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4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预后及死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预后及死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对64例PM/DM患者进行10年以上追踪随访,以观察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种(PM/DM)、实验室检查、伴发的系统损害以及是否伴有恶性肿瘤等因素对预后及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死亡20例,病死率31.25%.5年生存率为78.13%,10年生存率为68.75%.发病年龄、性别、病种、血沉(ESR)、肌酸激酶(CK)、联合运用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因素与预后及死亡无相关性(均P>0.05).而恶性肿瘤、肺间质病变与预后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结论:PM和DM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且结论不一,本组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间质病变伴感染和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华夏医学》2001,14(6):925-926
皮肌炎 (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DM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各家报道从 6 %~ 6 0 %不等。现就我科 1987~ 1998年的 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 18例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收集 1987~ 1988年间的门诊及住院的皮肌炎患者共 141例 ,均符合 Bohan- Peter197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 ]。发现恶性肿瘤 18例 ,恶性肿瘤发生率 12 .7%。1.2 性别与伴发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 1表 1 性别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性别皮肌炎伴发肿瘤数 %男性 42 112 6 .2女性 99 7 7.11.3 年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显像(CT)在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伴恶性肿瘤中的影像特点,为DM/PM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DM/PM并发肿瘤的患者和39例同期未并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8FDGPET/CT影像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6例DM/PM患者中并发肿瘤17例,包括淋巴瘤5例(其中3例为T细胞淋巴瘤),肺癌7例,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胸腺瘤各1例,肿瘤病灶的18FDG摄取较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47~22.93(7.67±6.60)。全部患者中22例患者18FDGPET/CT显像示全身肌肉弥漫性摄取升高,肌肉的SUVmax为0.71~2.93(1.43±0.68),其中9例患者(40.91%)伴有恶性病变;26例患者18FDGPET/CT显像示局部肌肉摄取升高,肌肉的SUVmax为1.06~8.74(2.62±1.65),其中6例患者(23.08%)伴有恶性病变;8例患者的18FDGPET/CT显像示全身肌肉18FDG未见摄取升高,其中3例患者(37.50%)伴有恶性病变。15例并发间质性肺炎,其中2例患者(13.33%)伴有恶性病变。结论: 肿瘤相关性DM的18FDGPET/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中全身肌肉弥漫性摄取升高者肿瘤发病率最高;对可疑DM/PM伴恶性肿瘤患者,18FDGPET/CT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疾病伴发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伴发肿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4 例风湿病伴发肿瘤患者的发病、诊断经过及其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结果24 例因风湿病症状就诊的患者所患风湿病10 种,分别为类风湿关节炎(RA)7 例,皮肌炎与多肌炎(DM /PM )4 例,干燥综合征(SS)3 例,白塞病(BD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各2 例,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PM R )、强直性脊柱炎(AS)、牛皮癣关节炎(PsA )、反应性关节炎(ReA)及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 A )各1 例;所患肿瘤性疾病16 种,分别为肝癌、乳腺癌、白血病各3例,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各2 例,结肠癌、胃癌、喷门癌、直肠癌、绒癌、肾癌、甲状腺癌、胸腺瘤、皮肤黑色素瘤、睾丸支持细胞瘤各1 例,其中1 例SLE 患者先后发生2 种肿瘤。肿瘤先于风湿病者4 例(16.0%),后于风湿病者11 例(44.0%),与风湿病同时发生者10 例(40.0%)。23 例(92%)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除1 例为随诊发现、3 例为常规检查发现外,余均经有目的检查而发现肿瘤;除AFP 、PSA 、HCG 外,临床常用的肿瘤筛选指标对风湿病患者发现肿瘤帮助不大。结论多种风湿病可伴发多种肿瘤性疾病。对有风湿病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和对常规抗风湿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肺部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患者的肺部病变特点,以利于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PM/DM的肺部影像学、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资料及相关因素,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M/DM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54.9%,其中肺间质病变(ILD)最多见,其次为胸膜炎和肺动脉高压,肺功能异常以小气道损害为主。合并ILD组发热、关节炎和抗Jo-1抗体阳性的发生率高,而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显著低于无ILD组。DM组易伴发肿瘤。结论:PM/DM患者肺部病变发生率高,以ILD多见,其发生与发热、关节炎、CK、AST、抗Jo-1抗体有相关性。小气道是PM/DM的肺部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6.
皮肌炎/肌炎并发恶性肿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皮肌炎/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减低误诊率。方法收集我院近3年的住院病人中确诊皮肌炎/肌炎病例,就其中并发肿瘤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符合皮肌炎/肌炎诊断标准的共47例,并发肿瘤14例,占29.79%;良性肿瘤4例,占8.51%;恶性肿瘤10例,占21.28%;皮肌炎35例,8例并发恶性肿瘤,占22.86%,;肌炎12例,2例并发恶性肿瘤,占16.67%。平均发病年龄为48.6岁。发现恶性肿瘤距皮肌炎/肌炎的平均病程为6.5个月。消化道肿瘤2例,鼻咽癌3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1例,小脑肿瘤1例,前列腺癌1例。10例DM/PM病人的肌酶变化中2例以CPK升高为主,6例表现LDH,HBDH持续升高,2例肌酶正常。10例病例中6例并发肺间质病变,占60.00%。10例患者均对激素治疗反应差。控制PM/DM同时积极治疗肿瘤,8例DM/PM症状明显改善,目前仍存活,2例死于后期的严重感染。结论皮肌炎/肌炎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高度的相关性。尤其并发肿瘤患者肺间质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PM/DM者。对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都应常规进行肿瘤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伴发肺部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DM/PM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HRCT、肺功能检查、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M/PM伴发肺部损害的27例患者中,出现肺部症状23例(85%),无肺部症状4例(15%)。患者有咳嗽(44%)、咳痰(30%)、呼吸困难(11%)等症状。分别有63%、67%、56%、44%的患者血沉、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升高。29%的患者抗Jo-1抗体呈阳性。肌电图显示所有患者均有肌源性改变。胸部HRCT检查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肺功能检查发现以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较好。结论对于DM/PM患者尤其伴有肺部症状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胸部HRCT、肺功能等检查,以早期发现肺部病变,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湿病合并肿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6例风湿病伴发肿瘤的发病、诊治经过及转归。结果 26例风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种类呈多样性。12例在风湿病的活动期发现,呈晚期表现,14例在例行系统检查中发现,临床可出现风湿病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8例患者肿瘤酶学检查阳性。结论 风湿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疾病本身表现的多样性,肿瘤的初期症状常常被掩盖,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部分患者可能有风湿病与肿瘤的交叉抗原反应,酶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注意其本身的致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合并消化道受累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1986年3月~ 2010年6月住院的192例PM/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参数的特点,比较伴消化道受累与不伴消化道受累的PM/DM患者的差异.结果:192例患者中82例(42.7%)合并消化道受累:其中吞咽功能障碍71例,食道裂孔功能障碍8例,食管炎4例,食道蠕动减弱10例,胃蠕动减弱6例,胃张力减低2例,伪膜性肠炎1例,肠气囊肿1例.在PM和DM中,上述消化道受累类型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消化道受累组与不合并消化道受累组在诊断、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前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后者,抬头困难的发生率较后者高,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均P<0.05).其他常见临床表现,如四肢无力、Gottron征及向阳性皮疹的发生率、实验室检查中的肌酸激酶、血沉、C反应蛋白的升高程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发病年龄较轻及有抬头困难的PM/DM患者更易合并消化道受累,而合并肺间质疾病的PM/DM患者消化道受累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一、非特异性皮肤损害非特异性皮肤损害,虽不是恶性肿瘤在皮肤的转移性损害,但可提示患者对肿瘤所表现的免疫反应,而作为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参考。 (一)皮肌炎:有作者报道,40岁以上的皮肌炎患者中,50~70.5%伴发恶性肿瘤。多数是先发皮肌炎的症状,平均于11.7月后发现肿瘤。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种类和部位无特殊规律。沈大为统计皮肌炎181例,伴发恶性肿瘤者27例(占14.3帕),其中鼻咽癌10例,肺癌4例,胃癌2例,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胆囊癌、子宫原位癌及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2例PM和D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M和DM的常见症状为肌痛、肌无力、皮疹,常伴有内脏受累,DM易合并恶性肿瘤,肌酶、肌电图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PM和DM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要注意恶性肿瘤的监测,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是PM/DM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皮肌炎伴恶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近 2 0年住院的 82例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82例均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 ,以 3 0岁~年龄段的发生率较高 ,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占绝大多数 ,其中鼻咽癌最常见。皮肌炎多出现在恶性肿瘤发生之前 ,时间为 1~ 6个月 ,但也可两者同时发生或恶性肿瘤先于皮肌炎发生。其中 2 6例死亡 ,5 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肿瘤后 ,皮肌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结论 皮肌炎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 ,对于 3 0岁~年龄段的皮肌炎患者 ,应该尽量寻找恶性肿瘤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21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结果 DM/PM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1.54%,以肺癌、肝癌为主;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DM/PM病情明显好转;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1年死亡率为57.89%,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结论 DM/PM易合并恶性肿瘤,其肿瘤类型与当地好发肿瘤一致,DM/PM的病情与恶性肿瘤的控制情况有密切关系,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DM/PM)并发心脏损害(cardiacinvolvement,C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3年来住院的91例DM/PM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DM/PM患者并发CI,并发率为61.5%,其中心电图异常39例、超声心动图异常21例、心力衰竭3例、心肌梗死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病类别、性别、年龄、病程、肌力、心悸症状、雷诺现象、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K-MB/CK比值与DM/PM并发CI无显著相关,肺间质病变、AST/CK比值与DM/PM并发CI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间质病变、AST/CK比值都与DM/PM并发CI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以AST/CK比值0.172作为判断DM/PM并发CI的临界值时,判断灵敏度71.4%、特异度60%。结论:DM/PM常并发亚临床表现的CI,肺间质病变、AST/CK高比值水平是DM/PM并发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秀琳  郭华  张巧  钱桂生  方勇飞 《重庆医学》2011,40(19):1899-1900,1903
目的通过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抗Jo-1抗体的关系,探讨如何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抗Jo-1抗体阳性36例和阴性118例PM/DM患者,比较两组首发症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结果抗Jo-1抗体阳性组以呼吸道症状首发者明显高于阴性组(52.8%vs 3.4%,P<0.05),伴发肺部感染、多关节炎、发热等症状多,RF阳性率较高,与抗R0-52、抗SSA/SSB相关性较强,检出率较高,易误诊或漏诊。部分PM/DM合并ILD患者仅有呼吸困难症状易误诊为心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感染等疾病,而部分患者却因无相关呼吸系统症状而漏诊ILD。结论 PM/DM或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均需积极完善包括抗Jo-1抗体的抗核抗体谱、肌酶谱的检测及高分辨螺旋CT、肺功能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Bohan和Peter诊断标准,选择2000-2008年本院DM(n=60)和PM(n=30)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访至2009年8月或死亡时。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清肌酸激酶、肺病、心脏受累、伴发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强的松、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分析20例行肌活检检查的特点。结果90例患者平均51岁(6~74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61例。四肢近端肌肉为最常见受累肌(83.3%),其次依次为颈肌(25.6%)、咽喉肌(12.2%)和咀嚼肌(2.2%)。42例(46.7%)并发肺部疾患,其中29例(32.2%)确诊为肺间质病变。13例(14.4%)合并心脏受累。13例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其中DM合并结缔组织病9例,PM合并4例。PM和DM各合并恶性肿瘤2例。20例行肌活检示11例有典型炎性细胞浸润,4例有皮肌炎病理学改变,未见明显异常2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其中PM死亡5例(16.67%),DM死亡13例(21.67%)。发病1年生存率为9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压和血糖与老年人不同死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提供指导方向。方法:在资料相对完整的死亡患者883例中,选择年龄>60岁的501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糖尿病人群180例,分为:糖尿病高血压组(DM/HT组,108例,占60.14%)和糖尿病非高血压组(DM组,72例,39.86%);非糖尿病人群321例,分为:非糖尿病高血压组(HT组,130例,40.50%)和非糖尿病非高血压组(非DM/HT组,191例,59.50%)。观察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和死因(主要是指心脑血管意外、肿瘤、感染和尿毒症)。结果:①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非糖尿病40%,糖尿病60%,且男性好发;②DM/HT、HT脑出血是第一位死因,超过30%;DM、非DM/HT血管意外仅20%,且以梗塞性疾病为主;③DM、非DM/HT恶性肿瘤是第一位死因;高血压与肿瘤无关(肾梭形细胞癌除外);④糖尿病2个亚组感染患病率高;⑤DM/HT组、HT组尿毒症患病率高于其余两组;⑥多元回归分析后,收缩血压、舒张血压与心脑血管意外相关,与肿瘤、感染无关,前者与尿毒症也有相关性;空腹血糖与4种死因均相关。结论:血压和血糖与老年人不同死因之间有相关...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因发病率高,且对肿瘤预后影响大,目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既往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症达20%~35% [1-2].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导致早期低识别率、低诊断率及伴发抑郁症所带来痛苦的低治疗率,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有效的抗抑郁剂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且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但肿瘤伴发抑郁症的治疗却少有报告,为此,本研究探讨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综合医院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因发病率高,且对肿瘤预后影响大,目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既往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症达20%~35% [1-2].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导致早期低识别率、低诊断率及伴发抑郁症所带来痛苦的低治疗率,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有效的抗抑郁剂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且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但肿瘤伴发抑郁症的治疗却少有报告,为此,本研究探讨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综合医院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是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它是由于癌肿影响远隔组织和器官产生症状,而非癌肿直接侵犯该组织和器官.多种肿瘤均可伴发副癌综合征,最常见的为肺癌,此外消化道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鼻咽癌、白血病等均有报道.副癌综合征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发生在肿瘤发现之前、之后或同时,一旦出现该综合征几乎均预示预后不良,也有学者认为发生副癌综合征的恶性肿瘤预后要好于未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