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几个问题(1)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比率;(2)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分型、分期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微转移的主要因素;(3)探讨微转移的方式、顺序.方法 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MCK(AEl/AE3)免疫组化标志检测微转移的存在.另外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时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期、Ⅲ期肺癌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I/AE3)免疫组化(SP法)标志,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时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I/AE3)免疫组化标志均为阴性;Ⅱ期和Ⅲ期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l/AE3)免疫组化标志均为阳性.91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结论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术后的效果.方法收集Ⅰ~Ⅲa的NSCLC144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肺切除时行系统纵隔淋巴清扫术,对照组肺切除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分析淋巴结清除总数口淋巴结转移数口淋巴结转移率口手术并发症,术后进行随访.结果研究组共清除淋巴结657枚,转移淋巴结402枚,转移率为61.2%(402/657);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275枚,转移淋巴结215枚,转移率为78.1%(215/27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研究组仅1例转移,对照组中2例复发,4例转移.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够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病人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CD_(44)在65例肺癌组织中各组织学类型的表达,并探讨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阳性率为71.7%(38/53例),12例小细胞肺癌中仅2例阳性。CD_(44)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16例鳞癌有7例阳性,17例腺癌有15例阳性,15例腺鳞癌有1例阳性,5例大细胞癌均阳性。经卡方检验Fishei精确概率法分析,小细胞癌与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之间和鳞癌与腺癌、大细胞癌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非小细胞肺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者,CD_(44)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例鳞癌均阳性,4例大细胞癌中3例阳性,14例腺鳞癌场中6例阳性,10例腺癌中3例阳性。其中鳞癌和大细胞癌与肺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结果提示:CD_(44)可作为区分肺癌组织学类型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新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分子分期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术中将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RT-PCR。如果一枚淋巴结HE染色证实有显性转移,该患者同一区域的其他淋巴结不再接受RT-PCR。结果(1)25例肺癌患者中共195枚淋巴结接受了HE染色检查,9例共30枚淋巴结中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2)39组HE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RT-PCR呈阳性。(3)16例常规病理PN现了0期患者中,6例肺门淋巴结出现了微转移;另9例常规病理PN1期患者中,5例出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3,P=0.0043)。结论(1)HE染色病理能准确地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2)RT-PCR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分子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确定微转移灶的存在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2007年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胸外科经过根治性手术(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NSCLC患者33例的246枚淋巴结。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均有详细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本次研究采用LSAB免疫组化VEGF染色,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33例患者246枚淋巴结中有10例(30.3%)患者的12枚(4.9%)淋巴结中VEGF阳性表达。有或无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vs26.1%,χ^2=7.015,P=0.016),VEGF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VEGF阴性表达者(21个月vs.60个月,P=0.016);Cox单因素风险模型(P=0.004)和多因素风险模型(P=0.004)均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Ⅰ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结论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与Ⅰ期NSCLC复发转移相关,有助于更加精确的分期,可以作为Ⅰ期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一个预后指标,并为其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测量肿瘤与肺门空间距离(肿瘤-肺门空间距离)的方法,并研究用该方法测量的肿瘤-肺门空间距离与临床T1期(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通过三维立体测量法测量肿瘤中心CT层面与肺门CT层面的垂直距离,并测量肿瘤中心在肺门CT层面的垂点与肺门的距离,将二维CT图像中的数据转化为三维CT数据,并通过立体几何学定理计算肿瘤-肺门空间距离。获得所有空间距离的相关数据后,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肿瘤-肺门空间距离是否为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成功建立一种新的测量肿瘤-肺门空间距离的三维立体测量法。共纳入399例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166例,女性233例,平均年龄(57.48±10.88)岁,肿瘤-肺门空间距离(5.44±1.96) cm,肿瘤直径(1.77±0.65) cm。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OR)=2.118,P=0.022〕、肿瘤-肺门空间距离(OR=0.843,P=0.040)、分化程度降低(中分化,OR=15.547,P=0.008;低分化,OR=70.749,P=0.000)、淋巴管内有癌栓(OR=24.769,P=0.004)为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三维立体测量法测量cT1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肺门空间距离,并发现采用该方法测量的肿瘤-肺门空间距离为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CD44变异体V6、V7/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44V6、V7/8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观察CD44V6、V7/8在76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吉中的表达。结果 在肺癌中CD44V6、V7=8表达鳞癌欧于腺癌;在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淋巴结转移病便中CD44V633/36(91%)表达阳性,在25例转移淋巴结中24例表达阳性(96%)。CD44V6在Ⅲ ̄Ⅳ期患者表达高于Ⅰ ̄Ⅱ期患者。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淋巴结中细胞角质蛋白(CK19)及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以确定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患者的135枚淋巴结标本,进行CK19及CEA标记并与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0例患者的135枚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8例,CEA阳性表达有7例,其中CK19阳性患者中6例复发转移,CEA阳性患者中4例复发转移,CK19阴性患者中6例复发转移,CEA阴性患者中8例复发转移。结论 CK19及CEA免疫组化标记物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指标,其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孙焰  陈幸华  罗平 《重庆医学》2001,30(6):520-522
目的:探讨CD44V4、V5、V6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44V4、V5、V6在76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在肺癌中CD44V4、V5、V6表达鳞癌多于腺癌(P<0.01);在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淋巴结转移病例中CDV633/36(91%)表达阳性,在25例转移淋巴结中24例表达阳性(96%)。CD44V6在Ⅲ-Ⅳ期患者表达高于I-Ⅱ期患者(P<0.01)。结论:肺癌组织CD44V6阳性表达对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在检测结直肠癌(CRC)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对63例CRC根治性标本进行术后亚甲蓝染色定位SLN,进行常规HE染色后以AE1/AE3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结果共检出SLN146枚,每例患者1~7枚,平均2.16枚。HE染色共发现有转移者13例(39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0.6%(13/63),淋巴结阳性率为26.7%(39/146)。免疫组化检测在50例HE染色阴性的患者中又发现有2例存在微转移,微转移的发生率为4%(2/50);在HE染色阴性的107枚SLN中共有10枚AE1/AE3呈阳性,SLN微转移发生率为9.3%(10/107)。免疫组化检测SLN的转移率高于常规HE染色(〈0.05)。结论通过对CRC定位SLN,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有助于明显提高CR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基因蛋白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21例肺良性疾病组织中p16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肺良性疾病中p16蛋白阳性率85.7%,高于肺癌组织的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16蛋白表达阳性率肺癌Ⅰ、Ⅱ期高于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可切除的NSCLC患者,手术切除SLN,并行系统的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切除的淋巴结送常规HE染色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角蛋白染色方法检测是否有微转移。结果24例NSCLC患者的SLN检出率为100%,共找到SLN50个,非前哨淋巴结(NSLN)143个,HE检测发现50个SLN中有31个癌转移,143个NSLN中有27个癌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和根治性纵隔淋巴清扫术切除阳性淋巴结的可能性分别为62%和30.1%。CK19作为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常规HE染色SLN阴性病人的4枚前哨淋巴结2枚有转移,从而使SLNB预测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95.45%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5.83%提高到100%;假阴性率从4.55%降为0%。结论SLN可以用于预测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4%,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7.33,P〈0.05)。VEGFR-3阳性表达率为74.4%,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11.18,P〈0.05)。VEGF-C表达强度越高,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何银珠  周冬梅  陈刚  师怡 《农垦医学》2010,32(6):499-501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AE1/AE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舌鳞状细胞癌(舌鳞癌)患者清扫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与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舌鳞癌患者VEGF表达及其清扫淋巴结178个CK表达。结果:29个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者,CK表达阳性。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淋巴结CK表达阳性率也增加,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率也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增加。结论:CK与VEGF可作为协同判断舌鳞癌微转移及进展程度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大剂量分割放疗的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11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CT模拟机定位,采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制订治疗计划行大剂量低分割放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5%和18%。原病灶复发率为27%(3例),肺内转移及远处转移率为55%(6例)。结论大剂量分割放射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一定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新途径。方法术中将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95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用于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如果一枚淋巴结常规病理证实有显性转移,该患者同一区域的其他淋巴结不再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RT-PCR检测。结果135枚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接受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1枚淋巴结显现肿瘤微转移。39组常规病理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RT-PCR检测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结果间存在一致性(U=7.682,P=0.0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TNM分期。RT-PCR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价值相当。RT-PCR可以简化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电泳条带的吸光度A值。结果 7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MMP-2、MMP-9表达阳性的例数分别为65.7%(46/70)、78.6%(55/70)和16.7%(5/30)。23.3%(7/30)差别具有显著性。Ⅲ期肺癌MMP-2、MMP-9的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癌的MMP-2、MMP-9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肺腺癌中MMP-2、MMP-9平均吸光度A值高于肺鳞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MP-2、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多,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FasL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的FasL表达。结果 24例肺癌FasL表达阳性,表达率57.1%(24/42);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FasL表达率72.7%(16/22),无淋巴结转移的FasL表达率40%(8/20),两者差别显著(P<0.05);鳞癌和腺癌的FasL表达无差异。结论 FasL与肺癌的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61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清除淋巴结922枚,阳性率40.8%。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38.4%和55.2%(P〈0.01)。中、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7%和42.1%(P〈0.01)。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7%和55.9%(P%0.01)。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8%和36.3%(P〈0.01)。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山  王树军  张道忠 《安徽医学》2009,30(10):1193-119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9年3月,对本组40例均行肺叶(全肺)切除加肺门和同侧纵隔的淋巴结作整块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清扫同侧纵隔淋巴结(N2)共471枚,阳性率15%,其中ⅢA期阳性率57%。肺门淋巴结(N1)259枚,阳性率12%。在阳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小2mm,最大30mm,在阴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大20mm。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上具有重要地位,术前胸部CT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