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内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转机时分别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泵注时间均为1 h。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3),4 h(T4)和20 h(T5)抽取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血TNF-α和PMNE的浓度。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TNF-α的浓度在T2,T3,T4,T5明显升高(P<0.01或P<0.05),T4达到高峰,T5开始下降。TNF-α的浓度C组在T2,T3,T4,T5时明显高于U组。C组患者颈静脉球血PMNE浓度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明显升高(P<0.01);U组则在T2,T3,T4明显升高(P<0.01),T5回落接近手术前但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而C组的PMNE浓度在T2,T3,T4,T5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U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从而可能对CPB后机体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孵育后活化,正常人血液分离的中性粒细胞经TNF-α孵育后激活,活化的HUVECs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建立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体外模型.共孵育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100、500、1 500、3 000和5 000 U/ml),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存活率,同时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LDH)、一氧化氮(NO)含量和弹性蛋白酶活性.中性粒细胞与TNF-α及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共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弹性蛋白酶活性.结果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与活化的HUVECs共孵育可以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存活率,同时培养液中LDH活性显著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弹性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乌司他丁可以剂量依赖性对抗上述变化.同时,乌司他丁可以剂量依赖性降低TNF-α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内弹性蛋白酶的活性.结论 乌司他丁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与乌司他丁抑制中性粒细胞内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弹性蛋白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5)给予乌司他丁2×104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n=15)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术前、CPB后1,4h肺氧合指数。结果:乌司他丁组BALF中PMNE,TNF-α和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肺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CPB后1,4h肺氧合指数均较同组术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PMNE,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等,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UTI组(8000U/kg)和高剂量UTI组(12000U/kg)。手术过程中在体外循环加入不同剂量的UTI,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观察手术切皮前(T1)、停用CPB1h(T2)、4h(T3)、24h(T4)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静态顺应性(Cs)、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PIP、Pplat、AaDO2较CPB前显著增加(P〈0.05),而Cs、Cd均下降(P〈0.05)。术后T2、T3时点两UTI试验组的PIP、Pplat、AaDO2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s、Cd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UTI组在T2、T3时点PIP、Pplat、AaDO2分别较低剂量UTI组显著降低(P〈0.05),而Cs、Cd在上述时点较低剂量UTI组增加(P〈0.05)。结论在CPB瓣膜置换术中,UTI能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在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方面,UTI12000U/kg作用明显优于8000U/kg,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成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4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3),试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 U/kg(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000 U/kg·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术后连续三天使用乌司他丁6 000 U/kg;对照组则不使用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1 h(T2)、体外循环停止后1 h(T3)、体外循环停止后24 h(T4)、体外循环停止后72 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对两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和体外循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IL-6浓度在T2~T5各点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4各点试验组患者的血浆TNF-α、IL-6浓度较对照组患者低,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试验组术后出血及库血使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成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减轻渗出,减少库血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 12 0 0 0U kg ,C组不用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 30min、主动脉开放 30min、术后 6h和 12h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的浓度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血浆IL 6 ,IL 8,TNF α ,CD11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PB后IL 6 ,IL 8,TNF α的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30min达高峰 ,术后开始下降。其中TNF α ,IL 8于术后 12h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IL 6仍高于转机前水平 (P <0 .0 5 )。CD11b于术后 6h达高峰 ,12h后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 (P <0 .0 5 )。与C组相比较 ,U组TNF α ,IL 6 ,IL 8,CD11b上升幅度小 ,术后 12hIL 6 ,CD11b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 ,IL 8,TNF α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为更合理地应用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氨甲环酸联合鸟司他丁组(A组)、氨甲环酸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对照组(D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12h测定4组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记录术后输血量,0-8、9-16、17-24、24h以后4个时间段的引流量。结果:4组患者术后1、4、12h的PLT计数和Hb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LT计数和Hb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PT和APT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T和APTT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2h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FIB和D-D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0-8、9-16、17-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有血小板保护作用和抗纤溶作用,显著减少术后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影响。方法将40例非紫绀型先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滴注川芎嗪3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转机前,阻断15min,开放30min,开放60min分别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其中sICAM的浓度和PMNE的浓度。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sICAM的浓度在T2,T3,T4明显升高(P〈0.05),T3达到高峰,T4开始下降。sICAM的浓度对照组在,T2,T3,T4时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颈静脉球血PMNE浓度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明显升高(P〈0.01);T3达到高峰,T4开始下降。而对照组的PMNE浓度在他,T3,T4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川芎嗪可减轻CPB诱发的sICAM和PMNE的增高,对CPB后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通过抑制纤溶酶、保护血小板的功能达到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CPB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为1万U/kg、抑肽酶(Aprotinin)为10万U/kg分别以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20ml,对照组为20ml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经外周静脉用微量泵30min泵入。分别于麻醉后(T1)、CPB 30min(T2)、手术结束(T3)、手术结束后24h(T4)4个时点自挠动脉取血,测定血浆栓溶二聚体(D-二聚体)、GpⅠb和GpⅡb/Ⅲa的浓度,记录术后胸腔引流量。结果三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于T2、T3、T4时点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于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GpⅠb的变化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的其余各时点和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两组的T2、T3时点,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2、T3、T4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GpⅡb/Ⅲa的变化与GpⅠ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胸腔引流量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乌司他丁组和抑肽酶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实验证实,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血液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功能受损,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保护了血小板的功能,具有和抑肽酶相似的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100例需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时推注0.02 mg/kg盐酸戊乙奎醚,体外循环预充液加入0.04 mg/kg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时推注等量生理盐水,体外循环预充液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 min (T2)、CPB开始后1 h (T3)、CPB开始后1.5 h (T4)时间点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阻力指数(RI)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结果两组患者在T1时的IL-6、TNF-α、RI和P(A-a)DO2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T4时间点的IL-6、TNF-α、RI和P(A-a)DO2均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拔引流管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肺功能的保护作用良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心肌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氨甲环酸组和乌司他丁+氨甲环酸复合组,每组20例。记录围术期各项临床参数,包括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使用例数、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死亡情况。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术后住院死亡4例,发生并发症5例。四组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P<0.05)。术中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复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浆中CKMB、cTnI含量、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复合氨甲环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和血液具有良好保护作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植换患者围术期纤溶系统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植换患者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改变情况.为抗纤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植换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肝素化前(T2)、主动脉阻断开放时(T3)、CPB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4)、术毕2 h(T5)、24 h(T6)、48h(T7)等7个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组织纤溶酶元激活物(t-PA)、纤溶酶元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变化规律.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PLT在术中、术后显蓍减少,术后48h仍未达麻醉前水平(P<0.05):t-PA从转流开始至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1),至术后48 h下降至麻醉前水平;PAl在CPB中骤降至最低水平(P<0.01),在此后的各点有所回升,但术后48h仍显著低于麻醉前(P<0.01);D-Dimer从转流开始至术后48h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有下降趋势,但在术后48h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 机械瓣膜植换的围术期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CPB后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高,从而影响了正常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出血、输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纳入本前瞻、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患者于术前随机分配到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乌司他丁组患者体外循环预充乌司他丁5 000U/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参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心肌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检测肌酐,乳酸;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量、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数据。结果与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PT、INR和aPTT显著延长,血清中D-二聚体、CK-MB、cTnI、肌酐和乳酸含量显著上升,但是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乌司他丁组患者ICU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42.6 h vs 50.2 h,P=0.02)。结论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给予乌司他丁5 000U/kg不能降低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周黎瑾  肖明第  毛建强 《上海医学》2006,29(12):858-86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硝酸甘油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11例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例)和试验组(5例)。试验组在手术切皮后即予硝酸甘油5μg·kg-1·min-1,直至体外循环结束后2h。比较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2)、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3)和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4)4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计数、弹性蛋白酶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术后监护室内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的差别。结果体外循环后,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弹性蛋白酶浓度及PA-aO2均明显上升(P值均<0.05)。两组PA-aO2及试验组弹性蛋白酶浓度在T4时间点恢复至术前水平。同组内动、静脉血之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在T2时间点,空白对照组桡动脉血弹性蛋白酶浓度为(1189.82±381.51)ng/mL,明显高于颈内静脉血的(674.01±359.40)ng/mL(P<0.05);试验组桡动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1.06±6.38)×109/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4.51±2.61)×109/L(P<0.05);而试验组PA-aO2为(124.20±43.45)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09.61±66.35)mm Hg(P<0.05)。两组术后在监护室机械通气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硝酸甘油可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和激活,减少弹性蛋白酶的释放,产生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准备过程中就开始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炎性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40例非糖尿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20)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强化组,n=20)。强化组患者术中血糖控制在3.9~10.0 mmol/L,术后控制在4.4~8.3 mmol/L;常规组患者术前、后没有胰岛素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T1)、CPB开始后(T2)及CPB结束即刻(T3)、6 h(T4)、12 h(T5)、24 h(T6)和48 h(T7)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胰岛素、白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胰岛素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于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胰岛素水平从CPB后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6 h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从CPB后开始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IL-10水平在CPB结束时上升,于CPB 12 h达高峰,CPB开始后对照组IL-10水平始终低于强化组(P〈0.05或P〈0.01)。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明显缩短了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两组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减弱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TNF-α和IL-1β、IL-6的表达,起到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缩短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内皮糖萼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乌司他丁组(2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时给予生理盐水50 mL或乌司他丁2×104 U/kg。观察切皮前(T0),体外循环10 min(T1),停止体外循环后1 h(T2),术后8 h(T3)时患者动脉血中内皮糖萼成分syndecan-1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T0,T2及T3时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diff erence of alveolar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aO2)。结果:在T0时,血浆syndecan-1和TNF-α含量,以及OI和PA-aO2,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1和T2时syndecan-1和TNF-α含量较T0时均升高,在T2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在T1,T2和T3时syndecan-1和TNF-α含量均降低(P<0.05)。与T0相比,在T2和T3时,两组患者OI均降低,PA-aO2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肺换气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α释放,减少血管内皮糖萼脱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 85例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8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0~155(120.7±17.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90(51.2±9.1)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