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改善癫痫发作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 将158例伴发抑郁症状的癫痫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系统治疗,疗程均为4周.入组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与基线相比,研究组HAMD评分在第1周末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HAMD评分在第2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P<0.05).在治疗后的第1、2、4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的第4周末,研究组临床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均可有效、安全地改善癫痫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而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彭晶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557-559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与单用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效果、安全性、依从性及复发率的情况。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湖北省孝感市康复医院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随访1年。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75.9%,对照组显效率为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治疗后2、4、6周,研究组患者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9±6.2)vs.(23.4±3.5)、(15.1±5.1)vs.(19.3±7.8)、(8.5±3.1)vs.(14.6±3.5)(P均0.05)]。CGI-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0.56)vs.(3.65±0.82)、(2.32±0.64)vs.(2.85±0.35)、(1.51±0.52)vs.(2.28±0.31)(P均0.05)]。两组TESS评分各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6个月、12个月随访依从性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89.7%vs.72.4%,75.9%vs.62.1%),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0.7%)vs.(41.4%)]。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可能有助于改善惊恐障碍,提高远期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每周一次的团体人际心理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17和SD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HAMD-17和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GQOLI-74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研究组GQOLI-74总评分、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性激素治疗,研究组选用性激素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定抑郁症状、WHO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生存质量。结果两组基线时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HAMD-17评分[(6.7±1.9),(10.8±5.5)]比较及与治疗前[(25.2±5.2),(24.5±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WHOQOL-BREF各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WHOQOL-BREF生理领域[(14.24±2.81)vs.(11.31±2.37)]和心理领域评分[(15.66±2.04)vs.(12.12±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拉莫三嗪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伴MECT治疗应答不理想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天津市安定医院就诊的伴MECT抵抗的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接受拉莫三嗪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10、12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在治疗第2、4、8、12周末进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第2周末,两组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末起,两组HAMD-2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同期试验组HAMD-2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和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4%vs.30.3%)、(27.3%vs.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vs.12.1%,P=0.063)。结论拉莫三嗪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MECT抵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PSD诊断标准,共纳入102例PSD患者。随机将PSD患者分为研究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各51例,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及焦虑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01),且研究组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可显著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6例)和艾司西酞普兰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相应的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分;治疗8周以HAMD减分率评价疗效;随访6及12个月观察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4例和32例完成8周疗程。治疗前两组HAMD、HAMA、CGI-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HAMD、HAMA、CGI-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4周末研究组HAMD、HAMA、CGI-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6~8周两组间各量表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及12个月时研究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42、7.675;P均<0.01);12个月时复发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021,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更快地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症状,提高远期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低频r TMS(1Hz)刺激右侧前额叶背外侧部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期6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于治疗后第1、2、4、6周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各时点两组HAMA、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从第1周末开始,研究组HAMA、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vs.63.33%,χ~2=4.356,P0.05),且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0.96)分vs.(2.13±0.90)分,P0.05]。结论低频r 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GAD疗效可能优于单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剂量帕利哌酮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6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奇数组为研究组、偶数组为对照组,研究组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帕利哌酮,对照组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安慰剂治疗,于用药前、治疗1、2、4、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4.31±2.11),(9.21±2.87)],HAMA评分[(3.54±1.21),(10.31±1.06)]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HAMD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帕利哌酮对抑郁症的治疗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2013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60例焦虑症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对疗效、安全性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vs.80.0%,χ2=0.391,P0.05]。治疗第1周末后,两组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2)分vs.(4.8±0.8)分,t=4.824,P0.05]。观察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类似,但恶心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1,P0.05),其余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0.903,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伴失眠的老年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米氮平组(n=35)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n=33)。米氮平组起始剂量7.5~15 mg/d,最高不超过45mg/d,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从5 mg/d开始服用,最高量不超过20 mg/d,观察期为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末测评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评定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8周,米氮平组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vs.90.9%,χ2=0.124,P0.05)。治疗8周末,米氮平组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2.52)vs.(9.14±2.42),t=4.98,P0.01]。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安全有效,但米氮平因其可快速改善睡眠质量,更适合对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伴有幻听的患者分为CBT干预组(研究组)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片治疗,CBT组药物剂量约为对照组的1/3,同时予以CBT干预。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及随访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幻听量表(AHR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及随访6个月两组的PNASS评分、AH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随访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6,P0.05)。结论 CBT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足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均有临床效果,前者疗效的持续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优于后者,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标签设计,103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到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氟西汀治疗组,治疗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疗效,意向治疗分析法(Intent to Treat Analysis,ITT)处理研究数据。对中途退出或失访的病例按照末次观察推进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处理缺失值。结果治疗8周脱落率艾司西酞普兰组低于氟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21%:41%,χ^2=4.82,P〈0.028);完成8周疗效观察的病例,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90.3%;氟西汀组有效率8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1.282,P=0.673);ITT分析显示两组8周时疗效显著性差异,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改善的时间早于氟西汀组,且不良反应率低于氟西汀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和耐受性均优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表达性艺术治疗对于抑郁症残留症状的疗效.方法 60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后存在残留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表达性艺术治疗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在基线期和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疗效.结果 基线期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17、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HAMD-17减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9),研究组HAMA减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0).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表达性艺术治疗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的残留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舍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及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4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利哌酮合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对照组(单用帕利哌酮),治疗12周。于治疗第0、4、8、12周监测血清BDNF浓度,同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4.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O.05);②疗后8、12周,两组BDNF浓度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BDNF浓度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2.0814,2.4719;P〈0.05);③两组PANSS总分和各阴性因子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但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阴性因子分差异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2.014,P〈0.05);④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帕利哌酮合用艾司西酞普兰可明显提高BDNF浓度,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服用利培酮和奥氮平两组,其中利培酮组29例,给药初始剂量为4 mg/d,2周内逐渐加至6 mg/d,观察至8周末;奥氮平组25例,给药初始剂量为10 mg/d,2周内逐渐加至15mg/d,观察至8周末。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8周末测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利培酮组治疗前后血清TT3、TT4、FT3、FT4、TS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前后血清TT3、T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0.28)pg/mlvs.(2.81±0.26)pg/ml,(0.91±0.2)pg/mlvs.(0.77±0.14)pg/ml,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血清TT3、FT3水平升高,较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无实质影响,奥氮平能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FT3、FT4的水平,在治疗中应注意监测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方法 48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和对照组24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为12周,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PCL-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4、8、12周末,两组PCL-C的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回避症状评分及PCL-C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第8周末研究组PCL-C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12周末,研究组PCL-C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评分及PCL-C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4、8、12周末,两组的STAI中状态焦虑评分及SD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P<0.01);治疗后第8、12周末,研究组STAI中状态焦虑评分及SD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显效率(70.8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对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伴躯体症状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治疗组(研究组)和单纯度洛西汀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HRSD-17)、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及副作用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HRSD-17评分和SCL-90躯体化因子分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第2周末起,两组HRSD-17评分和SCL-90因子分值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患者均能耐受,未做特殊处理。结论氨磺必利合并度洛西汀对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单一使用度洛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9.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方法 ,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后第2、4、8、1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12周末HAMD减分率分别为(49.06±19.99)分、(28.88±16.75)分,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12周末CGI减分率分别为(2.02±1.00)分、(3.01±1.12)分,两组间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TES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既有效又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适合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