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双版纳引种栽培阳春砂仁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查阅有关西双版纳引种栽培阳春砂仁的研究文献,对西双版纳产阳春砂仁的研究从品质评价、化学成分、药理及栽培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对阳春砂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玛卡主产区栽培技术与生产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玛卡主产区对其生物学特性、种质特征、栽培管理、病虫害和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为玛卡规范化栽培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结果:海拔、温度、阳光、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玛卡生长有很大影响;玛卡自繁自种存在品质退化现象;栽培管理、病虫害管理及采收加工缺少标准影响玛卡品质。结论:长期的自交繁育、混乱的栽培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优质玛卡的可持续生产,应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相似文献   

3.
从产地历史沿革、资源分布、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品种选育几个方面对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黄芪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认为对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可科学地指导优质黄芪的栽培生产,提高黄芪栽培品的产量与品质,有助于保护和开发野生黄芪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牛膝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河南、河北和内蒙古为主要产区,但栽培方法各异,牛膝的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概述产地、种质、水肥、病虫害、采收加工等对牛膝品质影响,为牛膝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阳春砂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春砂为传统常用中药材。云南是我国阳春砂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但近年来产区砂仁病虫害加剧,产量不断减少,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市场供需矛盾加大。本研究在对云南省各产区阳春砂种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阳春砂的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阳春砂病虫害并研究其防治方法。方法结合对主产区病虫害的调查,按照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结果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对苗疫病、叶斑病、果疫病、黄潜蝇、老鼠等等病虫害有显著防治效果。结论合理选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提高阳春砂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道地产区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其种质资源的评价及优良品种选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中药材性状鉴定方法观察与描述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长果、圆果、黄苗仔)果实的性状特征;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测定种子团中挥发油的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数据库检索系统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鉴定,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质量比;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质类型阳春砂果实中樟脑、龙脑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结果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外观性状特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状、大小、果皮厚度及种子团粒数等方面。长果、圆果和黄苗仔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3.45%、3.33%、3.15%;乙酸龙脑酯含量分别为1.56%、1.19%、0.92%;樟脑含量分别为0.16%、0.15%、0.14%;龙脑含量分别为0.26%、0.12%、0.09%。三者的乙酸龙脑酯及挥发油的含量均达到了现行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的挥发油含量及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果的挥发油、乙酸龙脑酯、樟脑及龙脑的含量最高,圆果其次,黄苗仔最低,表明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解决乌拉尔甘草野生资源减少,人工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优良种质资源短缺等导致的产量低、品质下降等问题,对乌拉尔甘草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进行研究。方法:基于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对乌拉尔甘草最大生态相似区域进行预测,并对种质资源,产区分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产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形成乌拉尔甘草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结果:乌拉尔甘草引种栽培以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一带选址为宜,建立了一套包括种植基地选址、优良品种选育、田间种植管护等的乌拉尔甘草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结论:乌拉尔甘草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为解决人工种植甘草产量及品质下降,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参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大,栽培人参早已取代野山参成为人参药材、饮片以及相关保健品的主要来源。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多,严重影响人参的品质及产量。随着环保及用药安全性意识增强,人参无公害生产及病虫害防治成为了整个人参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综述结合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准则和防治技术,总结了近年来人参栽培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病规律及无公害防治途径,试图通过综合多种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农田栽培人参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洁  张丽霞  彭建明  段立胜 《中药材》2007,30(12):1489-1491
通过GC-MS法测定西双版纳不同种质阳春砂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以矮杆型品质较好,可为良种选育及产业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2.
掌握现有针灸推拿学专业结构规模和招生比例、专业层次等方面内容,能够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题组设计了6套问卷,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规模、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本校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基本涵盖了所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了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已初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亢害承制理论,阐述寒饮生风的理论依据。归纳张仲景诊治寒饮生风的六证及其治疗方法:水道失调型用温肺通阳,行饮熄风;脾失运水型用温脾扶阳,化饮熄风;肾虚水泛型用温肾化气,逐饮熄风;心阳不济型用温通心阳,降饮熄风;肺虚皮水型用温通肺卫,利水熄风;饮停中焦型用温胃健脾,散饮熄风,综合分析其理法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