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罗格尘螨疫苗治疗过敏性鼻炎伴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比较94例尘螨过敏的鼻炎伴哮喘患者在接受3年免疫治疗前、后的疗效及用药过程中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鼻炎症状及哮喘症状评分等多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应急用药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罗格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桂晓钟  纪东  程静  赵军  王林  蒋传亚 《安徽医学》2012,33(11):1423-1426
目的观察分析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皮下注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75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皮下注射治疗,比较接受免疫治疗前与剂量累加阶段、剂量维持阶段的鼻部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评价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75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7%和95.43%,单一尘螨过敏较以尘螨过敏为主的多种过敏原病例疗效较好,单一尘螨过敏显效的占全部病例的78.38%;多种过敏原过敏显效的占全部病例的40.38%。本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尘螨引起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皮下注射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和持久的对因治疗方法,并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3.
周艾  李琦  姜艳荷 《重庆医学》2012,41(12):1183-1185
目的观察并比较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疗法和皮下免疫疗法治疗中重度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71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其中41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和30例进行皮下免疫治疗,治疗均满1年。两种免疫治疗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总评分、用药评分,患儿血清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4的改变,并且对舌下免疫疗法和皮下免疫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和用药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低(P<0.01),血清特异性IgG4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特异性IgE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间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和用药评分下降值,以及血清特异性IgG4下降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和皮下免疫治疗疗效类似,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宜在儿童患者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9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标准化尘螨疫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按完成1、1.5、2年疗程将患者分为3组,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估疗法的疗效;观察10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治疗后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疗法的安全性。结果 SCIT治疗1、1.5、2年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共进行免疫治疗注射2207例次,462例次发生局部不良反应,3例次出现Ⅰ~Ⅱ级全身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没有发生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尘螨疫苗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SCIT治疗进入1年疗程后可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治疗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集群免疫方案和常规免疫方案用于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中重度持续性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安脱达屋尘螨疫苗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28例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治疗,32例患者接受常规免疫治疗,通过两组鼻结膜症状与体征总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集群免疫治疗在6周左右达到维持剂量,剂量累加阶段疗程较常规治疗组缩短60%以上,在观察6周后,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中重度持续性螨过敏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尘螨变应原疫苗对多种变应原过敏哮喘鼻炎儿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91例年龄4—13岁哮喘缓解期伴变应性鼻炎患儿为免疫治疗对象,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成尘螨过敏组(80例)、尘螨及蟑螂过敏组(71例)、尘螨及花粉过敏组(74例)、尘螨及狗毛过敏组(66例)共4组。全部病例完成包括尘螨在内的10种常见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点刺试验后观察阳性反应。应用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粉尘螨滴剂”进行临床免疫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哮喘并变应性鼻炎完成1年免疫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5%,其中尘螨过敏组为53.8%,尘螨及蟑螂过敏组为66.2%,尘螨及花粉过敏组为70.3%,尘螨及狗毛过敏组为60.6%。各治疗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X^2=5.107,P〉0.05)。与用药有关的皮疹、鼻咽痒和哮喘发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7%,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严重副作用。结论舌下含服尘螨变应原疫苗对单一变应原和多种不同变应原混合过敏的哮喘和鼻炎儿童免疫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一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入组65例4~15岁患有变应性鼻炎患儿,且临床病史显示其临床症状主要由尘螨引起且合并另外过敏原过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所有患儿均接受粉尘螨滴剂联合药物治疗1年。每12周随访并评估患儿的鼻炎症状与用药评分、VAS评分、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结果:治疗组30例患儿与对照组22例患儿均完成1年治疗。SLIT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对症用药评分和VAS评分在52周治疗后均显著减少(均P<0.05),SLIT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在52周治疗后下降(均为P<0.05),对照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SLIT组鼻炎症状评分在24周、36周、52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LIT组对症用药评分和VAS评分在36周和52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LIT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在52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单一尘螨制剂SLIT治疗在多重过敏患者可以获得在单一过敏患者中同样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症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对小年龄及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30例接受粉尘螨滴剂SLIT治疗2年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资料。根据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按照是否单纯尘螨(粉尘螨或/和屋尘螨)过敏分为单一过敏组及多重过敏组,按照年龄分为低年龄组(5岁)、高年龄组(≥5岁),按照患者所在地区分为城市组、农村组,通过不同时点(治疗前,治疗后第3、6、12、18、24个月)鼻炎症状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30例给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的变应性鼻炎中,滴药0.5 h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9例,发生率为6.92%(9/130),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单一过敏组TNSS均明显低于多重过敏组(Z=-5.86、6.692、-5.803,P0.05),治疗后第12个月开始,两组TN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04、-1.030、-0.455,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低年龄组TNSS均明显高于高年龄组(Z=-3.225、-2.955,P0.05),治疗后第6个月开始,两组TN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59、-0.100、-0.498、-1.493,P0.05)。农村组和城市组治疗前后TN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对小年龄及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3例尘螨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rnunotherapy,SLIT)+药物组及单纯用药组。SLIT+药物组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辅以对症药物治疗;单纯用药组以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及氯雷他定片对症治疗。每月回访1次共随访半年。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半年后综合评价患者主观症状、用药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SLIT+药物组与单纯用药组相比,其半年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患者主观评价症状、用药及治疗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同时,SLIT+药物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事件。结论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得分及药物评分改善极为显著,但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应给予充分关注。SLIT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治疗尘螨单一过敏和尘螨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100例尘螨过敏的患儿,按变应原种类分为尘螨过敏组50例(仅尘螨过敏)和多种变应原过敏组50例(同时对尘螨和其他变应原过敏)?采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1年?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开始时?6个月及1年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尘螨点刺等级,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76例完成1年SLIT(单一过敏组41例,多种过敏组3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药物评分和点刺等级均得到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症状?药物评分和点刺等级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SLIT对于单一尘螨过敏和尘螨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比较30例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接受半年的免疫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有28人坚持完成免疫治疗,治疗后28例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总共566次注射中出现92例次局部不良反应,8例次轻微全身不良反应,未出现致命性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变应原免疫治疗是治疗尘螨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不同严重程度、单一和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SLIT治疗的11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56例、重度组57例;根据过敏原数量分为单一过敏组56例、多重过敏组58例。比较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体征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按症状严重程度不同(中度、重度)进行脱敏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治疗1年之后,中度和重度之间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体征评分的差异不显著(P 〉0.05)。按单一和多重过敏进行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单一和多重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对中度和重度、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的患者最终都取得相近疗效。  相似文献   

13.
鲁杰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72-74,86
目的:探讨改良皮下免疫治疗(SCIT)与常规免疫治疗对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AR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改良组采用快速剂量递增手段,6周后达到维持剂量,常规组14周后达到维持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血清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于治疗后6周时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下降,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症状评分(t=6.524,P=0.000),药物评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同期的常规组药物评分(t=5.883,P=0.000);屋尘螨IgG4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同期的常规组症状评分(t=73.195,P=0.000)。52周时两组鼻部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253,P=0.285),药物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583,P=0.074);屋尘螨IgG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857,P=0.536)。改良组中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常规组中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082,P=0.774)。结论:改良SCIT治疗与常规方法相比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减少患者用药剂量,帮助患者更早地产生免疫耐受能力,同时并未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就诊频率以及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尘螨及花粉多重致敏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组的55例变应性鼻炎病人被随机分成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组(过敏原注射液)和抗过敏药物治疗组(可选择抗过敏药物,包括:鼻喷激素、二代抗组胺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抗过敏药物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并评估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组、抗过敏药物治疗组各项指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__(治疗组组内)_=4.440、4.469、4.522、4.387、4.424、4.413、4.507、4.463、4.523、4.540、4.490、4.562、4.523,Z__(对照组组内)_=4.506、4.453、4.400、4.472、4.419、4.123、3.606、4.264、4.243、4.359、4.491、3.606、4.000,P均0.05)。特异性免疫治疗组评分也低于抗过敏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84、6.080、3.581、5.017、4.562、2.760、2.843、2.532、3.132、4.096、4.659,P均0.05)。在皮下免疫治疗期内仅少数病人产生局部不良反应,无明显全身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尘螨和花粉多重致敏的变应性鼻炎病人中,使用尘螨和花粉联合免疫治疗安全、有效,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小儿尘螨变应性哮喘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20例尘螨变应性哮喘鼻炎患儿,将患儿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各有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在免疫治疗基础上,再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安全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局部过敏反应(3.33%)、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率(1.67%)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安全性护理在实施免疫治疗的尘螨变应性哮喘鼻炎患儿中效果显著,可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价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和多重致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AR)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免疫治疗的15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单一致敏组(68例)和多重致敏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鼻部症状(TNSS)、药物评分(TMS)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SS、TMS以及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TNSS、TMS和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单一和多重致敏的变应性鼻炎采用舌下含服粉尘滴剂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舌下尘疫苗螨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纯舌下尘螨含服(38例)与舌下尘螨疫苗含服配合药物治疗(38例)对比的方法,对76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舌下含服组总有效率为63.16%,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含服尘螨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好,且早期配合药物对症治疗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对尘螨过敏的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组(78例)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组(78例),分别接受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皮下注射治疗和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鼻部症状均改善明显,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T组总有效率为89.7%,SLIT组总有效率为8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7%(31/78),SL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7/78),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AR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效果及其在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方法】对167例螨过敏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检测各治疗时期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并评估其过敏症状的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症状改善(P<0.01);儿童变应性鼻炎SIT效果较成人好(P<0.01)。此外,观察期满3年的49例接受系统免疫治疗的患者与未系统治疗患者23例发现,前者继发哮喘的几率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合并有哮喘的AR患者经SIT后,哮喘症状体征有改善;患者血清TIgE、SIgE和ECP在SIT治疗后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确变应原者,免疫治疗应予以考虑;检测患者血清TIgE、SIgE和ECP可了解SIT的疗效;对变应性鼻炎进行SIT对防治哮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