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早期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探讨防治营养不良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 采用观察法对40例早期C RF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白蛋白<40 g/L者占60.00%,胆固醇<3.9 mmol/L者占37.50%,血红蛋白<110 g/L占66.70%。结论: 早期CRF患者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养衰退,为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应重视早期CRF患者的营养评估及监测,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同时针对患者的营养问题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目前全球血透病人发生营养不良比例为18%~70%.维持性血透病人随其存活时间的延长,营养状态可逐年恶化,并发症和死亡率也随着增高,营养不良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长期存活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科学合理的调整营养水平,对提高患者的长远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瘦素水平与营养不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时血清瘦素浓度及高瘦素血症与CRF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 CRF组 112例 ,分为非透析亚组 74例、血液透析 (血透 )亚组 2 9例和腹膜透析 (腹透 )亚组 9例 ;正常对照组 1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 ,同时测定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脂 ;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受试者体脂含量 ;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 (SGA)评估受试者营养状况。结果 CRF组血清瘦素浓度为 (8.4 9± 0 .97) μg/L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7.6 3± 0 .16 ) μg/L(取自然对数值 ,P <0 .0 1) ,其中以腹透亚组血清瘦素水平 (9.30± 0 .79) μg/L升高最为明显。CRF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客观生化指标均显著低下。在血透亚组 ,血清瘦素水平与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 (r =- 0 .195 ,P <0 .0 5 )。SGA评估显示CRF组存在营养不良 ,且营养状况越差 ,血清瘦素水平越高 (P <0 .0 1)。CRF组体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血透、腹透及非透析亚组体脂百分比均与瘦素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 ) ,腹透亚组相关性最强。结论 CRF时存在高瘦素血症 ,且可能参与营养不良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1],尤其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可导致贫血,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染,生活质量差,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存时间.改善CRF患者营养状态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报道我科对48例CRF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营养不良的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有效预防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睡眠障碍、低血压、心理因素等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因素,以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方法分析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因素较多,积极调查并分析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前后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蛋白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清瘦素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肾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浓度为(10.04±7.00)μg/L,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指数(BMI)呈明显相关(r=0.41,P<0.01),且女性血清瘦素浓度较男性高(P<0.01).血透患者透析前血清瘦素浓度(11.76±12.19)μg/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透析后血清瘦素浓度为(12.23±14.50)μg/L,与透析前比较亦无显著差异.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仍然与BMI有关,其相关系数为0.39(P<0.01),这些患者透析前血清瘦素浓度受到年龄、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的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280、0.9025、3.0853和-0.0949,P均<0.05.结论本组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不升高,血透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亦无明显变化,血清瘦素在这些患者的蛋白营养不良中并不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透析前后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变化及营养状态。方法:对45例血透患者进行蛋白质、氨基酸浓度测定。结果:发现CRF患者总氨基酸含量由透析前的12.24mmol/L降低到透析后的8.67mmol/L,总蛋白质含量则由61.78g/L升至透析后的75.59g/L,白蛋白也由34.3g/L升至40.9g/L(P<0.05)。结论:透析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防和改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透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30例Hp感染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通过人体学测量、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评价,观察其营养不良的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30例中发生营养不良23例(76、7%);通过对Hp感染血透患者实施护理后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结论Hp感染血透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应重视Hp感染血透患者的营养评估及监测,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1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法(SGA)评价受试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血透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为(34.2±1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6.8)μg/L(P<0.01));血透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等客观营养指标均低下,且与血清lepti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SGA评估显示血透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状况越差,血浆leptin水平越高.结论血透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可能与其营养不良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  方法  对47例营养不良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为期48周的营养管理以及有氧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相关营养指标进行自身对照。  结果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干预后与管理干预前比较,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P < 0.05);蛋白质、热量摄入、无内瘘侧上臂肌围、同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较干预前均增加(P < 0.05)。  结论  合理有效的营养管理和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80例,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营养护理(观察组,40例)与常规护理(对照组,40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干预后 BMI 为(21.34±2.18)kg/m2,ALB 为(43.17±4.24)g/L,Hb 为(103.92±8.67)g/L;对照组干预后 BMI 为(20.07±2.34)kg/m2,ALB为(39.76±4.38)g/L,Hb 为(98.87±9.18)g/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生活质量为(69.52±4.53)分,对照组为(63.34±4.5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营养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生活质量改善,有非常重要实施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食管癌病人营养支持护理干预对病人术后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86例食管癌病人在术后1周、术后2周分别进行体质量指数(BMI)、上臂中围(MAC)、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营养指标的监测,同时进行术后营养支持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不同时间段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食管癌病人术后1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84.88%,术后2周时降至70.93%(P<0.05);食管癌病人术后2周较术后1周BMI、TSF、MAC、AMC、ALB、TLC等营养指标均有所回升(P<0.05~P<0.01),2个时间段内回升幅度最大的是ALB,术后1周32.28 g/L,术后2周时回升至35.16 g/L。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前1周即存在营养不良,术后1周是营养不良最为严重的时期,至术后2周病人即将出院时虽有所降低,但营养不良状况仍不容乐观。护理工作者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干预,促进病人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营养不良直接影响着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增加医疗费用及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在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后,其营养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及时对CAPD患者进行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将会对减少CA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尿毒营养膏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住院及门诊接受维持性血透营养不良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调整、规律血液透析及促红素、左卡尼汀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尿毒营养膏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基础营养指标及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108.4±4.3)g/L、血清白蛋白(38.5±3.9)g/L水平更有显著的提高,同时血肌酐(678.2±235.2)μmol/L、尿素氮(20.27±3.89)mmol/L 水平也有显著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营养膏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是治疗维持性血透营养不良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强化营养护理在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月进入本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50)和营养组(n=50)。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营养组给予强化营养护理模式,观察比较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相关生化指标、营养不良-炎症评分量表(MIS)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护理6个月后,常规组的BMI为(22.9±2.6)kg/m~2、血清白蛋白(36.5±4.5)g/L、肌酐(833.4±89.3)μmol/L以及血红蛋白(94.2±10.3)g/L,均明显低于营养组的(24.1±2.5)kg/m~2、(41.5±5.1)g/L、(1 084.3±156.6)μmol/L以及(104.3±12.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营养组MIS评分为(5.89±0.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4±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营养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和总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但常规组无明显变化;营养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营养护理能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比较国产与进口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长期血液透析(HD)慢性肾衰竭(CRF)贫血患者的影响。将60例长期血透慢性肾衰竭贫血病人随机分成2组,分别应用国产rHuEPO(益比奥)、进口rHuEPO(生血素)100μg/(kg·周),均分3次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网织红细胞(RRBC)均显着上升,治疗12周内血细胞比容(HCT)均达到0.30以上,且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表明国产、进口rHuEPO疗效无显着性差异,均可安全、有效地改善CRF患者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透病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后,对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予以均分两组,使用常规临床护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在临床护理之上加以早期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2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结果:实验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参照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3.33%(22/30),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法(SGA)评价受试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血透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为(34.2±1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6.8)μg/L(P<0.01));血透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等客观营养指标均低下,且与血清lepti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SGA评估显示血透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状况越差,血浆leptin水平越高。结论血透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可能与其营养不良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雷卓青  唐秀光  黄小琳  陈林  黄蔚 《广西医学》2003,25(8):1343-1345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瘦素与营养状态的关系 ,探讨 COPD营养不良的机制。方法 :对32例 COPD患者 (分为营养不良组 17例 ,非营养不良 15例 )和 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营养状态评价 ,同时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1) COPD营养不良组的瘦素 (1.5 6± 1.0 ) μg/L 低于非营养不良组 (5 .33± 3.5 6 ) μg/L 和健康对照组 (5 .2 4± 3.4 5 ) μg/L。(2 )各组瘦素水平与各营养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瘦素浓度与 COPD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饮食疗法是血透患者提高存活率的关键。临床上慢性肾功衰竭(CRF)患者普遍存在蛋白一热量营养不良症状,导致患者易感染,感染后治疗困难,创伤愈合难。因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保证透析质量,遏制CRF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作者就临床所见,谈几点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