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发病、处置过程,为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3名患者在菲律宾旅游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3人、IgM抗体阳性1人、IgG抗体均阴性。结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1999年登革热疫区人、畜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强登革热的监测 ,调查疫区内登革热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集发热病人及疫区内羊、猪血清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登革热IgG和IgM抗体。 结果 :儋州市采集的发热病人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 41.1% ,IgM抗体阳性率为8.9% ;儋州市、澄迈县采集的羊、猪血清IgG阳性率分别为42 .2 %和 2 3 .3 %。结论 :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隐患 ,该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4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监测点正常人群血清、发热病人血清及疫点的密切接触者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IgG抗体阴性;发热病人IgG、IgM阳性94例;密切接触者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5.99%,其中台江为7.R7%,连江为10.7l%,闽侯为2.46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除马尾外均超过5,且疫点连江、闽侯9、10两月最高,大大超过了20。结论2004年出现登革热疫情,仅部分人群有免疫力,布雷图指数又较高,必须做好监测和防制工作,严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福州市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赵中飞  何均 《现代预防医学》2015,(14):2624-2625
摘要:目的 查明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原因。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在柬埔寨务工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IgM抗体阳性;疫情发生后,诸暨市迅速启动《诸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患者经住院隔离治疗后1周痊愈出院;对患者居住地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10月24日蚊幼指数监测结果BI(布雷图指数)为2,属于安全范围;全市各医疗单位加强对发热病例的检测,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培训,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州市2011—2013年登革热发病人群和健康人群进行抗体血清学监测,分析近年来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状况,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疑似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由广州市各级医院、区(县)疾控中心负责采集送检,健康人群血清样本由12个区(县级市)疾控中心在每年的流行季节前期(3—4月)、后期(11—12月)分别随机选取1~2个乡镇(街道)的健康人群进行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6 406份,检出登革热抗体阳性1 430份,阳性率为22.32%,其中2011、2012和2013年检出阳性例数分别为90、271、1 069例;1 430例抗体阳性病例中,以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检出阳性例数最多,分别占总抗体阳性数的40.63%(551/1 356)、26.25%(356/1 356)、12.54%(170/1 356);检出抗体阳性病例以20~29岁年龄组最多,占23.36%(334/1 430);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抗体阳性病例数均以10月份最多,其中9—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样本4 511份,检出登革热Ig G抗体阳性516份,阳性率为11.44%;健康人群Ig G阳性率以≥60岁年龄组最高,为26.22%(124/473),以0~9岁组最低,为3.85%(43/1 117)。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抗体阳性病例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广州市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学者证实应用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登革热抗体与常规免疫荧光和补体结合试验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993年9~11月登革热流行期间,我们应用登革斑点(Denzue Blot)试验对临床疑似病人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同时采用该方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用登革热抗体快速兔疫色谱测试卡检测35份已确诊的登革热急性期患者血清,其中34份IgM抗体阳性,检出率97.14%;而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同样的标本,32份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1.29%,二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x~2=1.06,P>0.05)。应用登革热抗体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32份确诊登革热恢复期患者血清,其中32份IgG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00%;同时用IFA检测,29份IgG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0.62%,二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x~2=1.39,P>0.05)。用登革热抗体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非登革血清94份,其中IgM抗体阳性1份,IgG抗体阳性 3份,检出率分别为 1.06%和 3.19%。此法检测登革病毒 IgM和IgG抗体,操作简便、快速、敏感,可作为登革热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浙江省衢州市1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分子溯源,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提取病毒核酸后扩增E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该病例登革热病毒核酸及IgM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病毒株为登革热病毒1型Ⅰ亚型,与东南亚病毒株(登录号KY586429.1、KJ806941.2)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9.7%。结论衢州市登革热病毒1型病例可能为来自东南亚的1例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原因,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ELISA方法进行登革热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患者发病前1个月内无外出史,不能明确感染来源,登革热病毒IgM抗体阳性,为临床诊断病例。结论该病例为南宁市首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经及时处置,无二代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抗原片荧光法与免疫胶体金法对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的检测效果,为选择一种更适合CDC常规工作的方法提供依据;同时,对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却疑似登革热的病例进行登革热抗体的检测,以排除登革热病毒的感染. [方法]用抗原片荧光法与免疫胶体金法对2005~2008年45份经抗原片荧光法或免疫胶体金法检测为阳性的血清样本同时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判断的难易和实验方法的繁简.同时,对15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却疑似登革热的病例用胶体金法进行登革热抗体的初步检测,然后用抗体捕获法进行检测. [结果]胶体金法,出血热6例IgG阳性,33例IgG、IgM 阳性,6例IgM阳性.抗原片荧光法,出血热44例阳性,1例阴性.15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样本中用胶体金法检测出1例登革热lgM阳性,抗体捕获法检测结果为阴性,需要对病例跟踪回访. [结论]①检测出血热,胶体金法比抗原片荧光法成本高,但检测方法简洁,出结果快,结果容易判断,不需要特殊仪嚣,更适合于CDC常规检测.②鉴于登革热在公共卫生问题中的重要性,建议增加登革热的检测项目. 的病例用胶体金法进行登革热抗体的初步检测,然后用抗体捕获法进行检测. [结果]胶体金法,出血热6 IgG阳性,33例IgG、IgM 阳性,6例IgM阳性.抗原片荧光法,出血热44例阳性,1例阴性.15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样本中用胶体金法检测出1例登革热lgM阳性,抗体捕获法检测结果为阴性,需要对病例跟踪回访. [结论]①检测出血热,胶体金法比抗原片荧光法成本高,但检测方法简洁,出结果快,结果容易判断,不需要特殊仪器,更适合于CDC常规检测.②鉴于登革热在公共卫生问题中的重要性,建议增加登革热的检测项目. 的病例用胶体金法进行登革热抗体的初步检测,然后用抗体捕获法进行检测. [结果]胶体金法,出血热6 IgG阳性,33例IgG、IgM 阳性,6例IgM阳性.抗原片荧光法,出血热44例阳性,1例阴性.15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样本中用胶体金法检测出  相似文献   

11.
珠海口岸地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珠海口岸地区人群的登革热抗体水平,珠海卫生检疫局对珠海城区、城郊、农村人群和出入境人员共374人进行了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在出入境人员中检出4名登革热抗体阳性者,而珠海城区、城郊、农村人群均未检到登革热抗体阳性者。此结果提示,在珠海口岸地区人群中并不存在有效防御登革热侵袭的免疫屏障,应加强口岸出入境人员的登革热的检疫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8~ 9月间 ,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发生一起的由II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现将其流行情况及疫情控制状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采用统一流行病学个案表对医疗单位报告疑似病例和疫点搜索发现疑似病例进行调查 ,以GB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将调查资料加以整理统计。1 2 病毒分离采集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C6 / 36白纹伊蚊细胞系分离病毒。1 3 血清学检查采集部分疑似病人血清 ,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登革热抗体。1 4 临床检验对部分疑似病例进行白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onstructral,NS)快速检测在福州市登革热疫情控制中的应用,评价NS1快速检测的优势,为赢得公共卫生反应时间控制疫情发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对报告的福州市登革热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媒介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实验室NS1、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均应用ELISA法。结果 2016年福州市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为4.74~26.07,2017年布雷图指数为10.88~24.28,2018年布雷图指数为8.89~19.60;2018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短于2016年(P0.01),但2017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长于2016年(P0.01)。结论登革热抗原NS1快速检测相对于常规的监测模式具有提早发现病例,有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08年从发热病人中检出的登革热病例,提高监测水平。[方法]对福州、莆田、泉州和宁德等地送检的发热待查病人的血清标本372人份,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判定。[结果]IgM阳性率8.3%,IgG阳性率5.9%,其中IgM和IgG均阳性占5.6%,32份阳性标本中,19份检测出病毒核酸阳性,型别测定为登革Ⅰ型4份,登革Ⅱ型9份,登革Ⅲ型5份。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确定32例为登革热病人,阳性率8.6%(32/372)。[结论]32例登革热,31例为输入性,1例为二代病例,并因此发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在登革热监测中,对发热待查者,应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和当地短期内有否出现大量高热、头痛和皮疹者,以及时准确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15.
疑似伤寒患者肥达反应检测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达反应是由法国医师FermandWidal在 1896年建立的抗原 -抗体混合反应 (Widalagglutinationtest ,WAT) ,该试验一直用于临床伤寒的辅助诊断或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是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其他疾病 (疟疾、登革热、粟粒性结核病、心内膜炎、慢性肝病、布鲁杆菌等 )的病人血清抗体也会与伤寒沙门菌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该反应增加了WAT结果的假阳性率 ,降低了WAT特异性[1 ] 。 2 0 0 2年 9月 ,增城市石头村上百村民陆续发热 ,头痛 ,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 ,少数病人有腹痛腹泻 ,住进了医院 ,临床诊断疑似伤寒、副伤寒 ,对 45位病人先后两次抽血采样 ,作细菌学和血清学方面的检验 ,未检出伤寒沙门菌 ,肥达氏反应抗体滴度第一次普遍升高 ,而第二次的抗体滴度显著下降 ,同时作的登革热血清学检查结果呈典型的阳性 ,最后确认为登革热病毒流行病[2 ,3] 。目前对近期流行的SARS病的病人血液作肥达氏检验 ,发现肥达氏抗体滴度也有略微升高 ,这些现象可能是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或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以及免疫回忆有关 ,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相应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对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病例个案及疫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月8日至10月22日合计发病94例,轻型76例,无死亡。病例集中在台江区的新港街道、瀛洲街道与闽侯县祥谦镇和连江县风城镇,为局部暴发;30~59岁57例,男性42例,女性52例;病人血清登革热IgG抗体均为阳性,从6份病人血清中分离出6株Ⅰ型登革热病毒。[结论]本次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尽早发现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日-2011年8月31日东莞市应急监测病例及疫情监测病例血清样品,采用荧光PCR检测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登革热核酸检测阴性者,再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结果:共收集及检测248份合格血清样品。其中,应急监测病例血清2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疫情监测病例血清14份,检出2份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1份为登革热核酸阳性,为IV型;确诊2例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结论:通过实验室应急监测,发现了登革热病例,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与病原的分子溯源。方法对患者血清样本同时进行登革热病毒Ig M抗体和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阳性分离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在境外登革热流行区暴露史,从患者18份血清样本中检测到登革热病毒Ig M抗体阳性15份(83.3%),核酸阳性8份(44.4%),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6株,4型1株。6株登革热1型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99.7%和96.8%~100%,与浙江省2004年登革热1型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4%~98.5%和96.6%~99.0%;E基因进化树显示,登革热1型株位于GⅠ、GⅣ和GⅤ基因亚型上,登革热4型株位于GⅠ亚型上,2013年7株登革热病毒与浙江省2004-2009年登革热病毒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证实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输入国为菲律宾、安哥拉、斯里兰卡和巴西等;登革热1型株基因亚型分别为亚洲型、南太平洋型和美洲/非洲型,登革热4型株为东南亚型;登革热4型病毒为浙江省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登革热(DF)抗体的监测分析,了解珠海口岸DF流行规律,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中的登革热抗体。结果:检出DF IgM抗体阳性51例,IgG抗体阳性33例,人群登革热IgM、IgG抗体阳性率为9.14%、5.91%;在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上都是农村人群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是输澳劳工。结论:首次病例为输入性病例;病例人群分布取决于该地区人群暴露机会及其职业构成;需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做好登革热的检疫、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对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发热病人血清25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阴性;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阳性。57个媒介调查点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5.09、10.48、8.87、43.15。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