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菁  黄华垚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2019,34(12):631-63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分析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上肢运动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脑机组及对照组, 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脑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运动想象训练的脑机接口治疗, 对照组则辅以腕指被动屈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 并对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与MEP、CMC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脑机组、对照组患者FMA-UE、FIM、ARAT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41.22±13.09)分和(32.23±15.49)分]、FIM评分[分别为(82.96±13.58)分和(73.32±18.56)分]、ARAT评分[分别为32.00(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后及治疗1h后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的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治疗前后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的变化。结果:与振动刺激前比较,7Hz的振动刺激在治疗后即刻及1h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虽然均有缩短趋势,但只有1h后的CMCT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14Hz组在治疗后即刻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h后CMCT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7Hz和14Hz的振动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受损脑区兴奋性,且14Hz的振动刺激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Hz)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 结论 单纯MT或10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诊断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例):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其中高频组给予患侧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健侧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不接受rTMS。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患侧屈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显著升高,而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和低频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以高频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侧高频和健侧低频rTMS均可安全、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患侧高频rTMS治疗效果优于健侧低频rTM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和试验组(n=23)。在接受基础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共4周。治疗前后采集患侧手部的表面肌电值,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来评估患者的功能。结果:共43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后,对照组FMA、MBI评分以及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试验组FMA、MAS、MBI评分以及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iEMG、RMS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FMA总分及手部分评分、MBI评分、腕伸肌RMS、指伸肌iEM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不同方式联用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同步治疗组、延时1 h组及延时3 h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余三组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及CCFES治疗;其中同步治疗组在rTMS治疗过程中同步给予CCFES治疗,延时1 h组在rTMS治疗结束1 h后给予CCFES治疗,延时3 h组在rTMS治疗结束3 h后给予CC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同步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时1 h组、延时3 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CMCT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延时1 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延时3 h组明显增加(P<0.05),CMCT较延时3 h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于rTMS治疗结束后再辅以CCFES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1 h后辅以CCFES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级运动想象疗法(G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6)。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每日30min的分级运动想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侧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Fugl-Meye下肢运动评估量表(mFMA-LE)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的下肢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FMA-LE、wr-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于3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同时接受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评定的193例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在不同月龄和类型患儿中的相关程度,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GMFM5个功能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月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患儿中,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6~0.85,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MFM的A区和B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力较大,校正决定系数为0.748,A区的作用更为强烈。结论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儿童都应该重视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必须加强基本运动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在正常婴儿中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AIMS)在中国北京城区正常足月婴儿中应用时的组间信度及组内信度。方法:在中国北京城区居住的45名正常足月婴儿加入本研究,平均月龄(6.89±2.97)个月(最小月龄4个月,最大月龄12.5个月);其中男婴26例,女婴19例;小于6个月龄的婴儿23例,大于6个月龄的婴儿22例。3名评估者(评估者A、B、C)加入本研究。在组间信度的研究中,评估者A应用AIMS对婴儿进行现场运动评估并摄像,评估者B、C分别通过录像进行独立地AIMS评分,通过三者对同一婴儿的AIMS评分计算组间信度。在距第一次评估至少1个月以上,评估者B、C分别根据录像再次对每个婴儿进行AIMS评估,通过同一评估者对同一婴儿两次评估的AIMS评分计算组内信度。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测信度。结果:在组间信度的研究中,总体ICC=0.995,小于6个月龄组ICC=0.903,大于6个月龄组ICC=0.974;在组内信度的研究中,总体ICCs=0.997—0.999,小于6个月龄组ICCs=0.892—0.972,大于6个月龄组ICCs=0.987—0.998。结论:AIMS在评估中国北京城区正常足月婴儿运动发育水平时具有较高的信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鱼际肌运动单位估数(MUNE)正常值并研究与年龄的关系和该技术的重复性及其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应用。方法检测正常人60例,MND患者22例。结果(1)正常人MUNE(300±83)个,MUNE与年龄负相关。(2)MUNE重复性良好。(3)MND组MUNE为(85±48)个。结论正常人大鱼际肌MUNE随年龄增大下降,MUNE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MUNE对MND的定量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进行运动想象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测定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的均方根(RMS)和中位频率(MF),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布朗茨手部测试量表(BzH)、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RMS和MF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肢FMA、BzH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可改善上肢肌肉sEMG指标,提高上肢和手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4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运动想象组(MI)和优化运动技能组(OMP),每组各15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30min/次,2次/d,5d/周,共4周。MI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1次/d,5d/周;OMP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1次/d,5d/周;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均1次/d,5d/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简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②治疗4周后联合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优于MI组和OMP组(P0.05);而MI组和OMP组之间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动想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参与对指、握拳、被动运动的关键脑功能区.方法对1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右手(利手)或左手(非利手)的对指、握拳、被动运动进行全脑BOLD-fMRI扫描,记录激活体积、激活强度,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三种运动模式下,左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体积、强度大于右手运动(P<0.05).被动、时指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对指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大于握拳运动(P<0.05).被动运动激活对侧SMC强度大于握拳运动(P<0.05).对指与握拳运动激活对侧SMC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与手运动复杂程度有关,体积、强度等定量指标进一步证实利手、非利手激活脑功能区的不对称性.恒定的被动运动(五指依次被动曲伸)任务用于BOLD-fMRI研究具有实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出血部位及血肿大小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7例脑出血患者对肢体功能、ADL能力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混合型及影响顶叶的脑叶出血患者上肢、手的功能较下肢差。(2)内外侧型及除顶叶外的脑叶出血,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3)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可直接从BrunnstromⅠ期进入Ⅳ~Ⅵ期。结论脑出血血肿部位,有助于判断患者运动功能及ADL的预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并不完全遵循Brunnstrom6阶段。  相似文献   

19.
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康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岁以下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98例,应用PDMS-FM测定其精细运动功能。用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抓握能力标准分(sGr)和视觉运动统合能力标准分(SVI)进行分析。结果:sGr、sVI和FMQ在不同类型的脑瘫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四肢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最差,双瘫患儿较好,而偏瘫患儿介于二者之间,两两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脑瘫患儿总体的抓握能力较差而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较强(P<0.001),四肢瘫患儿在<12月、12—24月和≥24月三个年龄段中,抓握能力均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5);双瘫患儿在<12月组中,抓握能力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1),在1岁以上的两组中,二者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偏瘫患儿则在12—24月组中,抓握能力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5),在<12月和≥24月组中,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DMS-FM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在脑瘫的临床分型和治疗工作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粗大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GM)和精细运动(FM)技能评估量表评定的522例年龄小于1岁的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其相关程度。结果: 不同出生体重组别间患儿GM、FM各项原始分和标准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均明显低于反射项(t值分别为23.82、32.27、37.06、26.92,P<0.001)。不同出生体重组别患儿反射、姿势和移动项标准分值与FM分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0.39-0.85,P<0.01),且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与GM分值也有良好相关性(r=0.55-0.85,P<0.01)。结论: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的反射发育明显好于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发育,其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