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蛋白P3(Foxp3)的表达调节作用,探讨灸法治疗克罗恩病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美沙拉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隔药灸组取穴:天枢(双)、气海穴,西药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治疗干预结束后,采用HE病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降部组织病理学变化、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克罗恩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裂隙状溃疡、黏膜层炎症伴肉芽肿,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蛋白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RoRγt蛋白具有下调作用(P<0.01),且美沙拉嗪的调节作用强于隔药灸(P<0.01);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其mRNA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Foxp3及其mRNA都具有上调作用(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调节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黏膜Th17/Treg细胞平衡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来发挥改善结肠组织溃疡,缓解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安肠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IL-6、IL-13含量及NF-κB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安肠愈疡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均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组别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物,连续给药3周后,进行结肠组织肉眼形态评分,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3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蛋白表达。结果: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修复、溃疡愈合(P0.01或P0.05),其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6方面,安肠愈疡汤低、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3方面,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尤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与美沙拉嗪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F-κB表达方面,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但与美沙拉嗪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肠愈疡汤具有较好的抗炎和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致炎因子IL-6,上调抗炎因子IL-13,同时降低NF-κB表达,从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连海  肖成  洪子夫  李国栋  刘昌吉 《光明中医》2010,25(10):1793-1795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研究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IL-4和IL-10的影响,探讨灌肠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共6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灌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灌肠方灌胃,美沙拉嗪组予以美沙拉嗪灌胃,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18天后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灌肠方能有效提高IL-4和IL-10的水平,并对损伤的大肠粘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结论灌肠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因子,Foxp3、STAT5的调控作用,探讨溃结灵防治U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中药复方溃结灵药物干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黏膜蛋白原位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Foxp3、STAT5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IL-2、IL-10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IL-2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溃结灵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IL-10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免疫组化检测模型组结肠黏膜Foxp3、STAT5的原位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Foxp3、STAT5的原位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Foxp3、STAT5 m RNA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5,P0.01),而溃结灵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Foxp3 m 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STAT5 m RNA高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溃结灵对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L-2、IL-10含量以及Foxp3、STAT5原位蛋白和基因表达的上调作用,可能是其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发挥治疗UC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侗药五味止泻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 以2,4,6-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侗药五味止泻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共6组,每组10只.侗药五味止泻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侗药五味止泻汤灌胃,美沙拉嗪组予以美沙拉嗪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10天后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粘膜超微结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 侗药五味止泻汤能有效提高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IL-6含量,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结论 侗药五味止泻汤对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能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生成,是治疗UC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大炜  余巧  江涛 《中医药导报》2020,26(11):17-2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结肠靶向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二硝基苯磺酸(DNBS)-乙醇法建立UC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造模,模型建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半夏泻心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并测量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除模型组大鼠大便松散有隐血外,其余各组恢复较好。美沙拉嗪组和半夏泻心高剂量组大鼠第15天DAI评分、结肠CMDI评分和血清TNF-α、IL-8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而IL-4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半夏泻心高剂量组大鼠以上指标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各给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仍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半夏泻心高剂量组大鼠症状最轻。结论:高剂量的半夏泻心结肠靶向片能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组织修复及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趋近美沙拉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侗药五味止泻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血清IL-1和IL-10的影响.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侗药五味止泻汤低、中、高剂量组(5.5,11,22 g·kg-1)和美沙拉嗪(0.5 g·kg-1)组,共6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侗药五味止泻汤ig,美沙拉嗪组予以美沙拉嗪ig,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10d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侗药五味止泻汤3个剂量组均能有效提高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IL-1含量(P<0.01),并对损伤的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降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P<0.01).结论:侗药五味止泻汤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生成,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涛  苏晓兰  毛心勇  刘倩  吴宝麒  魏玮 《北京中医药》2020,(3):205-210,F0003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6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评价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胃肠安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15、0.03、0.06 g/(kg·d)胃肠安丸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美沙拉嗪组给予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均连续干预10 d。对比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reg、Th17、CD4^+、CD8^+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CRP水平。结果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质量均逐日增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逐日缓解,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剂量组能更快地缓解上述症状,2组DAI评分逐日下降(P<0.05)。药物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较长(P<0.05),结肠组织充血、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CD4^+、CD8^+、Treg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10水平较高(P<0.05),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较低(P<0.05)。结论胃肠安丸对DSS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Treg/Th17免疫平衡以及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脾胃培源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7F(interleukin-17F,IL-17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脾胃培源大剂量组、脾胃培源中剂量组、脾胃培源小剂量组,每组20只,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灌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3 m L生理盐水灌肠;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悬浊液(0.36 g·L~(-1))3 m L·d-1灌肠;脾胃培源灌肠方大剂量组、脾胃培源灌肠方中剂量组、脾胃培源灌肠方小剂量组分别按含不同生药浓度的脾胃培源灌肠方3 m L·d-1(0.56 g·L~(-1)、0.28 g·L~(-1)、0.14 g·L~(-1))中药保留灌肠连续15 d,第16天处死大鼠,取结肠标本。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改变情况,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F含量。结果:模型组IL-17F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脾胃培源灌肠方组和美沙拉嗪组IL-17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美沙拉嗪组和脾胃培源灌肠方大剂量组、脾胃培源灌肠方中剂量组、脾胃培源灌肠方小剂量组4组间两两比较,IL-17F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损伤,抑制IL-17F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证小鼠NLRP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的影响。方法 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低、中、高剂量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喂养高糖高脂饲料,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蒸馏水1周造成UC湿热证模型。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分别予浓度8.125、16.250、32.500 g/(kg·d)清肠化湿方灌胃,美沙拉嗪组小鼠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7天,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进行DAI评分,记录小鼠每小时排出的湿粪粒数以及湿粪重量,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NLRP6、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Caspase-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NLPR6、caspase-1、Claudin-2、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1),结肠长度变短(P0.01);结肠黏膜病理受损严重;NLRP6、Claudin-5蛋白表达降低(P0.05),Caspase-1、Claudin-2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含量增高(P0.05);NLRP6、Claudin-5 mRNA表达降低(P0.01),Caspase-1、Claudin-2 mRNA表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中剂量中药组DAI评分降低(P0.01),结肠长度增长(P0.01)、病理情况改善;中剂量中药组NLRP6、Claudin-5蛋白表达上调(P0.05),各治疗组Caspase-1蛋白表达减少(P0.05),美沙拉嗪组及中、高剂量中药组Claudin-2蛋白表达减少(P0.01);美沙拉嗪组及低、中剂量中药组血清IL-1β含量降低(P0.05,P0.01),美沙拉嗪组、高剂量中药组NLRP6 mRNA表达上调(P0.01,P0.05),各治疗组Caspase-1 mRNA表达下调(P0.05),美沙拉嗪组及中、高剂量组Claudin-2 mRNA表达下调,中、高剂量组Claudin-5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清肠化湿方能够调节NLRP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大鼠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及犀角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腹腔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建立ITP模型,于造模开始后第7天开始,各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14 d。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造模前、灌胃前、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灌胃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Treg、Th17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淋巴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35水平。结果灌胃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大鼠血小板数目明显上升(P均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reg所占比例、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及IL-35水平均明显上升(P均0.05),而Th17细胞所占比例及IL-17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犀角地黄汤高剂量组各指标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能通过上调ITP大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下调Th17细胞表达,维持Treg/Th17平衡,进而调节相关细胞因子IL-17、IL-35的表达发挥抗血小板减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程丽敏 《中医药信息》2012,29(3):107-110
目的:观察溃结灵Ⅳ号对TNBS诱导大鼠U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采用溃结灵Ⅳ号高、中、低3个剂量,保留灌肠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进行灌肠给药,于用药后3、7、14、21天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结肠的形态,检测血清中谷氨酰胺(GLN)以及结肠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白介素-4的含量。结论:21天时HE染色可见,模型组及溃结灵Ⅳ号低剂量组粘膜退变坏死,粘膜下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美沙拉嗪组可见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基本完整,腺体排列较规则,粘膜下无明显充血。给药7天时,美沙拉嗪组GLN、IL-4升高(P0.05),溃结灵Ⅳ高剂量GLN升高(P0.05);给药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组、美沙拉嗪组GLN、IL-4、EGF均升高(P0.05);给药21天时,各组GLN、IL-4、EGF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Ⅳ号中、低剂量升高(P0.05),而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美沙拉嗪组升高明显(P0.01),而溃结灵Ⅳ号低剂量组在给药7、14、21天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在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UC)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1.1、22.2、44.4 g·kg-1),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建立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组、芍药汤低、中、高剂量治疗14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提取脾脏、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6、STAT3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出现充血、糜烂等病变,脾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对UC大鼠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TNBS诱导制作UC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芍药汤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结肠组织大体形态、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一般形态和病理变化显著改善,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芍药汤能有效改善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一般状况及病理变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及IL-4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清肠温中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Th1/Th2平衡的干预作用。方法 9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均自由饮用3%DSS溶液7d,之后换蒸馏水饮用7、14d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复制模型。用蒸馏水、清肠温中方高、中、低剂量和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灌胃干预14d,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肠黏膜NF-κBp50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β、IL-6及TNF-α明显增多(P0.01),IL-4、IL-5明显减少(P0.01),结肠黏膜NF-κBp50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肠温中方各剂量组均能降低DAI评分(P0.05),减少血清IL-1β、IL-6及TNF-α(P0.05)、增加IL-4、IL-5(P0.05)含量,并减少结肠黏膜NF-κBp50表达(P0.05),尤其以清肠温中方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效果最明显。结论对于DSS诱导的慢性UC模型小鼠,清肠温中方可以减少Th1、增加Th2细胞,减少肠黏膜中的NF-κB表达,恢复Th1/Th2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庆  范恒  寿折星  刘星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814-1817
目的:研究NOD2在实验性大鼠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苦参素注射液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苦参素注射液(OMT)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行造模,其余3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造模.OMT组大鼠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肌肉注射,美沙拉嗪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均以蒸馏水灌胃,治疗15 d,观察实验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黏膜NOD2,NF-KB p65蛋白表达,ELISA检测实验大鼠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IL-6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美沙拉嗪组、OMT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IL-6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过度表达,IL-6分泌增多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而OMT可以通过抑制NOD2,NF-κB p65蛋白过度表达,降低IL-6分泌,起到减轻结肠黏膜炎症,保护结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明萸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脾脏Treg细胞PD-1/PD-L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经典的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雄性SPF级BALB/c共40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萸连丸组、模型+美沙拉嗪组,除正常组外都给予DS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模型+萸连丸组给予0.5g/kg萸连丸溶液灌胃,模型+美沙拉嗪组给予0.3g/kg美沙拉嗪溶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小鼠体重、粪便粘稠度、便血情况;分离结肠并测量其结肠长度和重量,计算肠重指数;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2、IL-17A的表达水平;分离脾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及其PD-1/PD-L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aptor、TSC1、TSC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模型+萸连丸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结肠长度显著恢复(P<0.01)、结肠重量以及肠重指数明显减轻(P<0.05);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黏膜损伤恢复;IL-2、IL-17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脾脏中C...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炎清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3/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2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肠炎清低剂量组和肠炎清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UC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分别用0.9%生理盐水灌胃;美沙拉嗪对照组以30 mg/kg艾迪莎混悬液灌胃;肠炎清高剂量组以147.2 g/kg肠炎清灌胃;肠炎清低剂量组以36.8 g/kg肠炎清灌胃;1次/d,时间固定,持续7 d。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水平及TGF-β1信号通路活化的程度。结果:模型组ERK表达水平最低,低于溶媒对照组、美沙拉嗪组、肠炎清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肠炎清剂量组该指标水平随剂量升高而上升,且高剂量肠炎清组ER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模型组TGF-β1和Smad3高于美沙拉嗪组组、空白对照组和肠炎清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结论:肠炎清对UC大鼠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TGF-β1-Smad3通路,提高ER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