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措施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U001-U003
1.1传染源现有资料表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处于症状明显期患者的传染性较强,特别是病情严重或是临床症状迅速恶化的病人,通常在发病的第二周,被认为最具传播力。尚无证据表明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但极少数病人前驱期具有传染性。目前在已治愈出院的病人中,未发现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SARS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2002年底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和近30个国家与地区有病例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3年2月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阴影及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本病平均死亡率达9.3%。多见于青壮年,儿童感染率较低。1病因及发病机制1.1病因2003年3月23日美国科学家发现本病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为单…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又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以下简称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其病原体是一种人类过去从未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尚无疫苗、特效药物防治。泸州市从 2 0 0 3- 0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 )为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认为它是由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 ,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 ratorySyndrome ,SARS)。此病最早是 2 0 0 2年 11月在我国广东省出现 ,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及世界多个国家有病例发生及蔓延。据WHO 6月 1日在日内瓦公布的全球最新SARS疫情报告 ,截至 5月 31日全世界非典型肺炎患者累计为 836 0人 (包括已康复者和部分疑似患者 ) ,其中 5 2 6 4名患者已经治愈 ,76 4名非典患者死亡。目前有 32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  相似文献   

5.
1 流行病学1 1 传染源 现有资料表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处于症状明显期患者的传染性较强,特别是病情严重或是临床症状迅速恶化的病人,通常在发病的第二周,被认为最具传播力。尚无证据表明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但极少数病人前驱期具有传染性。目前在已治愈出院的病人中,未发现具有传染性。传播力变异较大,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超级传播现象,即一位患者感染了许多人。具有肝脏、肾脏、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年老体弱病人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造成超级传播的机理还不清楚,可能与是否及时鉴别与隔离感染者有关,也…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死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同人群、地区等病死率的变化,探讨相关问题。方法 对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卡数据库中有关变量,结合卫生部公布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对数计算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北京市共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2521例,死亡193例,病死率为7.656%;病死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疾病流行过程进展,北京地区SARS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地区病死率处在较低水平。结论 随年龄的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北京地区SARS病死率下降趋势明显,病死率较低,表明北京在降低SARS病死率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发现和监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分析发热门诊患者的特点.方法柳州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4月在发热门诊对每位发热患者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流行病学调查,化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等.结果 1年间监测发热患者158例未发现SARS患者,发热患者年龄以15~34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监测期间,该院发热门诊以普通发热病人为主,无SARS病例发现.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源管理工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其发生、传播、流行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严格管理传染源及潜在传染源为目前防治该病的主导措施。本文收集江苏省对SARS传染源管理措施相关资料并初步分析,旨在为今后SARS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在防制过程中寻找依稀可见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 ,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只有三个环节共同存在 ,而且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联合作用下 ,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如采取有效措施 ,切断其中任一个环节 ,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SARS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一般症状越重 ,传染性越强 ,极少数病例传染性极强 ,被称为超级传播者(super spreader) ,在广州、香港、北京都有发现 ,发生超级传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SARS病例的诊断标准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汇总四川省SARS病例资料,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来源和病例发现方式、临床症状及诊疗情况。结果:2003年4月16日至5月7日是四川省SARS疫情发生的高峰,其中泸州市和广元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0%,病例中民工占68%;2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员多,男女发病之比为1.5:1;80%的病例来源于广东省。患者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X线胸片有阴影。结论:四川省SARS病例均为输入性,人员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影响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对此采取以隔离传染源为主导措施(设立留验站、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的防制方法,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河源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BS)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SARS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术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河源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5日至2003年4月17日河源市共发生SARS病例14例,发病率为0.467/10万。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共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4岁。发病地点主要集中在市区,为11例。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为主,共8例。河源市SARS疫情的发生,第一阶段以医院聚集性病例为主。第二阶段为散发性病列,两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5d。结论 河源市的SARS疫情有明显的聚集性.采取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3.
我国暂时命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被WHO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SARS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染性极强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短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病人分泌物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个人防护措施稍为不严格就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和社区流行。  广东省于 2 0 0 3年 1月 2日首次报告发现SARS病例 ,2月份发病 (71 8例 )达高峰。经采取强有力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后 ,发病数逐月下降 ,广东省抗击SARS的措施和效果得到WHO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而且WHO已经解除对广东省的旅游警告。广…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特点 ,为有效制定SARS防制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州市SARS疫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广州市共报告SARS病例 12 74例 ,经初步订正后为 10 6 2例 ,死亡 4 3例 ,病死率 4 0 5 % ;有明显接触史或传染性的病例与无明显接触史或传染性的病例比较 ,Ig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可溯源病例比例和IgG阳性率随疫情变化逐月下降 ,但在 3月中旬以前均在 5 0 %以上 ;病人接触者和动物接触者的IgG抗体阳性率 (分别为 10 36 %和 37 5 0 % )明显高于疑似病例和健康对照人群 (分别为 1 95 %和 0 92 % )。结论 广州SARS病例病死率低于全球病死率 ;可能存在临床上症状轻微的不典型病例 ,部分密切接触者可能有隐性感染。可溯源病例的比例和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变动 ,可用于SARS疫情流行态势监测和预测。血清学结果提示 ,引起人类发病的SARS冠状病毒与动物间的冠状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可能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和完善国境口岸防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能力和机制。方法通过对出入境人员和国境口岸相关人员实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以期发现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制措施,防止SARS的传入传出和在口岸地区流行。结果汕头口岸按照SARS防制措施。共实施体温监测191407人次,发现1例SARS疑似病例;9例出入境交通员工体温升高。2例检疫人员体温升高。经送医院诊治,最终均排除SARS。同时,发现2起没有如实申报出入境交通员工人数和1起冒名顶替测量体温的事件。结论国境口岸采取防制SARS的措施有效。可供口岸今后防制其它传染病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证实SARS病原体在室温下至少能够生存2天,在病人的粪便中,至少能够生存4天,在污染的自来水中2天仍然保持较强的感染性,可见,SARS病毒在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又称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未加干预的情况下。一个SARS病人平均会导致3个密切接触者发病。人类发现SARS时间较短。对该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特别是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和胸片改变等进行判断。现对2003年3月至6月北京市直接临床诊断的SARS病例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收集江苏省和其他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对江苏省SARS的流行特征及其原因以及疫情在我省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总结经验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我省SARS防治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数据库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江苏省4月20日报告首例疑似病例,5月上旬局部地区也出现了轻度流行。为提供本省SARS疫情分析、控制措施评价、科学研究准确的数据源,我们及时地建立了本省SARS数据库,收入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为本省SARS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称SARS)肆虐全国乃至全球,由于该病无特殊治疗和预防方法,传播途径简单,危及患生命,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报告、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防止二代SARS的发生和控制爆发流行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本对上海第一例SARS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从中更多地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