例≥45岁受访者的问卷资料。问卷中设置了14种慢性病,以受访者自我报告患≥2种慢性病为存在慢性病共病。选取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受访者过去1年是否利用过住院服务、过去1个月是否利用过门诊服务,选取的医疗费用指标为过去1年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过去1个月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结果 在16 674例中老年人中,9 561例(57.34%)患≥2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2 624例(15.74%)在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2 588例(15.52%)在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不同慢性病患病种数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门诊服务利用率,以及住院总费用、住院自付费用、门诊总费用、门诊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种数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患1、2、3、4、≥5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882倍〔95%CI(1.547,2.290)〕、2.939倍〔95%CI(2.429,3.555)〕、4.231倍〔95%CI(3.490,5.130)〕、5.723倍〔95%CI(4.680,7.000)〕、8.671倍〔95%CI(7.173,10.482)〕,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684倍〔95%CI(1.421,1.995)〕、2.481倍〔95%CI(2.101,2.931)〕、3.691倍〔95%CI(3.115,4.374)〕、3.774倍〔95%CI(3.134,4.544)〕、5.577倍〔95%CI(4.698,6.620)〕。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慢性病,第50、75、90百分位数下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费用水平的影响更大〔住院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 248.43(219.20,2 277.66),住院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706.36(266.87,1 145.86)〕;每增加1种慢性病,各百分位数下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均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的影响更大〔门诊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96.33(31.06,361.61),门诊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28.56(26.83,230.28)〕。 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慢性病患病种数增加与更高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政府应重视初级保健,以管理与慢性病共病有关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饮用含糖饮料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摄入过多可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了摄入含糖饮料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但在具体摄入剂量与发病风险方面仍存在争议。 目的 分析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位研究者分别单独对文献数据独立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316 20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1.12,95%CI(1.10,1.15),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34%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34,95%CI(1.20,1.51),P<0.05〕,北美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1%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1,95%CI(1.09,1.14),P<0.05〕,大洋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8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82,95%CI(1.04,3.21),P<0.05〕,欧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8%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8,95%CI(1.02,1.36),P<0.05〕;未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43%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43,95%CI(1.21,1.69),P<0.05〕,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体质指数(BMI)正常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超重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7%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7,95%CI(1.00,1.38),P<0.05〕,肥胖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9%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9,95%CI(1.06,1.34),P<0.05〕。剂量反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的摄入,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OR=1.16,95%CI(1.13,1.18),P<0.05〕。文献的漏斗图显示基本对称,Begg's检验(Z=0.23,P>0.05)和Egger's检验(t=1.46,P>0.05)显示无发表偏倚。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的摄入,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控制含糖量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沙市体检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合并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11年3-5月在长沙市某大型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11 274人进行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在内的现状调查。将体检人群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未确诊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比较各组指标之间的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正常高值血压者合并CKD的影响。结果: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未确诊高血压组及确诊高血压组CKD的患病率分别为3.31%,6.60%,11.78%和17.35%,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校正年龄、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因素后,男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CKD患病风险(OR,1.30;95% CI,1.03~1.63;P<0.05)。高尿酸血症是男性正常高值血压者合并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5;95% CI,1.59~3.19;P<0.05)。 结论:长沙市体检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合并CKD患病率为6.60%;男性正常高值血压明显增加CKD患病风险,高尿酸血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国9个地区的15 817名35岁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在调整了性别(仅针对全人群)、年龄、城乡、吸烟、超重/肥胖、高总胆固醇血症以及糖尿病病史等的影响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患外周动脉疾病的OR值分别为1.11(95%CI: 0.94~1.32), 1.13(95% CI: 0.93~1.38), 1.85(95% CI: 1.47~2.33), 2.66(95% CI: 1.98~3.57)(趋势检验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患病风险升高,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对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高血压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吉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成年居民20 473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高血压患病信息,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样本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统计分析以估计全省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结果:经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年居民收缩压为(128.1±20.2)mmHg,舒张压为(78.4±11.6)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30.5%(95%CI:29.7%~3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34.4%,95%CI:33.3%~35.6%)高于(26.3%,95%CI:25.3%~27.2%),东部地区(33.2%,95%CI:31.4%~35.1%)和西部地区(32.4%,95%CI:30.5%~34.3%)高于中部地区(29.0%,95%CI:28.1%~29.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30.4%,95%CI:29.3%~31.4%)与农村(30.6%,95%CI:29.6%~31.7%)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年吉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以往调查,且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提示高血压的防制应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低剪切力能诱导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雌激素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对高血压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为了解女性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究剪切力、雌二醇与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在不同剪切力下雌二醇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而探究雌二醇与剪切力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纳入288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从湖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科随机抽取296例女性非高血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抽取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采用彩超多普勒进行血管彩超检查计算剪切力。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高血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高血压预测模型,对雌二醇进行四分组分层分析,探究不同剪切力二分组下各雌二醇分组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利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评价雌二醇和剪切力之间的交互作用。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受教育程度、BMI、绝经、高血压家族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雌二醇、尿酸(UA)、肌酐(Scr)、尿素氮(BUN)、剪切力、血液黏稠度(WB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172,95%CI(1.361,3.468)〕、绝经〔OR=14.940,95%CI(1.938,115.176)〕、高血压家族史〔OR=1.614,95%CI(1.014,2.570)〕、BMI 24~28 kg/m2〔OR=3.454,95%CI(2.072,5.758)〕、BMI>28 kg/m2〔OR=6.750,95%CI(2.380,19.146)〕、TG 1.30~1.83 mmol/L〔OR=1.980,95%CI(1.114,3.520)〕、TG>1.83 mmol/L〔OR=2.311,95%CI(1.308,4.082)〕、TC 4.29~5.12 mmol/L〔OR=2.222,95%CI(1.250,3.950)〕、TC>5.12 mmol/L〔OR=1.884,95%CI(1.062,3.341)〕、LDL-C>2.81 mmol/L〔OR=1.546,95%CI(1.150,2.078)〕、HDL-C>1.17 mmol/L〔OR=0.140,95%CI(0.065,0.301)〕、BUN>5.47 mmol/L〔OR=3.249,95%CI(2.380,4.434)〕、Scr>69 μmol/L〔OR=1.166,95%CI(1.126,1.207)〕、UA>324 μmol/L〔OR=1.040,95%CI(1.029,1.050)〕、WBV<3.39 mPa·s或>4.41 mPa·s〔OR=3.456,95%CI(2.557,4.671)〕、雌二醇10.60~<15.39 ng/L〔OR=0.053,95%CI(0.015,0.183)〕、雌二醇15.39~<23.99 ng/L〔OR=0.022,95%CI(0.006,0.077)〕、雌二醇>23.99 ng/L〔OR=0.005,95%CI(0.001,0.020)〕,剪切力>8.21 dyne/cm2〔OR=0.033,95%CI(0.017,0.062)〕是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预测模型诊断高血压的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882,0.923),P<0.01〕,灵敏度79.60%,特异度87.90%。模型1、2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随着雌二醇水平的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呈下降趋势(P趋势=0.001)。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雌二醇≥15.39 ng/L与高血压风险降低的关系更显著〔OR=0.037,95%CI(0.017,0.079),P<0.05〕,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雌二醇≥15.39 ng/L与高血压降低的关系更显著〔OR=0.012,95%CI(0.005,0.019),P<0.05〕。 结论 雌二醇≥10.60 ng/L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在低剪切力下雌二醇对高血压的保护作用更大;剪切力与雌二醇对高血压具有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高血压病都是一种高发疾病,又多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目的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1-2013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群,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病情病史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管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等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5.8±5.8)岁,病程(10.6±4.2)年,其中28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共线性诊断提示: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情绪、饮食习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Na+、平均踝-臂血压指数(ABI)、平均动脉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HR(95%CI)=1.282(1.131,1.322)〕、性别〔HR(95%CI)=2.719(1.619,4.56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HR(95%CI)=1.547(1.214,1.970)〕、BMI〔HR(95%CI)=1.023(1.003,1.993)〕、饮食习惯〔HR(95%CI)=1.625(1.160,2.278)〕、Hcy〔HR(95%CI)=1.022(1.008,1.037)〕、平均ABI〔HR(95%CI)=0.058(0.015,0.223)〕、平均动脉压〔HR(95%CI)=1.204(1.064,1.987)〕、FMD〔HR(95%CI)=0.959(0.909,0.994)〕、头痛〔HR(95%CI)=1.344(1.055,1.712)〕、水肿〔HR(95%CI)=39.079(4.716,323.841)〕、气虚血瘀证〔HR(95%CI)=1.327(1.171,1.870)〕、阴虚阳亢证〔HR(95%CI)=1.085(1.063,1.880)〕、肝肾阴虚证〔HR(95%CI)=1.172(1.086,1.595)〕、阴阳两虚证〔HR(95%CI)=1.204(1.143,2.439)〕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P<0.05)。结论 病程、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BMI、饮食习惯、Hcy、平均ABI、平均动脉压、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群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