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同源性。方法收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12株;所有菌株进行黏液丝试验,PCR方法检测高毒力相关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2株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黏液丝试验阳性率为75%;检出K1(6株)、K54(1株)和K57(5株)3种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wca G、rmp A、ure A、fim H、mrk D、uge、Aer和iro NB检出率均为100%;iuc B检出率为83.3%;未检出cf29a基因;mag A、all S和kfu BC基因仅在K1血清型菌株中检出。MLST发现ST23(4株)和ST25(3株)为主要检出型,其次为ST412(2株)以及ST1660、ST1049和ST11各1株;PFGE结果显示1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8个型,其中3株K1型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结论分离的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均为高毒力菌株,ST23和ST25为主要检出ST型别,ST1049型为首次报道。PFGE结果呈现出遗传多样性,K1型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方法收集75株肝脓肿患者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 2系统检测耐药性;PCR法检测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75株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16%,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为4%,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血清型分布以K1型(62.7%)为主,其次为K2型(21.3%),其他型别K5、K20、K54及K57均占2.7%,4株(5.3%)未分型。毒力基因以rmp A和aerobactin检出率最高,分别达98.7%和97.3%,其次为kfu(68%)、wca G(66.7%)和all S(57.3%)。K1血清型菌株中以rmp A、wca G、aerobactin、kfu和all S 5种毒力基因同时携带为主,占83%;K2、K20和K57型菌株的主要携带模式为rmp A+aerobactin;K5型为rmp A+aerobactin+kfu;K54型为rmp A+aerobactin+wca G。结论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K1、K2型是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检出率最高,K1血清型毒力基因检出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膜孔蛋白omp K36基因型分布、毒力、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离自血液样本的肺炎克雷伯菌103株,并检索临床资料。采用K-B法检测菌株耐药性;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检测omp K36基因型、常见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结果 10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omp K36基因型分为A型15株(14.6%)、B型10株(9.7%)、C型34株(33.0%)、D型41株(39.8%)和未分型3株(2.9%)。其中,A型HMV表型、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毒力基因rmp A、aerobactin、iuc B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5)、6.7%(1/15)、0(0/15)和0(0/15);B型相对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10)、20.0%(2/10)、20.0%(2/10)、20.0%(2/10)和20.0%(2/10);C型相对应的阳性率为50.0%(17/34)、52.9%(18/34)、58.8%(20/34)、61.8%(21/34)和44.1%(15/34);D型相对应的阳性率为7.3%(3/41)、4.9%(2/41)、9.8%(4/41)、7.3%(3/41)和34.1%(14/41)。各基因型菌株间HMV表型、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毒力基因rmp A、aerobactin、iuc 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型菌株各阳性率均最高。各基因型菌株间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型菌株耐药率最高。结论 HMV表型、常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rmp A、aerobactin、iuc B主要见于C型;omp K36分型有助于预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分型、毒力基因和血清型特点。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菌株75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DNA测序以确定其表型和基因型)和同期分离的敏感株97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PCR检测9种毒力基因all S、rmp A、mrk D、kfu BC、cf29a、fim H、uge、wab G、ure A和K1、K2、K5、K54、K57、K206种血清型。比较产KPC-2和非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差异。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有61株细菌经改良Hodge试验初筛为产碳青霉烯酶菌株,PCR扩增及DNA测序确定其为产KPC-2酶。PFGE结果显示,依据相似度80%的折点,产KPC-2酶组的61株细菌来源于30个克隆菌株,不产KPC-2酶组的111株肺炎克雷伯菌来源于96个克隆菌株。all S基因在不产KPC-2组中的阳性率(21.9%)高于在产KPC-2组的阳性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型K1、K2和K54在产KPC-2组与不产KPC-2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种血清型未检测到。结论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携带的尿素酶基因all S减少,且大多不属于高致病性血清型,但作为高度耐药菌,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82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7种常见毒力基因(rmp A、rmp A2、aerobactin、mrk D、iro N、mag A、wca G),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分数(毒力基因个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82株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中,黏液丝试验阳性占31.7%(26/82),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阳性率为40.2%(33/82),二者均阳性24株,阳性率为29.3%(24/82),毒力分数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2。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高毒力荚膜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2.3%(24/26)和16.1%(9/56),毒力分数P50分别为5和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分数P50为5.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中,K1/K2/K57型的毒力分数与K5/K20/K5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表型菌株和非HM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3/26)和73.2%(41/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为60.6%(20/33),不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中,K54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阳性率为6/8。结论致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强毒力和(或)生物膜阳性菌株,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和临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8株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鉴定药敏仪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拉丝试验筛选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5种常见荚膜血清型。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同源性分析。收集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常用抗菌药物敏感肺炎克雷伯菌(SKP)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15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CRKP 22株(13.9%),SKP 29株(18.4%)。CR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全部表达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其中1株同时携带金属酶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IMP-4。拉丝试验结果显示,51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3株为hvKP,其中CRKP2株、SKP11株。SKP菌株uge、iutA、mrkD、alls、aerobactin基因检出率高于CRKP菌株,ybtA基因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医院分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共检测肺炎克雷伯菌196株,有62株可判定为Hvkp,检出率为31.6%。62株Hvkp中毒力基因peg589、iroB、p-rmpA、p-rmpA2和irp2的检出率分别为88.7%、93.5%、96.7%、88.7%和66.1%,血清荚膜型K1和K2的检出率均为30.6%。Hvkp菌株对绝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而经典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对绝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5%以上。结论 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Hvkp构成比很高,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低于经典菌株,提示应重视监测Hvkp菌株的耐药性,防止其在临床播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aac(6')-Ib-cr在肠杆菌科细菌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敏感株与耐药株中及在ESBL阳性株和阴性株中的分布状况和比较分析.方法 从2006年全国美平耐药监测网点中收集241株非重复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环丙沙星等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检测所有菌株的aac(6')-Ib基因;并以内切酶BtsCI酶切消化aac(6')-Ib的PCR阳性产物和/或DNA测序以确定aac(6')-Ib-cr.结果 在241株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61.4%(148/241);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24/241);ESBL阳性株占56.8%(137/241).aac(6')-Ib-cr的总阳性率为12.4%(30/241).经χ2检验,aac(6')-Ib-cr基因在环丙沙星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和20.3%,χ2=20.655,P<0.05);在阿米卡星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和16.7%,χ2=0.112,P>0.05);在ESBL阳性株与ESBL阴性株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和7.7%,χ2=3.797,P>0.05).结论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广泛,而且该基因在环丙沙星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阿米卡星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SBL阳性株与阴性株中的检出率亦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宁酸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1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KP 13883)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单宁酸对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单宁酸对菌株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单宁酸对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rkA、luxS和wbbM)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3株CRKP均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MIC≥64μg/mL。单宁酸可以明显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能力(P0.05),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单宁酸可以降低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和脂多糖相关基因wbbM的表达量。结论单宁酸可以通过降低luxS和wbbM的表达来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乾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900-2902
目的 探讨某院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与携带毒力基因种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90株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观察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耐药性与携带毒力基因种数的关系.结果 19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99株(52.11%)来自痰液标本,53株(27.89%)来自脓肿穿刺液或脓性分泌物标本,16株(8.42%)来自腹水标本,10株(5.26%)来自血液标本,12株(6.32%)来自尿液标本.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3.68%、37.89%、32.63%、33.68%、32.63%.毒力基因aer-1、rmpA、magA、ybt、gyrB-2、wcaG的检出率分别为54.74%、48.95%、15.79%、53.16%、51.58%、21.0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的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携带毒力基因种数和耐药药物种数呈负相关(r=-0.869,P<0.05).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头孢菌素类、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毒力基因aer-1、rmpA、ybt、gyrB-2的检出率较高,且携带毒力基因种数越多,耐药的药物种数越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分离的不同耐药表型肺炎克雷伯菌(KP)生物膜形成能力与RyhB基因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该院呼吸道感染分离的46株KP,检测菌株的耐药性,构建KP体外感染模型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检测KP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PCR法扩增RyhB基因。结果46株KP根据耐药谱分为4个耐药表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6株(占13.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18株(占39.1%),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13株(占28.3%),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9株(占19.6%)。科室来源排名前3为重症监护室11株(占23.9%),呼吸科8株(占17.4%),神经外科7株(占15.2%)。CRKP生物膜形成能力低于产ESBLsKP、MDRKP(P<0.05);HvKP生物膜形成能力低于产ESBLsKP、MDRKP(P<0.05);CRKP与HvKP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产ESBLsKP与MDRKP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产ESBLsKP和MDRKP存在特异性条带,CRKP和HvKP不存在特异性条带。不同耐药表型与RyhB基因表达的交互作用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有关,且RyhB基因阴性表达时,会导致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结论该院的产ESBLsKP和MDRKP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容易携带RyhB基因,RyhB基因正调控KP生物膜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AK)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HAK)、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差异,并探讨毒力因子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离于临床血流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利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41.5%)拉丝试验阳性;主要荚膜分型K1型8株(19.5%),K2型5株(12.2%),K57型3株(7.3%),3类荚膜血清型共占39.0%;黏液表型编码基因A(rmp A)阳性19株(46.3%),其中16株HMV表型阳性;20株菌需氧菌素基因aerobactin阳性,其中19株rmp A阳性。CAK与HAK的HMV表型(65%/19%)、rmp A(70%/2.38%)、aerobactin(70%/28.6%)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VKP与CKP的荚膜血清型K1(35.29%/8.33%)、毒力基因rmp A(94.12%/12.5%)和aerobactin(94.12%/16.67%)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耐药情况较HMVKP严重。非产ESBL菌株较产ESBL菌株的HMV表型、高毒力荚膜型K1/K2/K57及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的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主要见于CAK,且HMV表型菌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因子,这类菌株大多为非产ESBL的敏感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银染法与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株生物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方法 对经Vitek-2鉴定的150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生物膜形成实验,分别经银染和结晶紫染色,再随机挑选20株进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15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银染法生物膜检出率为38.7%.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100%.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10株菌中生物膜检出率为45%.其敏感性100%,特异性79%.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银染法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均可用于生物膜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1-3月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45株,采用拉丝实验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初筛,并将初筛阳性菌株的DNA作为模板,分别对毒力基因peg-344、peg-589、iroB、iucA、terB、c-rmpA、p-rmpA和p-rmpA2等进行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并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菌株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145株菌种中初筛阳性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56株,阳性率为38.62%(56/145)。56株初筛阳性菌株中,iucA基因阳性菌53株(94.64%),iroB基因阳性菌54株(96.42%),terB基因阳性菌51株(91.07%),peg-344基因阳性菌55株(98.21%),peg-589基因阳性菌51株(91.07%),p-rmpA基因阳性菌51株(91.07%),p-rmpA2基因阳性菌51株(91.07%),c-rmpA基因阳性菌仅有4株(7.14%)。145株菌株标本主要分离自痰液,菌株来源最多科室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毒力荚膜血清型、常见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碳青霉烯类耐药以及生物膜培养时间等因素与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比较结晶紫染色定量检测法检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组(CRKP组)和肺炎克雷伯菌组(KPN组)的吸光度值(A值),并在生物膜培养的不同时间进行A值比较。PCR扩增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2、K5、K16、K20、K54、K57)、5种常见毒力基因[magA(K1)、rmpA、mrkD、wabG、allS]以及8种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blaKPC、blaIMP、blaNDM、blaVIM、blaOXA-M)。结果两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A值为0.454~0.936,在培养12h时,两组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18h时,CRKP组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KPN组强(P0.05)。比较培养12h和18h两个时间段生物膜的A值,CRKP组培养18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较12h更强(P0.05);KPN组结果相同。24份标本均未检出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2、K5、K16、K20、K54、K57),5种常见毒力基因[magA(K1),rmpA、mrkD、allS、wabG]仅检出1例(4%)。耐药基因blaTEM占54%、blaSHV占42%、blaKPC占46%、blaIMP占4%。结论培养时间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在临床观察生物膜形成试验中的结果,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其他因素以及深层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更多实验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膜孔蛋白ompK36基因型分布及其毒力、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离自血液样本的肺炎克雷伯菌103株,并检索临床资料。采用K-B法检测菌株耐药性;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检测ompK36基因型、常见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结果10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ompK36基因型分为A型15株(14.6%)、B型10株(9.7%)、C型34株(33.0%)、D型41株(39.8%)和未分型3株(2.9%)。其中,A型HMV表型、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毒力基因rmpA、aerobactin、iucB的阳性率分别为0(0/15)、0(0/15)、6.7%(1/15)、0(0/15)、0(0/15);B型相对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10)、20.0%(2/10)、20.0%(2/10)、20.0%(2/10)、20.0%(2/10);C型相对应的阳性率为50.0%(17/34)、52.9%(18/34)、58.8%(20/34)、61.8%(21/34)、44.1%(15/34);D型相对应的阳性率为7.3%(3/41)、4.9%(2/41)、9.8%(4/41)、7.3%(3/41)、34.1%(14/41)。各基因型菌株间HMV表型、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毒力基因rmpA、aerobactin、iuc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型菌株各阳性率均最高。各基因型菌株间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型菌株耐药率最高。C、D型感染患者预后明显差于A、B型(P<0.05)。结论HMV表型、常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rmpA、aerobactin、iucB主要见于C型;ompK36分型有助于预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析及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型。方法用药敏纸片法对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这2种菌株做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对其中60株ESBLs阳性菌(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31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3种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结果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确证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6.3%和41.8%。产ESBLs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庆大霉素、环内沙星的耐药率为71.3%~88.5%,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0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的敏感性在63.8%~92.0%。60株ESBLs阳性菌中,TEM、SHV、CTX-M3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8.3%、33.3%、66.7%。其中29株大肠埃希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75.8%,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3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41.9%,SHV基因检出率为64.5%,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有35株(58.3%)菌株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SHV-28。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和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析及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型。方法用药敏纸片法对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这2种菌株做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对其中60株ESBLs阳性菌(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31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3种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结果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确证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6.3%和41.8%。产ESBLs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庆大霉素、环内沙星的耐药率为71.3%-88.5%,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0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的敏感性在63.8%-92.0%。60株ESBLs阳性菌中,TEM、SHV、CTX-M3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8.3%、33.3%、66.7%。其中29株大肠埃希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75.8%,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3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41.9%,SHV基因检出率为64.5%,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有35株(58.3%)菌株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SHV-28。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和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黏附因子基因mrkD的分布率,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感染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生物膜形成试验采用96孔板培养法(生物膜产生载体使用医用硅胶膜):每孔加入300μl LB和50μl 0.5麦氏浓度的过夜培养菌,同时放入无硅油的医用硅胶膜(0.2mm)为载体,37℃静置培养48h,取出硅肢膜待银染于电镜观察。应用银染法、扫描电镜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mrkD基因。结果临床15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体外医用硅胶膜上生物膜总产生率为44.7%,不同标本来源的菌株间无显著性差异。9.3%的菌株携带mrkD基因。mrkD阳性株均来源于痰标本。结论伴随有医用器械的使用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中应积极考虑生物膜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耐药基因qnr(qnrA,qnrB和qnrS)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环丙沙星敏感株与耐药株中与ESBLs阳性株和阴性株中的分布状况和比较分析.方法 从2006年全国美平耐药监测网点中收集241株非重复的大肠埃希菌(1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19株),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MIC值.采用PCR检测所有菌株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结果 在241椿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36.9%,耐药率为61.4%.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为45.2%,耐药率为39.0%.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74.3%.耐药率为19.9%.ESBLs阳性株占56.8%.qnr共检出46株,总阳性率为19.1%(46/241).其中qnrA有2株(0.8%,2/241),qnrB有25株(10.4%,25/241),qnrS有19株(7.9%,19/241).一株从痰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检出qnrB和qnrS.在肺炎克雷伯菌中,qnr共检出39株,阳性率为32.8%(39/119);在大肠埃希菌中,qnr共检出6株,阳性率为4.9%(6/122).在环丙沙星敏感菌株中,qnr基因的阳性率为13.5%(12/89);在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中,qnr基因的阳性率为21.6%(32/148).经X2检验,qnr基因在环丙沙星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35,P>0.05).在ESBLs阳性的菌株中,qnr的阳性率为23.4%(32/137);在ESBLs阴性菌株中,qnr的阳性率为12.5%(13/104).经X2检验,qnr基因在ESBLs阳性株与ESBLs阴性株中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0,P<0.05).结论 质柱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广泛.qnr基因与环丙沙星的耐药水平没有相关性,而与细菌是否产ESBLs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