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44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2.
分析《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经文涵义,结合验案探讨本条经文的临证应用,提高应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全身麻醉手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择期予以手术的18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全身麻醉,记录术中知晓发生的详细情况,对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1856例患者共15例发生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81%。术中知晓发生时期以维持期最多。占86.67%。不同科室中以妇科术中知晓发生率最高为2.03%,其次为耳鼻咽喉科为0.63%,再次为泌尿外科为0.54%。性别、年龄、是否使用阿片类镇痛剂、是否气管插管方式是影响术中知晓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否术前用药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术中知晓好发于维持期,在多种择期手术者散发。为降低术巾知晓的发生率应注意女性患者,术前应充分用药,避免使用阿片类镇痛剂、行气管捕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八珍汤加减方防治乳腺癌术后创面不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先予常规围手术期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用八珍汤加减方,对照组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创面不愈事件发生率(局部血运差、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创面感染、上肢水肿)及引流管放置时间,并观察超敏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创面不愈事件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2.2%、90.2%;两组局部血运差、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创面感染及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超敏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超敏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加减方可明显促进乳腺癌术后创面修复,减少创面不愈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血供及减少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阐述《黄帝内经》中"五实""五虚"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方式,了解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五实""五虚"的理解与发挥,给予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历代医家普遍认为,"五实""五虚"均为临床危重的症候,预后不良,可能会出现死亡的转归。其病机演变,一为邪盛猖獗,遍扰五脏,一为正气虚衰,五脏失守。具体而言,"五实"病机为五脏受邪,邪气闭阻,阳热亢盛,充斥于表里,邪热内闭而耗伤阴液,以致阴竭阳越而外脱;"五虚"病机则多为真阳微弱,真阴枯竭。《黄帝内经》中"五实""五虚"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特别是诊治过程中提倡重视顾护胃气。[结论]《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五实""五虚"的概念、病机、治疗原则及预后,是中医五脏最早的虚、实分型,奠定了中医虚实辨证的基础,并对后世临床危重症的识别、判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浙派中医代表医家在研究《黄帝内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选取浙派中医类分研究与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代表医家滑寿、张介宾、沈又彭、马莳、张志聪、俞樾等,分别介绍其主要生平及类分、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色。滑寿、张介宾、沈又彭在类分研究中开创了摘要研究《黄帝内经》的先河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范例;马莳、张志聪、俞樾在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方面开创了篇名注释、集体创作的先例和文献考据方法研究的示例,并对《黄帝内经》全书注释和《灵枢》详注,以及《素问》考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美霞  郑红斌 《新中医》2018,50(11):241-243
简版: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难治病。笔者通过阐述体质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证候形成、诊断、治疗、转归预后及预防的相关性,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过程中,应用辨体论治能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从而提高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出自《灵枢·四时气》,是对胆胃不和引起口苦、呕吐苦水病证的病机总括,对临床辨治口苦、呕苦一类病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 理论内涵胆液,即胆汁,生于肝而藏于胆,为黄绿色液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具有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胆为中精之腑,藏蓄胆汁,以时疏泄而助消化,主决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麦纤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实验大鼠结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基因表达及结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麦纤散组与美莎拉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使用葡聚糖硫酸钠联合氧化偶氮甲烷的化学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大鼠模型,并分别应用药物干预,于16周后处死取结直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D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大鼠结直肠肿瘤细胞凋亡率及结肠组织IGFBP7基因表达. 结果 结肠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麦纤散组(8.70±3.47)和美莎拉嗪组(1.20±0.26)与模型组(0.38±0.11)比较均提高,麦纤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纤散组结肠组织IGFBP7基因表达为50.5±14.0,与模型组18.0±3.9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麦纤散能对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加结肠组织IGFBP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