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和垂体腺瘤共存的情况不常见.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前,有人推荐行双侧颈动脉造影以了解颈内动脉和垂体腺瘤间相互关系并确定是否存在血管异常和动脉瘤.已有一些报告术中颈内动脉瘤破裂和海绵窦大量出血以及随之发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本文报告1例垂体腺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共存,经蝶窦切除垂体瘤术中动脉瘤破裂.作者讨论了经蝶窦术中特别是当肿瘤向鞍上发展的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颈内动脉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4例施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患者均并发颈内动脉损伤,其中颈内动脉破裂出血2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结果 2例颈内动脉破裂出血患者,分别经颈内动脉球囊栓塞术和颈内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完全闭塞破裂口,手术后均未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余2例患者也分别经颈内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和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治愈.结论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并发的颈内动脉损伤是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可通过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中准确定位加以预防;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及时显示颈内动脉损伤的类型和部位,并通过颈内动脉球囊栓塞术和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与鞍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及鞍底重建的方法。方法52例垂体腺瘤患者,在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进入,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术中有脑脊液漏者,使用多层修补法修补鞍底。结果术中颈内动脉损伤1例。39例垂体瘤全部切除,13例垂体瘤次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39例有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者,术后一个月内均改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率为1.9%。12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6例术前激素水平增高的患者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一种能有效切除垂体瘤的微侵袭手术方法;鞍底多层修补能安全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经蝶窦术后鞍区出血的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左右[1].近年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垂体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报道约15%~20%[2].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最致命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本文总结9例经蝶窦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鞍区出血,探讨其出血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后并发SAH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本科917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中并发SAH14例,根据CTA、DSA或者尸检的8例病例及14例术后病理资料,分析SAH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14例并发SAH患者中,8例行CTA、DSA或者尸检发现5例患有动脉瘤;11例垂体功能性腺瘤;7例死亡。结论 SAH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瘤,诱因是经鼻蝶入路手术。术前脑血管检查和术中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是预防SAH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纵裂入路显微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前纵裂入路手术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术前影像检查示肿瘤向鞍内、三脑室底部、单或双侧海绵窦生长,多呈分叶状,9例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结果本组23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术中肿瘤暴露良好,肿瘤全切16例(69.6%),大部切除7例;其中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粘连紧密4例;垂体柄解剖保留17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无脑脊液漏病例;术后视力恢复或好转20例;术后多饮多尿8例,其中一过性尿崩5例,药物能控制的3例;电解质紊乱10例。19例术后随访6~24个月,行头颅磁共振扫描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前纵裂入路可以更大视角暴露中线结构,对脑组织损伤小,是切除向鞍上、三脑室底部生长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鼻衄和垂体卒中发病的完全包埋在垂体腺瘤内的颈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术前CT、MRI诊断垂体腺瘤合并卒中,术前MRA检查未发现合并瘤内动脉瘤。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出现大出血后行DSA检查才明确诊断,行颈内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药物治疗和?刀治疗,14个月随访,病人生活和工作能力良好。结论 对于鼻衄和垂体卒中发病的垂体腺瘤,术前一定要做血管造影检查排除合并动脉瘤,以免术中出现致命的大出血。  相似文献   

8.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肿瘤,按照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三类: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棘手,肿瘤常常侵犯周围结构如海绵窦、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硬脑膜等,且易发生垂体瘤卒中致病情危急[1];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通常按Hardy-Wilson分级、分期标准,即蝶鞍正常或局限性扩张,肿瘤<10 mm为Ⅰ级;蝶鞍扩大,肿瘤≥10 mm为Ⅱ级;鞍底骨质局限性破坏为Ⅲ级;鞍底骨质弥漫性破坏为Ⅳ级;通过CSF或血-脑屏障播散为Ⅴ级。在治疗上,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MicroRNAs ( miRNAs)、肿瘤细胞黏附性相关因子、增殖因子、基因突变、垂体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等。目前为止,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理仍处于研究中,其中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9.
我院收治3例垂体腺瘤合并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 例1,男,45岁,因"视力下降、性欲减退2年,头痛2个月"入院.体检:神志清,胡须、阴毛稀少.视力:左0.8,右眼前手动.左眼颞侧、右眼周边视野缺损.双乳房可挤出稀白乳汁.血皮质醇:上午8时为422.29 nmol/l,下午4时为313.68 nmol/l;血泌乳素(prolactin, PRL)>9.1 nmol/l;雌二醇(estradiol,E)<70pmol/l,睾酮(testosterone, T)为5.86 nmol/l,其余正常.颅脑CT、MRI示3.7 cm×2.8 cm大小囊、实性肿块,位于鞍内及鞍上区,视交叉明显受压.行右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大小为3 mm的动脉瘤,给予夹闭.肿瘤位于视交叉前下方,有囊性变,质软易吸除.病理报告:垂体腺瘤.诊断:垂体腺瘤并动脉瘤.恢复顺利出院.随访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巨大型垂体腺瘤幕上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21例巨大型垂体腺瘤(直径≥4 cm)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向鞍内-鞍上生长者12例,向一侧鞍旁5例,双侧鞍旁2例,鞍后2例.行经翼点入路14例,额下-翼点7例.术中利用解剖间隙首先囊内去除软质肿瘤,然后剥离鞍旁肿瘤包膜,注意保护垂体柄.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2%),大部切除8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巨大型垂体腺瘤可经幕上入路,并根据肿瘤的生长类型适当扩大翼点切口,注意保护丘脑下部及视神经;术后应继续行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1.
锁孔入路开颅手术(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用锁孔入路开颅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及直视下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于眶上外侧,右颞叶胶质瘤于右颞,听神经瘤于耳后,分别作一直径2.5cm骨瓣,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垂体腺瘤77例中65例达到全切除,12例为次全切除;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胶质瘤1例及听神经瘤7例,均予全切;4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 所有患恢复良好,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孔入路,能够安全切除直径在55mm 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以及30-70mm的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听神经瘤,并可直视下夹闭前、后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一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并发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假性动脉瘤。结合文献对其防治进行了讨论。女性患者,56岁。1987年2月因糖尿病视网膜性视力下降和肢端肥大而住院。查体:呈典型肢端肥大症。右眼视力仅有光感。左眼颞侧视野四分之一象限缺损。内分泌检查示生长激素(GH)增高。CT 扫描示蝶鞍扩大,肿瘤向鞍上发展。用改变的Hardy 氏法经蝶窦入路腺瘤摘除术。在鞍底开骨窗,切开硬膜时发生汹涌出血。怀疑损伤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填塞止血,终止手术。术后病人情况同术前。术后和术后1周,分别行两侧颈内动脉造影,结果无异常。术后第八天经原入路取出填塞物,并做了巨大腺瘤肉眼全切除。术后右眼视力无变化,左眼视野缺损改善。平顺恢复后出院。两周后病人有过几次轻微鼻出血。第二次术后五周,因大量鼻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鼻漏由未经治疗的垂体腺瘤引起者甚为罕见,作者报告一例患者间歇性脑脊液鼻漏十年,一直被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后因并发脑膜炎住院检查,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垂体腺瘤,感染经扰菌素控制后,作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手中发现鞍底已消失,可见有一3厘米直径裂孔,鞍内肿块从中突入蝶窦,脑脊液通过肿块流出,肿块经病理检查确定为垂体腺瘤,全切除肿瘤及多次修补漏口,最后治愈.作者复习了文献,在一组109例脑脊液漏的病因分析中,由于肿瘤,主要是垂体腺瘤所致者,为数不到6%,大多数为外伤性或医源性损伤所致.另一组400例垂体腺瘤中,仅9例并发脑脊液鼻漏,此9例均曾经放疗或手术加放疗.未经治疗的垂体腺瘤引起者极为罕见.Nutkiewicz等认为,强韧的  相似文献   

14.
正鞍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常常误诊为垂体腺瘤。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与垂体腺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鞍内生长情况较难鉴别。目前文献报道类似病例多为个案报道,国外共5例~([1]),国内共7例(其中5例为天坛医院病例)~([2])。这些病例术前均诊断为垂体腺瘤,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现将我院所诊治的2例鞍内海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 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73.3%);颅咽管瘤7例(70%);脑膜瘤14(100%).大部分切除6例,其中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3例.1例垂体腺瘤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并侵及海绵窦行大部分切除.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多尿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好转,23例视力较术前好转,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论 额外侧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区结构,具有刨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内镜经蝶切除侵袭性垂体瘤的手术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2014-11—2015-12内镜下侵袭性垂体瘤手术患者32例,统计术中鞍隔破损情况,术后MRI海绵窦内肿瘤残留程度及相关并发症与愈后.结果 32例病例术后病理均为垂体腺瘤,术中鞍隔破损15例,均给予修补.术后尿崩10例,皮质醇功能低下7例,随访半年内均恢复正常.术后脑脊液瘘1例.术后MRI影像全切率59.4%.结论 内镜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鞍区解剖特点及垂体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15例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观察不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术中鞍区解剖.结果 垂体瘤为鞍内或鞍上肿瘤,发病率居于鞍区第1位,主要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障碍、肿瘤部分囊性变;颅咽管瘤发病年龄较小,肿瘤主体在鞍上,多表现为钙化或囊变;Rathke囊肿为主体在鞍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肿瘤大小1 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鞍结节脑膜瘤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鞍结节及其附近蝶骨平台骨质结节状增生为特征.结论 鞍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各具有特异性,熟悉鞍区解剖结构对鞍区肿瘤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耗盐综合征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耗盐综合征可发生于颅脑损伤、脑出血及鞍区肿瘤特别是颅咽管瘤及垂体腺瘤术后。现将我们经治的6例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7、29、36、40、42、49岁,平均37.17岁。病因为颅脑损伤4例,其中广泛性脑挫裂伤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脑室内出血1例。垂体瘤经颅切除术后1例,内囊及丘脑高血压脑出血1例。发病时间:颅脑损伤者均为伤后6~12天,垂体瘤患者为术后3天。高血压脑出血为发病后4天。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颅脑损伤4例伤后1周内病情均较稳定,意识状况已好转,垂体瘤术后3天内已恢复良好,高血压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06例累及鞍底硬膜的侵袭性垂体瘤的术后治疗,探讨侵袭性垂体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累及鞍底硬膜的侵袭性垂体瘤的术后患者,并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I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全切87例(82.2%),复发6例(6.7%),化疗9例,放疗8例,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恢复的68例(64.2%),不明显的20例(18.9%),加重的18例(17.0%)。结论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关键,术后内分泌治疗和随访十分重要,必要时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经蝶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防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垂体腺瘤经蝶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术后CT均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5例DSA排除颅内血管性疾病,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经DSA证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并予以球囊栓塞。结论 脑脊液漏后瘤腔血液渗入及肿瘤快速减压后颈内动脉分支的撕裂是导致垂体腺瘤经蝶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原因;术中精确定位,轻柔操作,肿瘤缓慢减压,避免漏斗部蛛网膜的损伤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