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所拥有的双眼,为人们的视觉功能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不仅增加了人眼视觉分辨率、扩大视野、消除单眼的生理盲点,而且提供了三维的立体视觉.双眼视觉是把"双刃剑",倘若双眼视觉有障碍,将引起单眼视觉所没有的症状,如复视、斜视,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疲劳等.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受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不能正常进行视觉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的流行率,研究近视患者视疲劳的发生与眼动参数的关系,进而探讨近视患者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测量800例近视患者在屈光不正矫正下的各眼动参数,包括调节功能: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F),调节反应和双眼视功能:近距离垂直和水平隐斜,远近距离的正负融像集合(NFV&PFV),辐辏近点(NPC),正负相对调节(NRA&PRA),刺激性AC/A和立体视。结果 800例近视患者中有视疲劳194例(24.3%),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27.8%)高于男性(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眼镜视疲劳患病率(24.1%)低于非戴眼镜患病率(3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3%的近视患者报告有视疲劳,视疲劳组和非视疲劳组之间的单眼调节幅度、双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患者视疲劳的发生与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的降低有关,并且与较高的AC/A值可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分析社会人口特征对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选择2278名大学生,使用调查问卷评分量表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结果  当控制其他变量时,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总健康生活方式得分(0.039、0.012、0.032,P < 0.05);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家庭月收入预测运动行为(0.031、0.003、0.0045,P < 0.05);性别、年级、家庭每月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规则行为(0.022、0.0015、0.0001,P < 0.05);营养行为部分地受家庭月收入和父亲的教育水平的调节(P < 0.05);健康危险行为受性别、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的调节(P < 0.05);健康责任受性别、年级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 0.05);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和父亲受教育水平的调节(P < 0.05);压力管理受性别、年级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所调节(P < 0.05);生活欣赏受年级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 0.05)。  结论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受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和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用作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管理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昆明社区医院糖尿病住院患者提高健康素养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昆明市呈贡两社区医院185名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样本,运用糖尿病基本知识问卷、健康素养管理(HeLMS)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9 (PHQ-9)对目标人群进行测评。  结果  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素养管理(HeMLS)4个维度总得分中发现经济支持的愿望得分比其他3个维度总分值低了30分(P < 0.05)。其中,糖尿病患病时间高于10 a的男性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较低;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收入越高,能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较高(P < 0.05)。  结论   性别、文化程度、低收入、糖尿病患病时间和是否坚持运动,是影响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得分高低的影响因素,对该情形社区医院应加大力度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技术对成人近视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4例近视眼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受试组(n=18)和对照组(n=16)。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后,于受试前、受试1次后、受试10次后检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动态立体视、近立体视、对比敏感度、集合值、散开值、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调节灵活度、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于受试前、受试10次后进行视疲劳问卷评分和视觉作业能力答题评分。结果 受试组裸眼视力在受试10次后分别与受试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0、0.011);受试组集合值在受试10次后分别与受试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6、0.010);受试组NRA、调节灵活度在受试10次后分别与受试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1、<0.0001、0.008、0.017);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散开值、动态立体视、近立体视、PRA、AMP、视疲劳问卷评分和视觉作业能力在对照组和受试组各对应时间点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当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有助于近视眼患者某些视觉功能参数的改善,如裸眼视力、NRA、集合不足、调节灵活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生护士的资质过剩感、组织支持感和公平敏感性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研究生护士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于2020年5—9月选取206名浙江省5所三甲医院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研究生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资质过剩量表、护士组织支持感量表和公平偏好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公平敏感性在组织支持感与资质过剩感之间的调节效应。  结果  研究生护士的资源过剩感得分为(31.11±6.79)分;组织支持感得分为(49.29±9.68)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公平敏感性得分为(56.22±11.17)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奉献和酬赏。一般资料中的收入满意度、最高学位培养方式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可影响研究对象的资质过剩感;公平敏感性在组织支持感和资质过剩感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β=0.186,ΔR2=0.075,P<0.001)。  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完善组织支持体系,对研究生护士实施个性化管理,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学习机会,对于偏好酬赏的临床护士,应让其更多感受到来自组织和领导的良性支持和正性评价,降低其资质过剩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儿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宁波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00例近视患儿,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屈光度[(-2.23±0.51)D]低于对照组[(-3.06±0.62)D, P<0.05];观察组患儿的眼轴长度[(24.14±0.38)mm]小于对照组[(26.01±0.55)mm, P<0.05];观察组患儿的裸眼视力(1.03±0.18)高于对照组(0.82±0.13, P<0.05);观察组患儿的客观散射指数(0.67±0.11)小于对照组(0.81±0.14, P<0.05),调制传递函数、斯特列尔比(37.81±5.20、0.49±0.05)大于对照组(32.97±4.88、0.42±0.0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高于对照组的74.0%(37/50,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与对照组的10.0%(5/50)相近(P>0.05)。  结论  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抗疲劳镜片对于缓解初发期老视患者近距离用眼疲劳感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视光中心49例初发期老视患者,在初查及戴镜1个月进行调节视功能检查,包括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单眼调节灵敏度及双眼调节灵敏度并填写视疲劳问卷及戴镜主观评价调查表.结果 戴镜1月后,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及调节灵敏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视疲劳问卷总分显著降低(P=0.000).86%的配戴者可获得较好的舒适度,自如使用镜片各区域;92%的配戴者可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舒适度与视觉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 初发期老视患者对于抗疲劳镜片的接受度高,缓解因为调节力不足导致的视疲劳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抗疲劳镜片对于缓解初发期老视患者近距离用眼疲劳感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视光中心49例初发期老视患者,在初查及戴镜1个月进行调节视功能检查,包括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单眼调节灵敏度及双眼调节灵敏度并填写视疲劳问卷及戴镜主观评价调查表.结果 戴镜1月后,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及调节灵敏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视疲劳问卷总分显著降低(P=0.000).86%的配戴者可获得较好的舒适度,自如使用镜片各区域;92%的配戴者可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舒适度与视觉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 初发期老视患者对于抗疲劳镜片的接受度高,缓解因为调节力不足导致的视疲劳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BCT成像技术在涎腺造影诊断涎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1例患者行涎腺造影术后,进行传统曲面体层摄影(traditional pantomography,TPAN)和CBCT扫描;利用CBCT容积数据重建多平面图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MPR)、合成曲断面图像(synthetic pantomography,SPAN)及3D图像,并与TPAN影像对比。  结果  51例涎腺造影后的CBCT- 3D图像,能360°立体展示涎腺全貌,对涎腺导管扩张、狭窄及末梢导管“点状扩张”等病变特征的显示优势明显;其MPR三维图像对涎腺占位性病变(如阴性涎石、肿瘤)形成的充盈缺损显示更为清晰和准确。  结论  CBCT成像在涎腺造影检查中能以多种重建技术(MPR、SPAN、3D)立体展示涎腺导管系统及腺体形态改变,更有利于涎腺疾病诊断,加之体位舒适、操作简便,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在涎腺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BL+循证护理教学法在急诊科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实习的1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入科先后编号后,奇数组为对照组,偶数组为干预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干预组采用PBL+循证护理教学法,该教学法由“循证护理理论授课→PBL小组讨论→护理查房成果汇报→教师指导”4个逐渐递进的环节组成。干预后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教学效果自评问卷及理论考试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教学效果自评问卷得分、理论成绩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急诊科临床带教中,结合科室特色采用PBL+循证护理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实习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论成绩,可提高教学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原发性失眠患者中,存在睡眠知觉障碍与否的两种不同类型患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异同。  方法  共纳入108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其中整夜睡眠监测显示总睡眠时间超过6.5 h、睡眠效率大于85%且主客观睡眠时间差异≥60 min的为睡眠知觉障碍组,共22例,其余为非睡眠知觉障碍组。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评。  结果  睡眠监测显示,与非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相比,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更接近正常,总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潜伏期及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例增加,浅非REM(NREM)期睡眠比例减少(P<0.05)。主观睡眠评估显示,两组均高估睡眠潜伏期、低估总睡眠时间及入睡后觉醒时间(P<0.05)。睡眠知觉障碍组患者的睡眠效率优于非睡眠知觉障碍组,前者睡眠知觉明显偏低,即前者睡眠时间估计误差更大(P<0.05)。两组各心理量表得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间(r=0.472,P=0.027)存在相关关系,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间(r=0.401,P=0.064)无相关关系;客观睡眠潜伏期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r=0.192,P=0.392)、抑郁自评量表得分(r=0.159,P=0.479)间均无相关关系。  结论  两者的睡眠生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相近,提示两个群体的治疗目标可能不同。抑郁情绪可能是睡眠知觉障碍患者高估睡眠潜伏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年近视患者在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  选取18~38周岁的成年近视患者50例,双眼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6~10 h。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1 d、7 d、14 d、30 d和90 d测量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 NITBUT)、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nt tear break-up time, FTBUT)、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eight, LTM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级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得分。  结果  44例受试者完成90 d的随访研究。受试者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均有所下降,在戴镜14 d后开始趋于平稳;LTMH持续减少,戴镜90 d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点染评级较戴镜前升高(P<0.05);OSDI得分在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年近视患者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上皮容易出现点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2017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种不同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6例。分析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睡眠总时间[(9.12±1.03)h]和主观入睡时间[(29.64±6.72)min]均明显高于客观睡眠总时间[(7.98±1.02)h]和客观入睡时间[(17.89±5.85)min],P < 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观睡眠总时间[(6.72±1.67)h]明显低于客观睡眠总时间[(7.83±1.79)h],P < 0.05,而主观入睡时间[(23.52±4.87)min]明显高于客观入睡时间[(11.76±4.96)min],P < 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因子得分[(1.32±0.18)分、(0.88±0.13)分]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得分[(0.92±0.17)分、(0.78±0.12)分],P < 0.01,而催眠药物因子得分[(0.21±0.08)分]明显低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得分[(0.61±0.07)分],P < 0.01;主观睡眠知觉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焦虑因子分高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对自身的睡眠评价低(P < 0.01),敌对性得分低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对自身睡眠的评价高(P < 0.01)。  结论  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与客观睡眠状况存在差异,患者常夸大自身睡眠质量差的程度,而焦虑和敌对性等不良情绪会加重患者对自身睡眠质量的错误知觉,是影响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观睡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亳州市居民口腔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9—12月,自制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98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亳州市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知信行中位得分分别为9.00(7.00, 11.00)分、7.00(6.00, 8.00)分、6.00(4.00, 9.00)分、22.00(19.00, 26.00)分; 及格率分别为38.38%、49.95%、35.63%、41.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口腔健康教育、口腔保健可及性是口腔健康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的居民,口腔健康知识、行为及知信行得分是未接受过的1.674、2.159、2.915倍; 接受过口腔保健指导的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知信行得分是未接受过的3.020、2.982、4.241、5.072倍。  结论  亳州市居民口腔健康素养较低,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保健指导是提高居民口腔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心理弹性、希望和疲乏现状,分析心理弹性在希望与疲乏之间的作用。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9—10月选择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例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Piper疲乏修订量表、Herth希望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一对一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4份,采用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得分为(5.74±0.84)分,处于中等水平。希望得分为(33.97±3.45)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心理弹性得分为(51.48±7.71)分,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年龄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患者疲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年龄>65岁的患者疲乏得分最高,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患者疲乏得分最高。希望得分与疲乏得分呈负相关(r=-0.374,P<0.01);心理弹性得分与希望得分呈正相关(r=0.342,P<0.01),与疲乏得分呈负相关(r=-0.624,P<0.01)。心理弹性在患者希望与疲乏间存在中介效应(P < 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3.4%。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亟须改善,希望是影响疲乏的重要因素,且心理弹性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症患者希望、积极应对、宽恕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希望和积极应对在宽恕和主观幸福感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制定提升甲状腺癌症患者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普外三科治疗的甲状腺癌症患者177例,采用Heartland宽恕量表(HF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Herth希望量表(HHI)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S)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  (1) 甲状腺癌患者宽恕、希望、积极应对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分别为(103.97±20.45)分、(34.76±3.78)分、(15.38±5.78)分、(57.50±10.10)分。(2)宽恕与希望、积极应对、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r=0.229、0.513、0.480,均P<0.01);希望与积极应对、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r=0.278、0.390,均P<0.01),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r=0.508,P<0.01)。(3)多重中介检验结果显示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显著;希望、积极应对在宽恕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并行多重中介效应(95% CI:0.132~0.409),总效应为0.62,直接效应为0.35,总中介效应为0.2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5%。  结论  宽恕可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也可通过希望和积极应对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甲状腺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ICU护士eCASH理念知信行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构建本土化的舒适化浅镇静策略(eCASH理念)培训体系,促进ICU护士镇静镇痛专科护理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知信行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建立问卷框架,选取了17位浙江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ICU护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问卷初稿,并通过浙江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187名ICU护士进行问卷信效度评价,最终形成问卷终稿。  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回收率分别为82.35%和100.00%,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2和0.45,权威系数分别为0.845和0.913。4个维度重要性平均得分3.56~3.77,满分比44.12%~65.24%;22个条目重要性平均得分3.43~3.77,满分比43.52%~65.72%,最终形成了包括eCASH基本知识、eCASH技能、eCASH信念、eCASH行为共4个维度,22个条目的eCASH理念知信行调查问卷。信效度评价结果:问卷4个维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1.91%、17.81%、13.32%、15.45%,累计贡献率为68.49%(>40%);总问卷的内容效度S-CVI为0.982,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重测信度在0.814~0.923。  结论  ICU护士eCASH理念知信行问卷信效度良好,能准确反映ICU护士对eCASH理念的知识水平、执行意愿和临床实施现状,可作为测评ICU护士eCASH理念知信行水平的适用工具。   相似文献   

20.
王宁  王茜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98-501
  目的  了解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现状,探讨二者的关系及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应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及科研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对蚌埠医学院2017~2019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  结果  蚌埠医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分为(3.00±0.60)分,科研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25±0.61)分。不同年级、学科、婚姻状态、生源地、科研兴趣、参加校内讲座频率、参加学术会议次数(包括交流)以及有无科研经历、是否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其科研能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科研能力得分与科研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 < 0.01)。年级、是否参与导师课题、科研兴趣、问题形成效能和结果呈现效能对科研能力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针对性地提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