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2.
从汉代开始很多大家采用寒热药配伍治疗痹病,国家级名老中医胡荫奇主任医师在临床上常常采用温热配寒凉、寒凉配温热的中草药治疗痹病,通过之间的合理搭配治疗疾病;或者补通并用,"阳气并则阴凝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脾益气,"脾旺能治湿,气足无顽麻","脾旺四季安",运用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药物之间配伍治疗痹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痹病病种及不同的病期"随症治之"。  相似文献   

3.
寒热药物并用,是《伤寒论》方剂配伍的重要内容之一。论中113方,寒热药物并用者就达半数以上。其应用有外寒内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杂证、寒热往来证、阳气不足邪热有余证、真寒假热证等等。以上各证,虽同属寒热互见,但因寒热的部位、轻重、多寡、真假的不同,寒凉药与温热药的配伍,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其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4.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5.
寒热并用法是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又发挥治疗作用的疗法。因脾胃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性,易产生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之证候,单一的清热法或祛寒法难以以一概全,而寒热并用法的用药特点恰能适应脾胃病的病机特性,既可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6.
方剂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针对疾病的表象和内因有的放矢地按照药物的性能、效用合理组合而成。根据笔者多年研探 ,仅就方剂中应用相反相成原则进行配伍的一些浅识表述出来 ,以供同道参考。1 寒热并进配伍法该法主要适用于寒热错杂的疾病。因此类病不仅有寒而且有热 ,故组方时既不可单用寒凉药 ,又不能单用温热药 ,只有将二者配伍使用 ,才能协调阴阳、寒热俱除。如《伤寒论》治疗上热下寒 ,腹痛欲呕之证的黄连汤 ,方中用苦寒药黄连祛其上焦之邪热 ,而用干姜、桂枝温散中焦之凝寒 ,用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病邪之毒 ,诸药配伍应用使疾病立除、…  相似文献   

7.
治"肺"方剂常将性能、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鉴于肺病证发病主要为肺气的升降、开合、散收运动失常,其组方配伍多升降并用,散收同施;外邪极易伤肺,痰常为肺病证发病的"夙根",故表里同病之证,遣药自当表里并治;肺的解剖特点与生理特性,决定其用药攻补不能太过,是以临证组方常合补泻于一方;肺喜润恶燥,故于肺燥阴虚夹痰之证,用药又宜润燥结合。相反相成配伍法在肺病证方剂中既可单独使用,也能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潘淼  袁红霞 《新中医》2007,39(11):93-94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医苑选萃     
“相反相成”配伍方法浅释魏睦森氏撰文以部分方剂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浅释:(一)佐使——于大剂温热方或清解方中加入少量性质相反药物。如左金丸为泻火降逆之剂,重用黄连而佐以1/6量的吴萸以制其寒。(二)性用相须,反激逆从——以寒热属性不同之品共为一方主药,相反相成。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皆为温下之剂,方中附子、大黄,一温阳,一泻实。(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即反佐之法。如白通加猪胆汁汤用于真寒假热;黄连解毒汤加姜汁少许用于真热假寒。(四)补中寓泻,泻中寓补——多用于治疗正虚邪实之证。如健脾丸以四君等补脾胃,加黄连清胃燥湿为补中寓泻之剂;黄龙汤以大承气加参、归为泻中寓补之方。(五)寒热交错,补泻杂陈——以寒热补泻之品重用并进,治  相似文献   

10.
郭玮  曾智辉 《山西中医》2009,25(1):37-38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据此理论并加以发挥,将寒热并用法广泛地用于辨证论治和指导方药配伍,使之成为中医临床用药重要的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是指针对某些病因所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11.
以往医家认为数脉可主热证、寒证、痰饮、虚证,这种认识虽然能够用于解释临床中的一些病证和古书中的许多条文,但是却背离了数脉形成的机理,为临床带来了困惑。当临床中出现数脉时,无法判断它是主寒证还是热证,主痰饮还是虚证,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扩大数脉主病以迎合古书条文和临床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数脉主"阴不胜阳",其意义有以下五点:一为实热证;二为虚热证;三为虚阳外越,阴不能制之;四为寒热交争的过程;五为阴邪攻伐人体阳气,却还未完全克制人体阳气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3.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经方中的对比统一观表现相当普遍,比如寒热并投、补泻兼施、升降互济、散剑共用、 润燥相兼、阴阳双补等,此乃仲景立法组方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8.
无论外感或内伤、还是正偏虚或邪偏实,疾病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人体的功能障碍,治疗的终极目的在于恢复已损伤的功能。仲景温阳法的概念比温法要广泛,不同于简单的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仲景温阳法则具体说明了如何"温",从而恢复阳气的相应功能。由于疾病作用于人体的整体性,连贯性,很多证型反映了阳气的多种功能障碍,如亡阳证多表现为肾阳虚衰、津液不固、寒凝经脉等,治疗则应把握其阳气欲脱的特性,治应回阳救逆,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阴阳互根互用,扶阳气的同时也应考虑到阴津,治疗上须灵活变化,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阴盛格阳、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则须兼用寒凉以调整气机,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辨析伤寒误用下法的体会,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关于误用下法的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所谓误下,是指不当下而误下,或当下而太过,或当下而不足,或当以寒下而用温药,当以温下而用寒药,或当缓下而用急攻,或当急攻而用缓下,这些误下方式、程度等的差异,加之患者病情、体质的不同,可致气机升降开阖以及气血阴阳的损伤,导致出现千变万化的证候。故伤寒误下以后,不可简单认为"误下伤阴"或"误下伤阳",应根据误下后具体症状,辨证论治。结论:通过对伤寒误用下发的辨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月经周期节律正常的关键为阴阳消长顺利转化,月经病的调治需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选用不同方药,经后期阴精渐长,重用滋阴养血之品,佐以温肾助阳药,充养阴精以达经间期的重阴状态;经间期重阴转阳,重补肾活血,方能顺利转化,产生氤氲时机;经前期为阳长时期,当补肾助阳,佐以滋阴之品,使阳气有所依附;行经期肾气充沛,为重阳必阴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