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过去在肝癌发病水平不同地区多次的对比调查,均说明肝癌高发与主粮的玉米比重、黄曲霉毒素污染、饮用圹水等因素有关,而自然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与肝癌的关系,则有时呈平行关系,有时又不平行。考虑到HBsAg检查方法灵敏性的影响。这次改用较灵敏的反向间接血凝法及对流免疫电泳法同时检测HBsAg,并调查平均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在扶绥县  相似文献   

2.
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比非感染人群高200倍,但HBV感染人体后的致癌途径及机理尚不十分明了。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黄曲霉毒素引发肝癌的证据也难以令人信服。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在承担的HBV致肝癌的分子机理课题研究中,采用该所建立的大规模人群血清和尿液库材料,进行了HBV致癌及其与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曲霉毒素摄入、乙型肝炎感染、饮用污染塘水三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有协同致肝癌作用.根据8353例肝癌高发人群(男性,30~59岁)的HBsAg携带者(RIA法)的三年前瞻性观察,HBsAg( )组的肝癌发病率高达1260.66/10万,HBsAg(-)组仅28.62/10万,CRR为44.04,标化相对危险性(SRR)为45.91.结合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共同分析,RR随着HBsAg携带情况和玉米食用量(代替AFB_1摄入情况)的增加呈梯度上升.根据两因素特异发病率和特异危险的分析,该两因素呈相乘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学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据报告可能与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化合物、农药、肝内寄生虫病、机体免疫状态、内分泌因素、营养情况、地理环境,家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可能有更密切的关系。自从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现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来,不仅大大推进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而且也为肝硬化、肝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970年首先由Sherlock描述了原发  相似文献   

5.
海门市1969~1999年原发性肝癌死亡率趋势及高发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海门市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因素。方法 :通过海门市出生、死亡登记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饮水卫生问题、HBV感染、AFB1 污染及遗传因素与海门肝癌高发有关。动物试验证实宅沟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对肝脏有促癌作用。HBsAg( +)人群肝癌的相对危险度为 14 .0 4,玉米占口粮的比重与肝癌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梯度关系 ,以 1∶1配对调查肝癌家系与对照家系的肝癌发生情况 ,表明肝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先证者一级亲属的肝癌曾患率 >二级亲属 >对照亲属。从 1980年起实施以“改水、管粮、预防HBV”为主要措施 ,使原发性肝癌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了1∶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PHC病人HBV感染标志及家族肝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性(RR)分别是对照组的9.75及25.0倍;PHC病人HBsAg的几何平均滴度(1∶83)明显低于对照组(1∶251),抗-HBc的几何平均滴度(1∶489.8)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138);PHC病人HBV感染标志无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有关吸烟、饮酒等因素未显示统计学意义,从而进一步验证了HBV感染与PHC发病的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对51篇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呈高度关联(OR=11.34),其中HBsAg、Anti.HBc-IgM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最高(OR分别为13.15和12.37),其次为Anti—HBc(OR=8.50),HBe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高于Anti—HBe(OR=4.36 vs 2.49),Anti—HBs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合并OR值小于1(OR=0.24)。结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HBV现正感染、病毒复制活跃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较大。慢性HBV感染者出现Anti-HBc—IgM阳性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Anti-HBs是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B1污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检测黄曲霉毒素B1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黄曲霉毒素B1和肝癌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趋势。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发展,现在已经具备多种试验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生物标志物,其中的一些检测方法具有高敏感度和精确度,对研究黄曲霉毒素B1早期低暴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主要的病原学因素[1].慢性HBV 感染者中PHC的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高约200倍[2].本文分析了76例PHC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AFP.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与AFP含量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1963年Brunberg发现澳抗(Au)以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与肝癌关系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肝癌病人多有肝炎病史,HBV感染率相当高,肝癌病人肝组织中HBsAg和抗—HBc阳性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尤其近十年来肝癌细胞株的培养又能定量产生HBsAg,这些都表明乙肝与肝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排除肝癌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乙肝与肝癌关系作些验证工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Fif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 and 49 controls were assayed for he- patitis B virus (HBV) markers by radioimmunoas. 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as positive in 43 0ut of 50 (8670) PHC patients and in 11 0ut of 49 (22.570) controls (p<0.001). Both anti-HBs and anti-HBc were present in six PHC patients and in 27 controls. The positive rate for at least one HBV marker was 9870, (49/50) in the PHC patients. The rellationship between HBsAg positivity and PHC in our young patients suggests that these individuals were infected by the HBV in their early life either by vertical transmission from the carrier mothers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or by close family contacts during the postnatal period.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strong geographic correla- tion between HBsAg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HC.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定期随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队列在肝癌发生中的病因学和临床意义。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对HBsAg携带的744人和相应的HBsAg阴性的895人进行了8年3个月的前瞻性随访观察,同时建立血清库和进行详细的个人史调查。结果:(1)HBsAg阳性组年平均肝癌发生率为177.29/10万,高于HBsAg阴性组的69.53/10万,相对危险度为16.9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他肿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个人史调查结果提示,发生肝炎到诊断肝癌的平均时间为14.5年,中位时间13年;肝硬化到诊断肝癌的平均时间为6.4年,中位时间5.5年。(3)肝癌患者较差的经济状况,长期饮酒、吸烟,曾患肝病与慢性胃肠道疾病以及肝癌家属史均高于非肝癌组(P<0.001),其他的个人嗜好、生活史、疾病史及家属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前瞻队列中发现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率(16.44%)及1年生存率(31.51%)均明显高于当地就诊肝癌患者(分别为8.7%、9.7%,P<0.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男性、年龄在20-60岁之间、HBsAg携带及/或有肝病史、家属肝癌史者,是肝癌的高危险人群。用甲胎蛋白测定结合B型超声检查定期随访,能使肝癌病人获得早期发现,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的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并探讨HBsAg浓度用于HBeAg阳性病例监测HBV复制水平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其中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者共296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uorescence quantitmivePCR,FQ-PCR)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IFA)测定乙型肝炎病例的血清HBVDNA水平、血清HBeAg和HBsAg浓度。比较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以及不同HBsAg浓度病例的DNA水平,同时进行HBsAg浓度与DNA水平相关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浓度的HBsAg初步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结果:若以血清HBVDNA大于或等于10^5拷贝/mL为阳性,则其中228例为DNA阳性(77.03%)。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但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除HBsAg浓度特别增高达180p.g/L以上的病例DNA阳性率稍高外(χ^2=3.998,P〈0.05),其余不同HBsAg浓度的病例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HBsAg浓度水平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血清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宜以HBsAg浓度监测这些病例的HBV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5.
GOR是与HCV感染密切相关的宿主细胞单拷贝基因产物,本文报告了GOR抗体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的阳性率为9.42%(13/138)其中HBsAg阳性者为6.32%(6/95)抗HCV阳性者为0%(0/3),HBsAg抗HCV均为阳性者87.5%(7/8),HBsAg抗HCV为均阴性者为0%(0/32);在其它非肝癌肿瘤者中为14.29(4/28),而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西隆安县不同家系人群HBs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先证者为基础的家系调查方法,根据先证者血清HBsAg检测结果和患肝癌情况,将先证者为HBsAg(+)肝癌患者的家系成员定为HBsAg(+)的肝癌组(A组),根据1∶1的匹配原则,从本村屯中选择HBsAg(+)的非肝癌及HBsAg(-)的非肝癌作为先证者调查家系成员,分别组成HBsAg(+)的非肝癌组为B组,HBsAg(-)的非肝癌组为C组。对3组先证者的一级、二级亲属进行肝癌患病情况调查,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HBsAg。结果 3组共调查42个家系778名家族成员,共采得血液标本246人份。HBsAg阳性率为38.62%(95/246),肝癌发病率为8.74%(68/778)。A组、B组、C组中,组内一级、二级亲属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内肝癌发病率一级亲属显著高于二级亲属(P均<0.05);C组内一、二级亲属肝癌发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BsAg阳性率和肝癌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组HBsAg阳性率高于C组(P<0.01),A组肝癌发病率高于B、C组(P<0.01)。结论先证者为HBsAg(+)且患肝癌的家系成员是HBV感染及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要注意接种乙肝疫苗及预防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7.
10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和其病理特征。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05例PHC患者,检测了解其HBV感染史和感染模式,并分析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结果:105例PHC患者中HBV感染102例,感染率达97.1%,以HBsAg、抗-HBe和抗-HBc的阳性率最高(53.3%)。而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次之(为23.8%),肝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细胞癌(HCC)占94.3%(99/105),结节型、巨块型、小肝癌分别占60.9%、30.5%、和8.6%。多分布在肝右叶(占63.8%),85%合并有肝硬化。结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PHC以肝细胞癌、低分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肝右叶、以结节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 HBV感染及 AFP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 12 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 (HBV- M)及 AFP。结果 :12 2例 PHC患者中 ,HBs Ag阳性 110例(90 .2 % ) ,阴性 12例 (9.8% ) ,HBs Ag阳性者 AFP中位数 1110 ng/ m L,阴性者 14 7ng/ m 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0 5 ) ,HBs Ag阳性的 PHC患者 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 PHC患者 HBV感染模式分析中 ,HBV感染 117例 ,感染率为 95 .9% ,HBe Ab及 HBc 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 90 .2 %、0 .8%、7.4 %、71.3%和 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 (6 3.1% ) ,HBs Ag及 HBc Ab二项阳性 16例 (13.1% ) ,“大三阳”9例 (7.4 % ) ,HBs Ag及HBe Ab二项阳性 5例 (4 .1% ) ,全阴 5例 (4 .1% ) ,HBe Ab及 HBc Ab二项阳性 4例 (3.3% ) ,HBs Ag单项阳性 3例 (2 .5% ) ,HBs Ab、HBe Ab及 HBc Ab三项阳性 1例 (0 .8% ) ,HBc Ab单项阳性 1例 (0 .8% )。PHC患者 HBV- M及 AFP结果对比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的比例明显高于 AFP正常组 (31.6 % ) (P<0 .0 0 5 ) ,而 HBV- M阴性者 AFP升高 (2 0 .0 % )的比例明显低于 AFP正常组 (80 .0 % ) (P<0 .0 1)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相似文献   

19.
135例原发性肝癌血清HBV标志物与AFP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忠  陈枝俏 《华夏医学》2006,19(3):394-39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35例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PHC患者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1例(89.6%),感染模式HB sA g、HB eA b、HB cA b 3项阳性(小三阳)为68例(50.4%)。135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76例慢性乙型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外周血HBsAg,如BeAg和HBV DNA水平,常规病理和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结果外周血中HBeAg阳性的患者中有91.49%HBV DNA阳性,而在如BeAg阴性的患者中,有58.62%的患者HBV DNA阳性,只有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HBV DNA的复制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中度以上的血清HBV DNA多呈高水平分布。所有样本肝组织的HBsAg均为阳性,从肝组织不同HBsAg表达强度下,HBcAg表达的趋势来看,HBcAg有随着HBV DNA量的增加而表达增强的趋势。结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HBV的复制水平而不能反应肝脏损伤程度。同时肝组织内的HBsAg检测更适合于低水平HBV感染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