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男性患者血清总睾酮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 方法 以199例T2DM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腹部超声进行NAFLD的诊断及分型,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组及非NAFLD组,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NAFLD组分为轻度NAFLD组及中-重度NAFLD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总睾酮(TT)水平,并检测患者相关血清学指标,分析睾酮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 结果 (1) NAFLD组的男性T2DM患者血清总睾酮水平低于非NAFLD组[3.29(2.54~4.21)vs 4.91(3.48~5.99), P<0.01]。 (2) 中-重度NAFLD患者血清总睾酮水平低于轻度患者(3.06±1.11 vs 3.65±1.45, P=0.049)。 结论 男性T2DM患者血清总睾酮水平低下者更易患NAFLD,睾酮水平低下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清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4,ANGPTL4)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ANGPTL4用于诊断NAFLD的价值。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诊断为NAFLD的患者52例为病例组,同期选择4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都由同一名超声科医生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并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排除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肝病、服用降脂药或其他药物的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血清ANGPTL4的浓度,分析对照组与轻、中、重度NAFLD患者ANGPLT4的差异。以超声诊断为金标准,分析ANGPTL4作为NAFLD潜在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患者血清ANGPTL4浓度升高,并随着NAFLD的严重程度有升高趋势(F=4.553,P=0.035 4)。ANGPTL4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为0.638,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NAFLD的诊断阈值,最佳临界值为90.93 ng/mL。以此标准诊断的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灵敏度=100%,特异度=46.8%,Kappa=0.48。结论 血清ANGPTL4浓度与NAFLD及其严重程度有关,用于NAFLD临床辅助诊断的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脏硬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NAFLD患者34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进行人口统计学和生化分析,包括年龄、体重指数、血清转氨酶水平、胆红素、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清铁蛋白水平的测定,并分析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瞬时弹性成像(TE)检测结果。结果NAFL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241.8(133.9,309.8)ng/ml,与健康对照组118.8(54.4,267.8)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NAFLD患者中轻度和中重度肝硬变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236.8(123.1,285.5)ng/ml和270.0(234.7,46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性轻度和中重度肝硬变患者血清铁蛋白分别为255.2(195.9,343.8)ng/ml和299.0(240.2,49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女性轻度和中重度肝硬变患者血清铁蛋白分别为124.9(54.2,236.6)ng/ml和248.5(198.9,35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根据ROC曲线,男性超过479.9ng/ml和女性超过269.0ng/ml的血清铁蛋白可以鉴别90%的中重度肝硬变病例,特异性为90%。男性和女性血清铁蛋白87.0ng/ml和32.5ng/ml可排除中重度肝硬变,敏感度为94%。结论 本研究发现NAFL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脏硬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存在通过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来预测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对肺癌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一般资料,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癌患者、非肺癌人群血清中IDH1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中IDH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肺癌人群[(7.12±6.98)ng/ml比(2.09±1.83)ng/ml,t=11.540,P<0.001];血清IDH1在腺癌和鳞癌中的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7.91±7.26)ng/ml比(2.76±2.27)ng/ml, t=6.345,P<0.001];血清IDH1在肺癌、Ⅰ+Ⅱ期肺癌、Ⅲ+Ⅳ期肺癌中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47.4%、49.1%和46.3%。结论 血清IDH1的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鳞癌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Ⅰ和Ⅱ期肺癌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液IDH1在肺癌的辅助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铁道部机关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危险因素及血清预警因子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铁路职工进行身高、体质量、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测定及腹部超声检查,进行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铁道部机关体检人员共1 705人,纳入研究1 337人,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脂肪肝程度加重,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三酰甘油、血糖、尿酸呈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程度脂肪肝组均高于对照组,以脂肪肝家族成员组升高最为显著,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轻中度脂肪肝组显著升高。结论 随着代谢紊乱的加重,脂肪肝程度加重,且IL-6、TNF-α在脂肪肝家族成员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lipoprotein(a), Lp(a)]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83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63例,分别检测样本中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ROC曲线确定此3项结果诊断脑梗死的界值。结果 脑梗死组HCY、Lp(a)和hs-CRP分别为(16.7±6.3) μmol/L、(343.6±150.1)mg/L、(3.87±1.88)mg/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9±4.7) μmol/L、(205.4±190)mg/L、(2.45±0.69)mg/L。脑梗死组的3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HCY、Lp(a)和hs-CRP密切相关,可作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血清中铁和铁蛋白的变化。方法:对酒精性肝病、嗜酒者、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Fer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238例嗜酒者中符合诊断ALD者65例,占27.3%;GGT异常者(>90 U/L)107例,占45%;MCV>99 fL者60例,占25%;AST异常者96例,占40%。ALD组的血清Fe(10.9±2.6)μmol/L,较嗜酒组(19.4±5.3)μ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rr增高者在ALD组中的阳性率为61%,在嗜酒组中的阳性率也达20%;血清铁蛋白在ALD组(207.7±50.3)μg/L,与嗜酒者组(196.6±55.4)μg/L均较对照组(161.3±30.1)μg/L明显增高。结论:Ferr在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敏感性较高,甚至高于GGT;多指标联合检测对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胸水中结核菌核酸检测法比较,评价IL-27在检测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5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4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检测两组患者胸水及血清中IL-27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胸水进行结核菌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核组患者胸水IL-27浓度为(516±14) ng/L,高于恶性组(313±87) ng/L(P<0.001),恶性组患者血清IL-27浓度虽高于结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水IL-27应用ROC曲线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78.0%。胸水IL-27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高于结核菌核酸检测(P<0.001)。结论 胸水IL-27检测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辅助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一种较为简便、高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补铁方式对维持性血透(MHD) 患者贫血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MHD 患者58 例,随机分为3 组,小剂量多频次静脉补铁组(蔗糖铁25 mg,每周2 次,共8 周,n=19)、常规剂量少频次静脉补铁组(蔗糖铁100 mg,每两周1 次,共8 周,n=19) 及不补铁组(n=20),另设健康对照组(n=20)。观察各组用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AST) 等疗效指标以及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 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静脉补铁组患者Hb,HCT,SF,TSAT 水平均比用药前升高(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补铁组比较,静脉补铁组单次血透后血清MDA,MPO 值明显增高(P<0.01),SOD 值明显降低(P<0.01);常规剂量少频次补铁组较小剂量多频次补铁组单次血透后MDA[(6.37±1.67) nmol/mL vs (5.37±0.73) nmol/mL] 和MPO[(96.75±16.97) U/L vs (81.41±7.60) U/L] 值增高更明显(P<0.01),SOD[(68.23±4.90) U/mL vs (84.77±14.02) U/mL] 值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8 周后,静脉补铁组间MDA,MPO,SOD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频次静脉补铁可有效改善MHD 患者贫血,增加铁储备,单次诱导的急性氧化应激水平低于常规剂量静脉铁剂,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静脉补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CHD)的患病率、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在本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512例,B超判断脂肪肝、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分析CH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其中276例CH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分析NAFLD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和非NAFLD组的CHD患病率分别为76.8%、50.7%(P=0.000),靶血管数分别为2(1,3)、1(1,3)(P=0.019),Gensini积分分别为29.02±27.62、24.04±20.18(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AFLD为CHD的独立预测因素(OR=2.28,95%CI=1.54~3.56,P<0.001)。NAFLD和非NAFLD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Cox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不是CHD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HR=0.95,95%CI=0.62~1.58,P=0.691)。结论 NAFLD为CH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但NAFLD不能预测CH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对于感染性疾病及活动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感染免疫科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出院主要诊断为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除外合并肿瘤、缺铁性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感染者)112例,分为感染组52例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SF等炎性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FIB、PL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T、S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PCT水平较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升高(P?<0.05);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SF水平较感染组患者升高(P?<0.05)。SF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诊断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结论 活动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SF水平较感染性疾病患者升高更明显,对活动期结缔组织病及感染性疾病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变化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 选择重症CAP患者50例作为重症肺炎组、非重症CAP患者50例作为非重症肺炎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重症肺炎组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组和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组。测定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结果 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23±10.78) ng/ml、(85.47±21.14) ng/ml、(18.35±4.21)×109/L;(13.25±3.84) ng/ml、(43.25±12.15) ng/ml、(12.01±2.87)×109/L;(5.64±1.42) ng/ml、(2.12±0.89) ng/ml、(6.57±2.02)×109/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E-选择素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组和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组分别为(53.14±12.53) ng/ml和(37.28±8.21) ng/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1.23±10.78) ng/ml、(85.47±21.14) ng/ml、(18.35±4.21)×109/L;(18.74±5.84) ng/ml、(12.96±5.12) ng/ml、(8.83±2.52)×109/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重症肺炎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3.25±3.84) ng/ml、(43.25±12.15) ng/ml、(12.01±2.87)×109/L;(9.13±1.56) ng/ml、(9.16±2.04) ng/ml、(6.85±2.31)×109/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患者血清sE-选择素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CAP患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升高,sE-选择素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与探讨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并研究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7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叶酸片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动态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7.4±2.9)μmol/L]、sICAM-1[(342.4±39.5)μg/L]、NO[(78.4±9.1)μmol/L]、ET-1[(53.4±9.6)ng/L]以及IMT[(1.0±0.6) mm]明显优于对照组[Hcy(9.2±3.0)μmol/L、sICAM-1(366.5±39.5)μg/L、NO(75.3±8.0)μmol/L、ET-1(57.4±9.8)ng/L以及IMT(1.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那普利联用叶酸治疗更有利于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 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 ≥ 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高海拔地区(海拔1500~3500m)严重胸部创伤导致急性肺损伤(ALI)发生与血清铁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高海拔地区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ALI组、未发展为ALI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未发展为ALI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发展为ALI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又显著高于未发展为ALI组(P<0.01);绘制ROC曲线,确定血清铁蛋白预测ALI发生的最适界值(女性:468.85μg·L^-1、男性:666.60μg·L^-1),得出女性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72.22%,阳性预测值为62.96%;男性灵敏度为86.84%,特异度为80.70%,阳性预测值为75.00%.结论 在高海拔地区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发生ALI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检测180例患者(80例PHC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L3和GP73的浓度,并比较各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o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确定AFP-L3和GP73浓度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分析评价AFP-L3和GP73单独检测及2种方法联合检测在PHC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PHC患者、肝硬化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FP-L3浓度分别为(65.234±21.315) ng/ml、(18.614±20.655) ng/ml、(13.209±14.560) ng/ml,PHC组AFP-L3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的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通过血清中AFP-L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AFP-L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36.076 ng/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94.00%。PHC组患者、肝硬化组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GP73浓度分别为(0.431±0.180) IU/ml、(0.228±0.047) IU/ml、(0.213±0.034) IU/ml,PHC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而GP73水平在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通过血清GP7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GP7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0.298 IU/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96.00%;联合检测AFP-L3和GP7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2.50%,特异性为90.00%。 结论 AFP-L3和GP73是诊断PHC良好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度不理想。AFP-L3与GP73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并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HIF-1A)、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11年7月—2014年11月医院治疗的HCC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恩度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2组患者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变化,并在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术前2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分别为(431.2±132.2)pg/ml、(58.4±0.7)ng/L、(76.4±18.2)μg/L和(194.3±82.2)ng/ml,对照组为(562.8±184.4)pg/ml、(62.4±1.1)ng/L、(88.3±19.2) μg/L和(238.4±94.4)ng/ml,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7.5%(31/4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HCC能通过降低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来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沈英  梁世凯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01-1903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绍兴市中医院肾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93例,非骨质疏松组10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跟骨骨密度及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 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男性比例(33.3%)低于非骨质疏松组(62.6%)(P<0.05),骨质疏松组≥60岁患者比例(63.4%)高于非骨质疏松组(29.9%)(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体重、身高、体重指数[(59.34±10.27) kg、(1.62±0.08) m、(20.89±1.34) kg/m2]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67.35±12.63) kg、(1.67±0.06) m、(22.14±2.54) kg/m2](P<0.05)。骨质疏松组血磷和甲状旁腺素水平(1.91±0.57) mmol/L、(381.34±77.36) ng/L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1.64±0.52) mmol/L、(243.64±64.35) ng/L (P<0.05),2组血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女性、高龄、血磷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值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女性、高龄、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密度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许娟娟  许力  刘杨  屈洪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42-1143,1146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24 h血清铁蛋白,并在第3天对观察组进行头颅复查。结果:观察组发病24 h血清铁蛋白(307.91±48.8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6.52±46.81)μg/L(P<0.01);血肿体积在入院第3天较入院12 h内有所提高,但绝对水肿体积与相对水肿体积均较入院12 h内有所增加(P<0.05)。血清铁蛋白与入院12 h内相对水肿体积无相关关系(P>0.05),而与入院第3天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诊断脑水肿变化的一个评估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儿童,依据胃镜及Hp检测结果将这些患儿分为Hp阳性慢性胃炎组(n=40)、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n=40)和Hp阴性慢性胃炎组(n=40)三组,对三组患儿的缺铁性贫血指标、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113.3±11.4)g/L、(77.5±6.5)fl、(12.3±11.5)μmol/L、(16.5±8.2)μg/L和(116.3±13.2)g/L、(76.6±6.5)fl、(12.5±6.5)μmol/L、(20.3±12.5)μg/L]均显著低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33.5±7.5)g/L、(87.2±6.3)fl、(19.5±5.3)μmol/L、(35.2±11.5)μg/L](P<0.05),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67.5±18.2)mmol/L、(73.5±18.2)mmol/L]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54.2±15.2)mmol/L],缺铁性贫血发生率[42.5%(17/40)、47.5%(19/40)]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0.0%(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Hb、MCV、SI、TIBC、SF水平、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