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 PMN)核因子κB (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a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 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停止后30 min(T3)、CPB停止后4 h(T4)和CPB停止后24 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a和IL-8水平.结果 两组PMN NF-κB 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T3、T4、T5时点 PMN 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 0.05).两组TNF-α和IL -8 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 0.05) , T3达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a和IL -8 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 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 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 - 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 < 0.05).C组NF -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 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 P < 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 NF - 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a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A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 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 h F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CABG)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ABG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乌司他丁组(U组,n=20).U组于体外循环(CPB)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5×10~4 U/kg,C组于相同时间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1h(T2)、CPB后1h(T3)、CPB后24 h(T4)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与T1相比,2组患者在T2,T3,T4时点TNF-α,IL-6,IL-10及NE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U组在T2,T3,T4的TNF-α,IL-6及NE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U组患者术后肺、肾及脑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5),心、肝功能及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轻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方法 36例小儿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U1组UTI 5 000 U/kg、U2组UTI 10 000 U/kg、对照组(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体外循环结束(T2)和术后2 h(T3)等时点采集血样,检测血浆IL-6、IL-8、IL-10和TNF-α.同时记录气道平均压、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中及术后2 h Crs明显升高(P<0.05),血浆IL-6、IL-8、TNF-α明显降低(P<0.05),血浆IL-10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因而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改善呼吸系统总顺应性;10 000 U/kg剂量的乌司他丁较使用5 000 U/kg者的肺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和对照组(C),每组各15例.乌司他丁组(U)总量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分别在体外循环前静脉滴入半量,体外循环机内加入半量.对照组(C)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停止(T3)、体外循环结束后2h(T4)、体外循环结束后4h(T5)、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6)采集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两组T2、T3、T4、L、T6各时间点TNF-α、IL-2、IL-6、IL-8、IL-10均明显高于T1(P<0.01或P<0.05),而U组TNF-α、IL-2、IL-6、IL-8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IL-10均明显高于C组(P<0.01或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导致白细胞激活,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和自由基产生,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乌司他丁应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减少TNF-α、IL-2、IL-6、IL-8的释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减轻有效地降低由于CPB引发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9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随机分成六组:对照组(A组),小剂量乌司他丁组(B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小剂量抑肽酶组(D组),大剂量抑肽酶组(E组),小剂量乌司他丁 小剂量抑肽酶组(F组),每组15例.于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CPB结束后30 min(T3)、4 h(T4)、24 h(T5)五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行白细胞(PMN)计数、IL-6、IL-8、IL-10、TNF-α浓度测定.术中定时监测ACT、HCT;同时记录主动脉阻断(ACC)时间、CPB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结果:PMN计数各组差别不大.B、C、E、F组与A组相比,IL-6、IL-8、TNF-α明显降低,IL-10明显增高(均P<0.05).与F组相比,A、B、D组IL-6,A、D组IL-8、TNF-α明显增高;A、B、C组IL-10明显降低(均P<0.05).C组与B组、E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6、IL-8、TNF-α显著降低;D组与E组、B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10显著降低(均P<0.05).F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单次使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都能减轻CPB所致的炎性反应,药效呈剂量依赖性;乌司他丁以抑制促炎因子IL-6、IL-8、TNF-α释放为著,抑肽酶以增加抑炎因子IL-10释放为著;同时使用小剂量乌司他丁加小剂量抑肽酶减轻炎性反应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乌司他丁2万U/k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直接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对照组除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外,其他条件相同.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血小板数(et);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气道压力、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①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5 min左房PMN、Pt明显低于右房(P<0.05);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6、TNF-α进行性升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5).③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10进行性增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实验组增高更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⑤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在停CPB和手术结束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和扣留,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冠状静脉窦血细胞因子水平和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例。分别于转机前(T0)转机30m in(T1)、CPB停止即刻(T2)CPB停止后2 h(T3)、CPB停止后6 h(T4)CPB停止后24 h(T5)采集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同时,于CPB前和CPB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组织标本,检测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VCAM-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T2~T5时点,U组血浆TNF-α、IL-6、IL-8及cTnⅠ的浓度均低于C组(P<0.05),IL-10的浓度高于C组(P<0.05);U组停机时ICAM-1、VCAM-1的表达低于C组停机时(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等的释放,抑制CPB过程中心肌ICAM-1、VCAM-1的表达,减轻CPB所致的心肌局部炎性反应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内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转机时分别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泵注时间均为1 h。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3),4 h(T4)和20 h(T5)抽取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血TNF-α和PMNE的浓度。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TNF-α的浓度在T2,T3,T4,T5明显升高(P<0.01或P<0.05),T4达到高峰,T5开始下降。TNF-α的浓度C组在T2,T3,T4,T5时明显高于U组。C组患者颈静脉球血PMNE浓度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明显升高(P<0.01);U组则在T2,T3,T4明显升高(P<0.01),T5回落接近手术前但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而C组的PMNE浓度在T2,T3,T4,T5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U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从而可能对CPB后机体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婷婷  王刚  周琪  张凌 《北京医学》2012,34(8):669-67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单独或联合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乌司他丁组(U组)以及联合用药(氨甲环酸+乌司他丁)组(D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氨甲环酸、乌司他丁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T1)、转流开放升主动脉后(T2)、停机1h(T3)、停机24h(T4)4个时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E的浓度。结果各组患者血浆TNF-α、IL-6和NE的浓度,在T2~T4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T2~T4时点U组和T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氨甲环酸具有轻微抗炎性反应。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可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脑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2.4×104U/kg,其中1.2×104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0.6×104U/kg加于体外循环预充液中随转流进入体内,0.6×104U/kg于主动脉开放前约5min加入体外循环机内。C组患者用等量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6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6h(T3)同时抽取动脉血与颈静脉球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8,10(IL-6,IL-8,IL-10),并计算颈静脉球血与动脉血各细胞因子之差△TNFα,△IL-6,△IL-8,△IL-10。结果:C组T2时动脉血TNFα,IL-6,IL-8,IL-10及△TNFα,△IL-8,△IL-10显著升高(P<0. 01),T3时TNFα,IL-6,IL-8,IL-10及△TNFα,△IL-6,△IL-10明显升高(P<0. 01),△IL-8亦升高(P<0. 05); U组T2时IL-6,IL-8,IL-10显著升高(P<0.01),TNFα,△TNFα,△IL-10亦升高(P<0.05),T3时IL-6,IL-8,IL-10,△TNFα,△IL-8显著升高(P<0.01),△IL-6,△IL-10亦升高(P<0.05)。T2时U组动脉血TNFα,IL-6及△TNFα,△IL-8低于C组(P<0.05),动脉血IL-8显著低于C组(P<0.01);T3时U组动脉血TNFα及△IL-6低于C组(P<0.05),U组动脉血IL-6,IL-8显著低于C组(P<0.01),动脉血IL-10与△IL-10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全身和脑局部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变化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1例。乌司他丁组按1.2×104U/kg给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经静脉给予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经体外循环机转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20min(T2)﹑停机1h(T3)﹑停机6h(T4)及停机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的浓度。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TNF-ɑ和IL-6的浓度在T2,T3,T4时均明显高于T1期(P<0.05),W组在T5恢复到T1水平;2组之间比较C组TNF-α和IL-6的浓度在T2, T3, T4, T5时均明显高于W组(P<0.01)。组内比较2组患者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3,T4时均较T1明显升高(P<0.05),到T5时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已下降,其中W组的sICAM-1已降至接近T1水平(P>0.05);2组之间比较C组的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4, T5时明显高于W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乌司他丁能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幼猪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北京长白幼猪15例,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5)、对照组(C组,n=5)和假手术组(S组,n=5).U组和C组麻醉后正中开胸,常规建立CPB,体温降至25℃后,开始低流量循环(50 mL·kg-1·min-1),主动脉阻断120 min后开放,停机后观察120 min,U组在CPB开始和循环开放即刻分别给予乌司他丁1.2万IU·kg-1,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S组麻醉后单纯开胸.实验动物在麻醉诱导后即刻(T1)、U组和C组在停机后5 min(T2)、120 min (T3)取静脉血,检测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取肾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三组动物均完成至实验结束.三组动物在T1时点的CysC、SCr、BUN、IL-6、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2时点,U组的CysC、SCr、BUN、IL-6、TNF-α此C组分别降低12.50%(P>0.05)、2.97%(P> 0.05)、0.37% (P> 0.05)、26.28% (P< 0.05)、10.81% (P<0.05);在T3时点,U组的CysC、SCr、BUN、IL-6、TNF-α分别比C组降低24.37%(P<0.05)、17.20%(P<0.05)、16.82%(P<0.05)、18.12%(P<0.05)、8.57%(P> 0.05).与C组相比,U组尿NAG降低51.17% (P<0.05).C组和U组均可见肾损伤,U组较轻,S组未见肾损伤.结论:深低温低流量CPB心脏手术对幼猪存在肾损伤,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达到对抗肾损伤(肾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浆IL-6的影响,以了解UTI对CPB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 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U组)20例,对照组(C组)20例.U组按1.2万u/kg体重计算UTI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CPB开始时按0.6万u/kg静注UTI共两次,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U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 10min(T1),CPB 30 min(T2),CPB结束后1 h(T3),CPB结束后3 h(T4),CPB结束后6 h(T5)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同时测定T0、T3、T4、T5等时间点的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 两组患者T1至T5IL-6均较T0明显升高(P<0.05),均在T4达高峰.T3至T5两组A-aDO2均较T0明显升高(P<0.05),A-aDO2在T4达高峰.U组T1至T5时IL-6和T3至T5时A-aDO2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UTI可明显减少CPB术后IL-6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5)给予乌司他丁2×104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n=15)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术前、CPB后1,4h肺氧合指数。结果:乌司他丁组BALF中PMNE,TNF-α和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肺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CPB后1,4h肺氧合指数均较同组术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PMNE,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等,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注乌司他丁降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 =30)和对照组(C 组,n=30)。两组麻醉方法相同,U 组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第1~3天将乌司他丁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静滴,20~30 min内静滴完毕,C 组给予相同容量生理盐水静滴。分别于术前1天(T0)和术后第1天(T1)、第3天(T2)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 TNF-α、IL-6浓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行认知功能评分,评价患者 POCD 的发生情况。结果U 组 T1血浆 IL-6、TNF-α水平较 T0明显升高(P <0.05),T2基本达到 T0水平,且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 C 组(P <0.05);C 组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较 T0均明显升高(P <0.05);U 组术后 POCD 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 C 组(16.7%,P <0.05);C 组MMSE 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5),而 U 组术前术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MMSE 评分与血浆 TNF-α、IL-6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 =0.527、0.453,P <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老年人髋关节术后 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 POCD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血栓素B2(TXB2)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 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 ~ 85岁,随机分为4组(n=20)。U1组:Uti 5 000U/kg;U2组:Uti 1万U/kg;U3组:Uti 2万U/kg;C组:同体积0.9%NaCl溶液对照。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1 d(T3)、2 d(T4)、3 d(T5)5个时间点抽血检测TXB2水平,并于术后3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与T1比较,C组T2-5时,U1组T2-4时,U2,U3组T2时TXB2水平均升高(P<0.01);与C组相比,U1组T2-3时、U2,U3组T2-4时TXB2水平降低(P<0.01);与U1组比较, U2,U3组T2-4时点TXB2水平降低(P<0.01)。C组术后3天有8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0%),U1组有2例(10%),U2,U3组未发生。结论:Uti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TXB2释放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