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皮素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姜亮  刘忠军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0):594-597
缺血是继发性脊髓损伤(SCI)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内皮素(ET)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缩血管多肽,并且ET也是一种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的神经递质。本实验通过观察SCI后脊髓组织和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研究ET与急性SCI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改良Alen氏脊髓损伤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造成5g×10cm强度的SCI。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SCI后6小时、24小时及14天时脊髓组织和血浆中ET的浓度。分别在术前、SCI后及处死前记录MEP。结果:损伤后血浆中ET浓度无明显改变,而脊髓组织中的ET含量进行性升高。6小时上升至对照组的113%,24小时上升至124%,14天上升至139%。结论:SCI后脊髓组织中ET含量迅速升高并且持续较长时间,提示ET可能在SCI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轴突再生与脊髓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的临床治疗方法 ,大多是姑息性的。脊髓减压、大网膜移植、血管束植入、亚低温治疗、激素应用、对抗继发性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钙通道阻断、自由基清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拮抗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病情恶化 ,但并不能改变SCI的预后。SCI的治疗目的 ,主要是防止继发性损伤 ,减少并发症 ,训练患者适应瘫痪状态下的生活和工作。SCI后的中枢神经再生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近 10余年来 ,进展较快 ,有望改变人们对SCI的看法[1] 。1 影响中枢神经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继发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髓损伤 (SCI)依其病理可分为四种〔1〕,最重者为脊髓横断。其次为完全性SCI,其三为不完全SCI ,最轻者为脊髓震荡。脊髓损伤有两种机制 :( 1)原发机械损伤 ,( 2 )因原发损伤而激发的一种或多种附加损伤而致的继发损伤〔2〕,继发损伤概念是Allen于1911年提出 ,延用至今。自那时以来 ,许多其它病理生理机制已提出来说明脊髓组织的进行性自动性伤后损伤 ,包括 ( 1)血管改变 ,( 2 )电介质改变 ,( 3)生化改变 ,( 4 )水肿 ,( 5)能量代谢紊乱等。概括起来 ,不外乎血管机制及神经生化机制 ,如下所述 :1 血管机制实验表明 ,急性SC…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如果询问医生治疗颅脑或脊髓损伤 (SCI)有没有积极有效的方案 ,大多数的回答是损伤的轻重不同 ,重者是不可逆的。急性脊髓损伤后其继发性损伤对神经组织的破坏起着重要作用。直至目前已成功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次 (美国 )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SCISⅡ )结果的发表 ,这可以说是针对脊髓创伤后继发性损伤进行治疗的二级干预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它使得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大多预后不良的状况得到了改善。1 脊髓损伤后的组化改变绝大多数的急性SCI并不是横断性脊髓损伤 ,而是脊髓组织挫裂伤、出血、水肿及微循…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患 ,在美国每年约有1 1 0 0 0例SCI患者[1 ] ,日本的年发生率为百万分之 40 2 [2 ] ,中国尚无统计报道 ,但估计不会低于以上数据。SCI的治疗一直是未能解决的难题。积极探索治疗SCI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两个基本策略 :(1 )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2 )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前者是适用于损伤早期的治疗策略 ,疗效受治疗开始时间的限制。此方面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药物拮抗继发性损伤因子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主要包括甲基强的松龙 …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随着现代交通和工矿事业的发展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据报道 ,美国每年约有 1万例新的SCI患者 ,我国上海SCI的年发生率约为 13 7/10 0万以上。然而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是完全横断性损伤 ,虽有部分受损轴突存在 ,但更主要由于随原发性损伤而来的继发性损伤造成脊髓永久性功能丧失。因此 ,如何保护脊髓组织、减少或预防继发性损伤进而促进损伤脊髓的结构功能重建是基础研究的热点 ,也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寄希望之所在。1 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SCI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较…  相似文献   

7.
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伤后几小时至几天发生一系列损伤激活的自身破坏过程,结果是最初病灶周围原来完整的组织也发生自身破坏性病变,神经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且常常较原发性损伤更为严重和广泛。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包括微循环改变、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组织水肿、细胞凋亡及坏死,以及  相似文献   

8.
家兔脊髓半切损伤及其血清中MBP、MBPA、CIC的改变杨青峰,廖维宏,章凯,曾琳,龙在云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特别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制相当复杂,可能有多种机制参与[1]。1987年,Palladini在脊髓横断性损...  相似文献   

9.
急性脊髓损伤中继发性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急性脊髓损伤(acutespinalcordinjury,ASCI)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骨科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随着CT和MRI等现代影像技术及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以及近20年来大量针对ASCI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使得ASCI损伤机制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作者就ASCI中继发性损伤的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1 继发性损伤的机制Allen早在1911年就首次提出了二期损伤理论,将急性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创伤 ,其年发生率为 2 0~ 40 /10 0万。SCI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一方面是如何预防SCI引起的脊髓细胞的死亡 ,以及如何替代已死亡的脊髓细胞 ;另一方面是如何抑制损伤局部疤痕形成 ,创造适合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促进诱导神经生长[1] 。随着基因工程的问世[2 ] ,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SCI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近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3 ,4] ,通过分离 ,定向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替代损伤引起的死亡的脊髓细胞成为可能 ,以下就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继发性脊髓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急性脊髓损伤 (ASCI)目前仍是一种后果极其严重的创伤。虽然临床医生竭尽全力 ,使其死亡率从 2 0世纪初期的5 0 %左右降低到目前的 6 % [1] ,但神经损伤的恢复程度仍令人失望。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的最终神经学损害是由两种机制引起 ,即原发性损伤 (包括机械压迫、出血、电解质从受损细胞中外溢等 )和继发性损伤 (包括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再灌注、Ca2 溢出及过氧化基团异常变化等对脊髓产生的毒害作用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2、3 ] ,原发性损伤被动地发生在损伤后短时间内 (一般认为 4h内 …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脊髓早期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脊髓早期损伤的临床观察江海廷,潘昭勋,汉恒德,田青叶,丁玉勤,王谦军脊髓损伤后早期的病理改变包括原发损害和因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等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如何在脊髓彻底减压的基础上防止继发性病理改变,是脊髓损伤早期治疗的研究方向。应用钙通...  相似文献   

13.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损伤阶段。在骨折、压迫等导致的原发性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组织缺氧、神经元坏死凋亡、局部抑制性微环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脊髓损伤,进而导致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1-2]。因此,探究SCI后病理生理改变的发生机制对于脊髓损伤的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 ,继发于高能量损伤的疾病日益增多 ,伴随着脊柱骨折产生的急性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也愈发常见 ,SCI常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小便失禁、造成患者严重病废。由于脊髓损伤病理牵涉到构成脊髓的各种组织的变化 ,包括灰质、白质、神经细胞、神经纤维、脊髓内血管的病理改变、故脊髓损伤的治疗也随之复杂。近年来应用于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脊髓切开减压脊髓伤后中央灰质水…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SCI)后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并参与脊髓的继发损伤机制。TRH可阻断阿片肽的自主神经效应,而不影响痛觉。本实验探讨大剂量TRH(2mg/kg/h)治疗对大鼠脊髓打击伤(Allens法10gx5cm)后脊髓血流量(SCBF)和脊髓诱发电位(SEP)的影响。脊髓损伤后1h,SCBF开始显著下降,持续至伤后24h,SEP峰潜时呈进行性延长趋势;伤后即刻静脉注射TRH(2mg/kg/h,共5次),可使伤后即刻和24h的SCBF显著升高,并使伤后SCBF下降时间延迟3h,同时SEP峰潜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表明,TRH对受伤脊髓早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后发效应;同时也可促进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本文亦对TRH治疗SCI的病理生物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康复期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近年来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 ,我国上海SCI年发病率已达 13.7/10 0万以上。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使更多SCI病人从初次损伤中存活下来 ,但大部分人留有严重残疾 ,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1] 。因此 ,对SCI病人康复期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有计划的护理干预措施 ,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 ,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病人重新开始生活自理 ,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0 0 12 0 0 2年对我科收治的 6 5例SCI病人存在或潜在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性护理…  相似文献   

17.
康健  徐皓  陈建梅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95-109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按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继发性损伤则是一个可逆且可控制的过程[1]。在继发性损伤的早期,存在一个重要的炎症反应过程,它能够触发其后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受损脊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反应。脊髓损伤区常有各种免疫炎症细胞激活、浸润和炎症介质生成,  相似文献   

18.
GM-1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在外伤性急性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中,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压等方法恢复脊髓的残存功能,稳定脊柱和限制脊髓的继发性损害,而对原发性脊髓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受到了重视〔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加虎  周福贻 《中国骨伤》2001,14(5):289-290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copathyCSM)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1] 。本病诊断包括 :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②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等疾病[2 ] 。1 CSM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在CSM的病理改变中 ,大部分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在急性损伤中被认为是可逆的 ,CSM病灶中脱髓鞘和髓鞘再生过程同时存在 ,表明及时积极的治疗对CSM是有意义的[3 ] 。CSM的手术治疗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解除椎管内脊髓压迫迄今为止最有效…  相似文献   

20.
钙调素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Y  Hou S  Liu R  Zhu Y  Li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21-723
目的观察钙调素(CaM)特异性拮抗剂三氟啦嗪(TFP)对脊髓损伤(SCI)的影响,探讨CaM在SCI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氢清除法、斜板试验和电生理技术,以64只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TFP对SCI后脊髓血流量(SCBF)、运动功能和诱发电位(MEP)的影响。结果在肾上腺素维持系统动脉压的条件下,TFP可明显改善SCI后SCBF、MEP和运动功能。结论CaM拮抗剂对SCI具有保护作用,CaM可能是参与SCI病理机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