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研究已日渐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症状的规范化、证候的标准化尤其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重点。但目前有关研究存在症状缺乏规范、辨证标准不一致的状况,而肝郁脾虚证又为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故文章对近十年来的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为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前提下,系统检索近10年来抑郁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类文献。并将检索的文献按照证候研究、方药治疗、辨证论治、综述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文献的研究特点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抑郁症证候分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为抑郁症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依次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痰气郁结、肝郁肾虚、气郁化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证候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命名、证候规范化、证候实质以及证候量化诊断等方面,其中对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但是距离真正的规范化还相差很远.在温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现代手段研究古代文献中证(候)、症、病的含义为基础,并以现代手段研究古今脾、肾证谱的演变规律为切入点,进行证候规范化的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宫颈炎变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的研究方法.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Epidata3.1软件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特点,SPSS13.0软件和AMOS 6.0软件做最后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宫颈炎变的证型可归为脾虚湿困证、湿热下注证、湿毒蕴结证、肾阴亏虚证和肾阳不足证.脾虚湿困型和湿热下注型对宫颈炎变的影响最大,脾虚湿困型和肾阳不足型及湿热下注型和湿毒蕴结型关系密切.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宫颈炎变的证候类别及辨证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适用于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是国内使用动物模型开展证候实质研究较多的时期。我所前身院中心实验室建室后 ,已在大黄脾虚证模型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并在 1982年广州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学术会议上产生一定影响。其后谢仰洲 ,杨云等老师在大鼠脾虚证模型上也有新的发展。就在广州虚证会议上 ,谢少文、周金黄等前辈提出使用大动物 ,借助中兽医辨证经验开展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设想 ,所领导研究决定 ,进行马属动物脾气虚证模型的实验研究。课题属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1984年和 1985年 ,我所与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系合作…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复制大鼠CAG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的证病结合模型,为CAG的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单纯CAG疾病造模的基础上,采用苦寒泻下法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候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建立肝郁证候模型,采用高脂高糖饮食+人工气候模拟建立湿热证候模型。观察大鼠饲养过程中的一般状况及体重,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炎症程度和萎缩程度。结果:各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变化符合中医脾虚证、肝郁证、湿热证表现。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炎症最重,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变薄,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厚度最薄,药物干预后,各证候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厚度较药物干预前都有明显增加。结论:大鼠CAG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的证病结合模型复制成功。脾虚证CAG大鼠胃黏膜炎症和萎缩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细胞证候模型的建立方法,该研究以人的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Hep G2细胞,建立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和显微观察法对细胞接种浓度、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以及模型细胞生长特性(细胞生长曲线、存活率和表观形态)进行考察。证候细胞模型评价:采用代谢组学手段,分别对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的细胞模型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差异代谢物,对比2个组学得到的生物标记物及其代谢通路,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代谢组学数据,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OPLS-DA)。结果显示:10%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下,模型细胞在24~72 h内呈现正常生长、缓慢增殖,形态结构稳定的特性;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具有19个相同的差异代谢物,涉及脂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等9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表明所建立的证候细胞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证候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97例A、B期原发性肝癌( PLC)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分期辨证论治 PLC 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让97例 PLC 患者填写《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证候、症状分布统计,并初步探索证候分布与相关理化指标的对应关系。结果A、B期 PLC 单一证候以脾虚证(41.9%)、气滞证(23.2%)及湿热证(22.3%)为主,2种单一证候构成的复合证以脾虚+湿热证(24.7%)、气滞+脾虚证(20.6%)为主,3种单一证候构成的复合证以气滞+脾虚+湿热证为主,其症状评分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甲胎蛋白(AFP)数值均高于脾虚+湿热证、气滞+脾虚证。结论 A、B 期 PLC 以复合证候多见,形成以脾虚为本虚,气滞与湿热为邪实的基本病机,随着邪实的加剧,病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UC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方法:检索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立UC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C的病位要素主要集中在脾、肾、肝、胃、大肠,病性要素依次为:湿火(热)阳虚寒气滞(郁)气虚血瘀阴虚血虚毒外(燥),病性总体属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28个,其中大肠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阻型频次居前6位。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为该病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老年腰椎术后患者临床辨证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359例患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直接观察,运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结果:老年腰椎术后第1天以脾虚血瘀证最多见,占20.7%,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19.8%,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气血不足证、脾虚湿盛证。术后第3天的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占35.6%,其次是脾虚血瘀证,占21.9%,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肾虚血瘀证。术后第7天的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占36.6%,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占18.8%,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盛证、阴血不足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术后第14天的患者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占29.2%,其次是气血不足证,占28.2%,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滞血瘀证、气血不足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结论:腰椎术后早期证候存在由以虚为主,到虚中夹实,再到以实为主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洁  殷海波 《中医杂志》2007,48(5):464-466
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脉证,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证候的规范化以及揭示证候本质的研究为中医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将近年的文献概述如下。1证候规范化研究1.1证候分布规律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决定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本文综合了近十几年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文献,从证候的概念及内涵规范化、证候的命名及分类规范化、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证候要素的提出和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问题和难点,并对今后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规范化肝郁脾虚证证候特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现代期刊文献检索、并进行规范后,选用文献207篇进行频数和判别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得出肝病在检索文献中出现频率为36.23%,而肝炎、肝硬变、肝纤维化3种肝病占所有肝病文献的77.14%;判别分析得出便溏、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区痛、腹水,蜘蛛痣对肝硬变贡献度高;食欲不振、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对于诊断肝炎权重较大;急躁易怒、胸胁胀痛、透明质酸(HA)、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可以更明确的诊断肝纤维化。结论: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难以脱离疾病特点;将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中,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近20年文献的研究,探讨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有关中医药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文献,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临床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是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病位依次为脾、肝、肾、心。临床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正虚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邪实以气滞、痰湿、瘀血为主。结论从证候要素入手进行中医证候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文献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特点,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数据库网上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依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规范名称,统计文献中经前期综合征证与各证症状的频数。结果:证候规范归纳为55种证候类型,总频次191次。其中出现频次前9位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并确定了各证主要症状。结论:以上结果为经前期综合征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为课题组进一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现有数据库资料进行挖掘,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检索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已发表的NAFLD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表统计数据库中所有NAFLD证型频率及证型构成比;对数据库中采用同一NAFLD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标准,异质性较小的文献数据运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计算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结果:共纳入110篇文献进行中医证候频率及证型构成比的分析。其中NAFLD中医证型频率>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统一NAFLD证候诊断标准2011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后选取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痰湿内阻证合并构成比为28%,95%CI为0.26~0.30、肝郁脾虚证合并构成比为25%,95%CI为0.23~0.28、湿热蕴结证合并构成比为20%,95%CI为0.18~0.22和肝郁气滞证合并构成比为15%,95%CI为0.13~0.16。结论:结合文献分析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是NAFLD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1年涉及ADHD的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 17.0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收集到合格文献67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肾虚肝亢、心脾两虚、痰热扰心、湿热内蕴、痰火绕心等,证候要素中病位因素以心、肝为主;病性为阴虚、阳亢为主。结论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以后对本病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失去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仅用定量研究很难使中医证候规范化有突破性进展。引入定性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手段,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古籍文献症状描述规范化、使中医定性数据定量化,还可通过模拟临床思辨方式,制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方法学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