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丁彩飞老师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妇科疾病,积累较多极具特色的用药经验。针对妇科疾病审症求因,丁老师常以夏枯草-血竭配伍治疗妇人瘀证所致的崩漏、痛经以及妇人癥瘕疾病,提高受孕率疗效确切。现将丁老师运用夏枯草-血竭治疗妇人瘀证临证经验浅析如下。1妇人瘀证中医认识妇人以血为根本,脏腑、经络、气血通过冲任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近年来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辨证论治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总结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中医证型、证素及用药特点。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20年关于甲状腺相关眼病中医辨证论治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MicrosoftExcel2019建立数据库,对文献中所涉及的证型、证素及临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以实证居多,占51.23%;排名前5的证型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阳气亏虚+痰瘀阻滞证、肾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病位主要集中在肝、脾、肾,病性主要为火热、痰、阴虚、血瘀、气虚,常用中药有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止咳化痰药,包括夏枯草、黄芩、黄芪、白芍、茯苓、半夏、浙贝母等。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临床实证居多,肝火亢盛证占比最高,病位类证素以肝最多,病性类证素以火最多,常用夏枯草、黄芩、赤芍等清热类中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病机证素为纲,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病机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确立IPF的病机证素辨识标准,收集40例IPF患者的病机证素,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PF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病机证素错综复杂,胶结合和为患。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痰、瘀、湿的比例出现最高,慢性持续期则为气虚、瘀、湿,而到了临床缓解期则变为瘀、气虚、阳虚。急性加重期,痰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瘀和mMRC呼吸困难分级呈正相关,痰、瘀、气虚和胸部高分辨CT结果呈正相关;慢性持续期,风、寒、阳虚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临床缓解期,寒、气虚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呈正相关,瘀、阳虚和mMRC呼吸困难分级呈正相关。结论:IPF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病机类型亦不相同,瘀贯穿疾病发展过程始终,治疗应将病机证素和临证发展转归相统一,组方配伍中应注重化瘀通络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见于《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然而现代临床运用本方并非以治身黄为主,而是被广泛用于治疗水肿、皮肤及过敏性疾病等.因此,本文试收集1978-2010年间的有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应用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应用范围和方证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庆海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现代医学手段,补充中医诊断的局限。对于西医诊断明确者,治疗时参考西医疾病名与中医“证”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治疗;对于西医诊断不明确,中医诊断明确者,治疗时运用西医的症、征和中医的辨病辨证施治相结合;对于诊断不明确或不单一者,参考患者的症、征和证指导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特点,为其中医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调查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门诊治疗的160例SLE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患者,分析其证型及中药使用特点。结果:160例SLE患者共有36例处于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阶段(首始期),75例患者处于激素维持量期,49例患者处于激素减量期。激素使用首始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瘀毒阻滞证和阴虚内热证为主,激素减量期以阴虚内热证和瘀毒阻滞证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以肝肾亏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在激素治疗首始阶段,主以解毒清热、固护阴液之品;激素减量期,用药以活血化瘀、养阴解毒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中药以解毒滋阴、补养肝肾为主。结论: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应用阶段、减量期和维持量期中医证型不同,对应中药的使用特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侯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1.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年龄以41~50岁为多;性别以男性为主;而肝硬化是其高危因素;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因素之一;过度劳累、思虑、饮酒是其主要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2.辨证定位多以肝、脾、胆、胃、肾为主;其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阳虚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其他证型要高,而气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死亡率高.结论 通过对165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94级研究生(250014)张沁园山东医科大学94级研究生丁向东【关键词】血瘀证客观化综述血瘀证是中医血证的重要证型之一,也是许多临床疾病的基本病机。可分为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和气滞血瘀四型〔1〕,主要脉证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瘀化痰法治疗痰瘀互阻证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9例痰瘀互阻证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中药通瘀化痰法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心衰计分疗效判定2组间结论一致(P>0.05);心功能疗效判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血脑钠肽变化分布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瘀化痰法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能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实际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周明萍 《海南医学》2011,22(6):65-66
目的研究青年人气胸中医证型及症状规律。方法根据中医四诊制定症状观察表,对2001年-2008年间在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16例青年人气胸患者中医证型及症状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青年人气胸以胸闷为主要症状73例(62.93%),胸痛为主要症状29例(25.00%),咳嗽为主要症状13例(11.21%),其中男性占94.0%,女性占6.0%,中医证型中主要有脾肺气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等四种类型,其中最多的为湿热瘀阻及气滞血瘀两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9.7%、31.0%,肝气郁结及脾肺气虚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9.8%、9.5%。结论在海口地区,青年人气胸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瘀阻及气滞血瘀,且以胸闷为主要症状,治疗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干燥综合征是临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临床应用广泛,但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中医证候诊疗共识,限制了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组织全国48家医院的50余名专家形成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共识,临床分为阴虚津亏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含阴虚热毒)证、燥瘀互结证和燥湿互结证共5个中医证候类型,并对治则和方剂同时进行共识。这一全国性共识的形成和推广,在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瘀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匹配矩阵、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痰证、瘀证、痰瘀互阻证及非痰非瘀证46项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舌、脉象与非痰非瘀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医病机脏腑定位于心和肾,以心气虚为主,兼肾气虚,痰证患者尚多伴脾气虚;在46项临床症状中,仅15项症状在痰证、瘀证和痰瘀互阻证中相伴出现频率较高。除共有的本虚证外,痰证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白腻苔和滑脉,尚见胸脘痞满和腹胀等;瘀证则以紫舌、舌生瘀斑为主,尚见痛有定处;痰瘀互阻证则兼上述两种证候的主要症状。结论综合应用匹配矩阵、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可以获得有关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主要临床特征及脏腑定位的信息,对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辨证及其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重度手足皮肤反应(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的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回顾性时间横断面观察法,收集140例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提取证候资料,得出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型,并进一步分析各证型的分布特征。[结果] 中重度HFSR中医证型分为3类:热毒蕴肤证、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进一步从中分析出HFSR的病因病机为热毒、湿、瘀、血虚、风燥5个因素。中医证型频率分析显示,热毒蕴肤证占15.00%,湿热瘀阻证占56.43%,血虚风燥证占28.57%。所有患者平均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为(4.45±2.15)分,其中热毒蕴肤证平均NRS评分(4.14±1.35)分,湿热瘀阻证平均NRS评分(5.86±1.34)分,血虚风燥证平均NRS评分(1.83±0.87)分。轻度疼痛以血虚风燥证为主(71.15%);中、重度疼痛均以湿热瘀阻证(75.44%、93.55%)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重度HFSR临床最常见证型为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次之,热毒蕴肤证最少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对较重,而血虚风燥证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临床药证对应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对应分析对1 493份高血压病病例的处方进行药证对应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临床药证对应:阴虚阳亢证对应的中药主要有桑寄生、山茱萸、泽泻、杜仲、山药等;瘀血阻络证对应的中药主要有葛根、红花、川芎、桃仁、丹参、赤芍药、甘草等;痰湿夹瘀证对应的中药主要有竹茹、半夏、陈皮、石菖蒲、白术、茯苓等;气血亏虚证对应的中药主要有当归、黄芪、党参、白芍药等;肝火亢盛证对应的中药主要有地黄、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菊花等。结论 该研究运用对应分析对高血压病药证对应关系进行研究,为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很多病证的致病因素。中医学的痰包括可见的经咳嗽、呕吐而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及不可见的弥散于全身各经络脏腑组织的无形之痰。痰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比较复杂的证候之一,涉及病种较多,治法组方难于掌握。文章对痰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结合常见病症,从辨证要点、常用治法、药物配伍等角度探讨痰证的中医临床治疗思路,提高痰证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研究,为其辨证论治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93例患者,收集四诊信息,将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再结合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归纳出DN的中医证型。结果糖尿病肾病拟定3类证型:气阴两虚夹瘀、气虚湿阻及阳虚血瘀,经与专家辨证结果比较,Kappa值0.75,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糖尿病肾病上述3种证型均反映DN在某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可供中医临床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基本证候及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探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FSS评分以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结果脑卒中后疲劳基本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占绝大多数,均超过总数73%;中医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且患者FSS评分明显高于风痰火亢、风痰瘀血、阴虚风动三证的FSS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疲劳中医证候类型以本虚标实证多见,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密切相关。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不同患者在本病的不同阶段病机各不相同。本虚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包括气滞、水湿、痰浊、血瘀等。中医辨证可将代谢综合征分为气滞湿阻、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及脾肾气虚4种证型。总结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临床常用理化指标水平高低的关系,明确其在现代医学常用检测指标上的差异性,可为各证候判定提供可能的客观化临床检测参考依据,为早期防治提供预测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