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给予观察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扫描图像结果,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结果 对比两组的平均放射剂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不但能够将患者的射线剂量有效降低,并且还能够保证图像的成像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研究320排CT在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对有早搏的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其可行性,找出合适的扫描方式来降低放射剂量和保证图像质量.方法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TA)受检者110例,分为早搏组(60例),对照组(50例),通过个性化扫描方式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结果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搏组的心率(77.20±12.07) bpm和剂量(14.62±1.37) mSv高于对照组的心率(58.72±4.73) bpm和剂量(3.08 ±2.35) mSv.早搏组中使用S场扫描的射线剂量(34.55 ±7.12)mSv明显高于M场扫描剂量(15.10 ±1.12) mSv.结论 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早搏,通过调整扫描场及采集次数(beat值)可以降低放射剂量,重建出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刁晓艳  王波 《重庆医学》2011,40(25):2569-2571
目的 采用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与血脂成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CTA对该院180例胸痛原因患者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心脏全容积增强扫描,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正常对照组(37例)、0支组(60例)、单...  相似文献   

4.
随着探测器的增宽,1圈覆盖整个器官已成为可能,不动床的CT扫描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单次采集1个volume,1圈覆盖达16era,这意味着整个心脏可以在0.35秒内成像。1次覆盖完成整个容积的采集,实现各体素成像时间的一致性。心脏检查时,能实现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1次心跳采集整个心脏。通过实时心电门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一直是一种挑战。关键是心脏的快速连续运动给成像带来极大的困难。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应归功于电子束CT(Electron—beam。简称EBCT)和多层螺旋CT(Mulddetector—row CT,简称MD—CT)的发明以及心电门控同步扫描和重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容积覆盖面积成像、实时成像和空间分辨力的速度。目前使用的64层MD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上已经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图像,几乎与DSA血管成像相媲美,其优点主要表现为一次簿层(亚毫米簿层)快速大容量采集,这样就使病人在一次屏气下能获得高质量的连续的CT血管造影图像,再经过工作站快速后处理,就会形成一幅幅高质量的心脏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冠状静脉成像技术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国群  陈瑶 《浙江医学》2010,32(4):593-595
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及心脏介入等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成熟又使得冠状静脉系统的成像成为可能。目前,冠状静脉的MSCT成像研究多采用8、16、64层,多数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方案进行冠状静脉成像,相关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显影冠状静脉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年龄(65.4±8.8)岁,60%男性,分为2组:A组先后行双源螺旋CT扫描及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retrograde coronary venography,RCV),B组先后行冠状动脉顺向型心脏静脉造影(coronary venography,CVG)及RCV.结果:所有患者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GCV)及心中静脉(MCV)的显示率为100%;左室后静脉(LVPV)在A组65%患者显影,而B组66.7%患者显影;MDCT与RCV相关系数为0.944,CVG与RCV的相关系数为0.42.结论:双源螺旋CT可以无创评价冠状静脉系统,提示可能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射线剂量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按照心率高低分成两组,A组为螺旋扫描组,共36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为前门控电子束(SSP)扫描组,共47例患者,采用前门控螺旋扫描.结果: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9 mSv,B组平均辐射剂量为4.1 mSv,B组扫描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约80.2%(P<0.01),两组图像噪声和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所需的高质量图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和轴位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对降低射线剂量有明显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患者心率、扫描时间、有效剂量。其中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MSCT心脏成像各38例。7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在术前行经胸骨后心脏超声(TTE)检查。所有心脏CTA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心胸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五点分级量化表,评估内容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心腔结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76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扫描,76例患儿的心腔结构、心外大血管、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均能清晰显示,其中前瞻心电门控组患儿的有效剂量及扫描时间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比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减少约76.21%。结论 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应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脏MSCT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107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分别予Ioversol 320(Ioversol 320组,n=55)和Iohexol 350(Iohexol 350组,n=52),以4.0 mL/s团注速率进行成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分别测定各个感兴趣区增强后的CT值.按美国心脏学会的15段分类法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分段,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所测CT值和4支冠状动脉起始段所测平均CT值,Iohexol 350组均显著高于Ioversol 320组(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及可分析和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比较,Iohexol 350组均显著优于Ioversol 320组(P<0.01).结论 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较高碘浓度的对比剂能够获得更佳的冠状动脉显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60% R-R间期;B组(60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采集3~4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70% R-R间期?由2名医师分别对两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分,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两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8 ± 0.62)分,B组为(4.55 ± 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1,P = 0.787);A组辐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75 ± 0.13) 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35 ± 0.1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621,P = 0.000)?结论: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前提下,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可在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心脏静脉的X线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心脏静脉的X线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延迟显影方法观察82例患者心脏静脉的位置、形态、内径、数目、及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的出现率为 10 0 % ,多数为单支 ,双支者仅见 1例 (1.2 2 % ) ;97.5 6 % (80例 )患者可见 1~ 3支左心室后静脉 ;1.2 2 % (1例 )冠状静脉异常。心中静脉 (直径 4 .6 4± 1.18mm)和左心室后静脉 (直径 4 .2 8± 1.2 3m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 ,可能会给经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或左心室后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造成技术上的困难。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显示心脏静脉的方法可靠 ,简单易行 ;利用心脏静脉的X线特征 ,将有助于经心脏静脉系统起搏电极的植入和心律失常时标测导管及消融导管的插入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Qin J  Liu LY  Meng XC  Dong YX  Zhu JM  Zheng ZD  Sh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9-3083
目的 比较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探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2009年6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率稳定<65次/min的4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分为前瞻组和回顾组各24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冠状动脉.根据有无运动及阶梯伪影等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与DSA对比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组和回顾组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前瞻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3±1. 3)mSv,明显低于回顾组的(13.0±1.6)mSv(P<0.01).前瞻组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和非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为95.42%(3435/3600)、4.58%(165/3600),与回顾组的95.81%(3449/3600)、4.19%(151/3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回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65次/min的患者,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但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旨在以右侧冠状动脉为观察点,评估在前瞻性冠状动脉CT成像的基础上使用运动伪影的校正技术SSF的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宣武医院2014年 3月至4月29例心率60~80/min的可疑冠心病病人,采用GE宝石能谱CT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选择图像质量最佳的时相采用SSF技术对其进行运 动校正处理.按照美国心脏学会15段分法将右侧冠状动脉分为4段,再将每段分为近、中、远三小段,由两名高年资医师按采用5分制评分法对前瞻性CCTA 扫描的原 始图像及校正后的图像进行量化评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方法进行逐小段及总体分析,比较校正前后图像质量评分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采集到27名患者318小 段评分信息.采用SSF校正后经经统计学分析,各小段图像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第2段有显著改善,其近段:Z=-3.377P=0.001;中段:Z=-3.500P=0. 000;远段:Z=2.579P=0.000.总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Z=9.508P =0.000.结论 SSF技术能很好的消除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右侧冠状动脉运动 伪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07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分别予Ioversol 320(Ioversol 320组,n=55)和Iohexol 350(Iohexol 350组,n=52),以4.0 mL/s团注速率进行成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分别测定各个感兴趣区增强后的CT值。按美国心脏学会的15段分类法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分段,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在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所测CT值和4支冠状动脉起始段所测平均CT值,Iohexol 350组均显著高于Ioversol 320组(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及可分析和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比较,Iohexol 350组均显著优于Ioversol 320组(P<0.01)。结论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较高碘浓度的对比剂能够获得更佳的冠状动脉显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64排CT冠脉成像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将2012年1-12月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小于65次/min的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和回顾性门控扫描,评估有效射线剂量。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2.75±0.95)mSv,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8.2±2.9)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初步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状静脉形态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及住院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各50例;高血压组女24例,平均年龄62.3±9.7岁(35-78岁);对照组女22例,年龄58.6±7.7岁(平均44-77岁)。采用美国GE公司的16层螺旋CT机,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曲面重建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冠状静脉窦的长度、冠状静脉窦口的直径。对上述测量指标进行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定义为p〈0.05,高度显著性差异定义为p〈0.01。结果高血压病组与非高血压冠状静脉窦比较:a.高血压病组:冠状静脉窦口平均直径为10.5±3.2(4.2-20.8)mm;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9.8±2.2(5.5-15.8)mm;冠状静脉窦左房斜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8.6±1.9(5.2-14.4)mm;冠状静脉窦平均长度35.6±9.0(13-61)mm;b.非高血压组:冠状静脉窦口平均直径为10.6±3.5(4.6-17.9)mm;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8.9±2.2(3.8-11.8)mm;冠状静脉窦左房斜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7.9±1.4(5.2-10.4)mm;平均长度34.8±7.5(20.9-49)mm。高血压病组冠状静脉窦在心中静脉汇入处及左房斜静脉汇入处直径增大,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会使冠状静脉窦在心中静脉汇入处及左房斜静脉汇入处的直径增大。  相似文献   

20.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